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急求过秦论(下)的字词整理,包括通假字、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00:32
急求过秦论(下)的字词整理,包括通假字、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如题
急求过秦论(下)的字词整理,包括通假字、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原文】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脐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论积贮疏
【题解】
本文写于公元前178年,即汉文帝二年.当是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于此,作《论积贮疏》一文,以劝诫皇帝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疏,古文体,给皇帝的奏章.
【原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尤可哀痛.失时不寸,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http://www.huaxia.com/wh/mjmp/00096067.html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这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这篇小文就想先从气势充沛这一点谈起.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我以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链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前面说过,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应该承认,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这个.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