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美文400~600字的,要名作家写的,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22:08:13
中秋美文400~600字的,要名作家写的,急!
快点啊,明天要用!
快点啊,明天要用!
余秋雨:中秋
余秋雨
2010年09月22日10:55
中秋理应有秋意了,但今年却不,居然热得百年所未有.这不能算秋天,而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
正懊丧着,收到了当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黄宗江先生有一篇文章悼念一位今年刚刚亡故的女诗人.女诗人亡故时七十八岁,但宗江先生一开笔就说:“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人有多美,诗有多美.”宗江先生还引了这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无疑是非常寂寞的,但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我随即拿起电话筒,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的礼物送给几位朋友,让他们在炎热的中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我握着话筒慢悠悠地读着,突然串进来一个国际长途.外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社打来的:“余先生,您知道了吗,张爱玲死了.一个人死在美国寓所,好几天了,刚发现,发现在中秋节前夕.我们报纸准备以整版篇幅悼念她,其中安排了对您的电话采访.您知道,她的作品是以上海为根基的,因此请不要推托.发稿时间很紧,您现在就开始讲吧.”我说:“这事来得突然,请让我想一想,半小时后再打来.”
在这半小时,我想了很多.按我的年岁,没有资格悼念她,但我曾亲眼看见,国际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一到上海就激动地宣称“我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他的年龄也不大;林青霞也曾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对上海的了解和喜爱,大半来自张爱玲;今年上半年我在马来西亚漫游,每个城市的报社都安排了我与当地的读者见面座谈,读者们所提的问题中频频出现张爱玲的名字,这些读者就更年轻了……这一切说明,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地活着,与这种热闹隔得很远.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得谁也找不着她,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想到这里,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了这样一段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挂断电话后我想,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得凄楚,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又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去”,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就像黄宗江先生介绍的那位女诗人一样,自认为是从童话般的小木屋飘浮到永恒的太空中去了.
与她们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可怜的人们一定还在倒过来可怜她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们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也许,建议之一,是她们早就应该回归文坛,有一个喜气盈盈的晚年.但是,我们的老太太极有主见,不听这些.她们虽然衰疲却仍然高雅,心中只有两个点:要么小木屋,要么太空.其他地方,她们可以随意看看,却不会停驻.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老太太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去了太空.正这么想着,天却骤然凉了下来,月亮也从浊黄变成冷白,不知名的秋虫长叫一声,像个秋天了.
选自余秋雨《霜冷长河》
鲁迅--中秋二愿
白道
前几天真是“悲喜交集”.刚过了国历的九一八,就是“夏历”的“中秋赏月”,还有“海宁观潮”〔2〕.因为海宁,就又有人来讲“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3〕了.这一个满洲“英明之主”,原来竟是中国人掉的包,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从小以来,什么“乾隆是从我们汉人的陈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我们元朝是征服了欧洲的”呀之类,早听的耳朵里起茧了,不料到得现在,纸烟铺子的选举中国政界伟人投票,还是列成吉思汗为其中之一人;〔4〕开发民智的报章,还在讲满洲的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5〕
古时候,女人的确去和过番;〔6〕在演剧里,也有男人招为番邦的驸马,占了便宜,做得津津有味.就是近事,自然也还有拜侠客做干爷,给富翁当赘婿,〔7〕陡了起来的,不过这不能算是体面的事情.男子汉,大丈夫,还当别有所能,别有所志,自恃着智力和另外的体力.要不然,我真怕将来大家又大说一通日本人是徐福〔8〕的子孙.
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
但竟有人给文学也攀起亲来了,他说女人的才力,会因与男性的肉体关系而受影响,并举欧洲的几个女作家,都有文人做情人来作证据.于是又有人来驳他,说这是弗洛伊特说,不可靠.〔9〕其实这并不是弗洛伊特说,他不至于忘记梭格拉第〔10〕太太全不懂哲学,托尔斯泰太太不会做文字这些反证的.况且世界文学史上,有多少中国所谓“父子作家”“夫妇作家”那些“肉麻当有趣”的人物在里面?因为文学和梅毒不同,并无霉菌,决不会由性交传给对手的.至于有“诗人”在钓一个女人,先捧之为“女诗人”〔11〕,那是一种讨好的手段,并非他真传染给她了诗才.
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九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华日报·动向》.
〔2〕“海宁观潮”海宁在浙江省钱塘江下游,著名的铁塘江潮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每年中秋后三日内潮水最高时,前往观赏的人很多.
〔3〕“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海宁陈阁老,即清代陈元龙(1652—1736),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关于这里所说的传说,记载很多,陈怀《清史要略》第二编第九章:“弘历(乾隆)为海宁陈氏子,非世宗(雍正)子也……康熙间,雍王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王闻而喜,命抱之来,久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惧不敢辩,遂力密之.”〔4〕一九三四年九月三日上海中国华美烟公司为推销“光华牌”香烟,举办“中国历史上标准伟人选举奖学金”,共列候选人二百名,分元首、圣哲、文臣、武将、文学、技艺、豪侠、女范八栏,把成吉思汗列为元首中第十三人.
〔5〕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申报·春秋》“观潮特刊”上有溪南的《乾隆皇帝与海宁》一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6〕旧时汉族称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为“番”或“番邦”.汉族皇帝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把公主嫁给外族首领,称为“和亲”,民间称为“和番”.
〔7〕拜侠客做干爷指和上海流氓帮口头子有勾结,拜他们做“干爷”、“师傅”的市侩文人.给富翁当赘婿,指当时文人邵洵美等,邵是清末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的孙女婿.
〔8〕徐福一作徐市,秦代的方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听信徐福的话,派他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数年不得.大概从汉代起,有徐福航海到日本即留日未返的传说.〔9〕关于女人的才力因与男性的关系而受影响的说法,见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天津《庸报·另外一页》发表署名山的《评日本女作家——思想转移多与生理有关系》一文,其中说:“女流作家多分地接受着丈夫的暗示.在生理学上,女人与男人交合后,女人的血液中,即存有了男人的素质,而且实际在思想上也沾染了不少的暗示.”同年九月十六日《申报·妇女园地》第三十一期发表陈君冶的《论女作家的生理影响与生活影响》一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了弗洛伊特学说的影响,文中说:“关于女流作家未能产生如男作家的丰富的创作,决不能从弗罗伊德主义生理的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弗罗伊德主义所闹的笑话,也已经够多了!我们如欲找出女流作家不多及他们的作品不丰富的原因,我们只有拿史的唯物论来作解答的根源!”弗洛伊特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Libido),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
〔10〕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译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再问: 好长。。。。。。汗。。
再答: 那这个吧。。816个字。(名人的文章短不到哪去的。。短的是诗了。。。) 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中秋节是如此的重要。王维的那首诗从小就会背,背了知道是个名人写的名诗,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中秋的天气不太好,下着淅沥桫椤颇似江南的细雨,絮絮叨叨的下了一整天,月亮只能朦胧地看到那点光晕。和大学的新同学吃完了顿饭,围坐在草地上搞搞活动什么的,我也没怎么投入,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收到了很多关于中秋的短信,一个劲的在那编着些俏皮话回了,很费脑。就这样,吃着月饼,跟同学发着短信,中秋就这样第一次“隆重”的过了。 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中秋节的过程,总觉得缺点什么,没跟同学聊些大学生活?没跟新同学培养感情?没跟美眉斗嘴抬杠?好象都不是。那是什么?我努力的回想着先人对于中秋的理解。突然,又想起了那首熟悉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在中秋节竟然忘记了给亲人发条短信打个电话。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为了个人远赴他乡,竟然还忘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爱我照顾我的家人,我还是人吗? 于是,我跳下床,试图回忆我家乡上海的区号,弥补家人,似乎连这都已经很困难。与此同时,我的同学用带着陕西味道的话对我说“已经12点多了,咋不睡觉?”我浑身抽搐了一下,中秋节已经过了,我活了这么大了,竟然到头来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亲人,我怎么面对良心的拷问,我如何正视教育我的老师? 显然我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饭菜,这里的人情,这里的语言,这里的习惯。我还能不能保留住上海的血液,还会不会留住我那来西安时的美丽乡愁,几年之后我还会不会说上海话? 我想中秋节的晚上,我的家人肯定端坐在电话旁等待我的电话,频频拿起话机想打给我,又一次次放下,害怕我学习压力重,影响到我。可是如果他们知道那天我在和新同学碰杯畅饮,和老同学短信传情,等着想要发信息的人发来信息,却惟独没有想到他们,不知他们会不会有撕心的悲伤。 可能天也在为我哭泣,雨下得越来越大。汪侃啊汪侃,现在你还会坐下来反省自己的过错,还心存歉疚,几年后你还会吗? 一老舍
余秋雨
2010年09月22日10:55
中秋理应有秋意了,但今年却不,居然热得百年所未有.这不能算秋天,而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
正懊丧着,收到了当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黄宗江先生有一篇文章悼念一位今年刚刚亡故的女诗人.女诗人亡故时七十八岁,但宗江先生一开笔就说:“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人有多美,诗有多美.”宗江先生还引了这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无疑是非常寂寞的,但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我随即拿起电话筒,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的礼物送给几位朋友,让他们在炎热的中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我握着话筒慢悠悠地读着,突然串进来一个国际长途.外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社打来的:“余先生,您知道了吗,张爱玲死了.一个人死在美国寓所,好几天了,刚发现,发现在中秋节前夕.我们报纸准备以整版篇幅悼念她,其中安排了对您的电话采访.您知道,她的作品是以上海为根基的,因此请不要推托.发稿时间很紧,您现在就开始讲吧.”我说:“这事来得突然,请让我想一想,半小时后再打来.”
在这半小时,我想了很多.按我的年岁,没有资格悼念她,但我曾亲眼看见,国际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一到上海就激动地宣称“我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他的年龄也不大;林青霞也曾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对上海的了解和喜爱,大半来自张爱玲;今年上半年我在马来西亚漫游,每个城市的报社都安排了我与当地的读者见面座谈,读者们所提的问题中频频出现张爱玲的名字,这些读者就更年轻了……这一切说明,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地活着,与这种热闹隔得很远.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得谁也找不着她,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想到这里,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了这样一段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挂断电话后我想,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得凄楚,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又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去”,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就像黄宗江先生介绍的那位女诗人一样,自认为是从童话般的小木屋飘浮到永恒的太空中去了.
与她们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可怜的人们一定还在倒过来可怜她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们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也许,建议之一,是她们早就应该回归文坛,有一个喜气盈盈的晚年.但是,我们的老太太极有主见,不听这些.她们虽然衰疲却仍然高雅,心中只有两个点:要么小木屋,要么太空.其他地方,她们可以随意看看,却不会停驻.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老太太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去了太空.正这么想着,天却骤然凉了下来,月亮也从浊黄变成冷白,不知名的秋虫长叫一声,像个秋天了.
选自余秋雨《霜冷长河》
鲁迅--中秋二愿
白道
前几天真是“悲喜交集”.刚过了国历的九一八,就是“夏历”的“中秋赏月”,还有“海宁观潮”〔2〕.因为海宁,就又有人来讲“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3〕了.这一个满洲“英明之主”,原来竟是中国人掉的包,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从小以来,什么“乾隆是从我们汉人的陈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我们元朝是征服了欧洲的”呀之类,早听的耳朵里起茧了,不料到得现在,纸烟铺子的选举中国政界伟人投票,还是列成吉思汗为其中之一人;〔4〕开发民智的报章,还在讲满洲的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5〕
古时候,女人的确去和过番;〔6〕在演剧里,也有男人招为番邦的驸马,占了便宜,做得津津有味.就是近事,自然也还有拜侠客做干爷,给富翁当赘婿,〔7〕陡了起来的,不过这不能算是体面的事情.男子汉,大丈夫,还当别有所能,别有所志,自恃着智力和另外的体力.要不然,我真怕将来大家又大说一通日本人是徐福〔8〕的子孙.
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
但竟有人给文学也攀起亲来了,他说女人的才力,会因与男性的肉体关系而受影响,并举欧洲的几个女作家,都有文人做情人来作证据.于是又有人来驳他,说这是弗洛伊特说,不可靠.〔9〕其实这并不是弗洛伊特说,他不至于忘记梭格拉第〔10〕太太全不懂哲学,托尔斯泰太太不会做文字这些反证的.况且世界文学史上,有多少中国所谓“父子作家”“夫妇作家”那些“肉麻当有趣”的人物在里面?因为文学和梅毒不同,并无霉菌,决不会由性交传给对手的.至于有“诗人”在钓一个女人,先捧之为“女诗人”〔11〕,那是一种讨好的手段,并非他真传染给她了诗才.
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九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华日报·动向》.
〔2〕“海宁观潮”海宁在浙江省钱塘江下游,著名的铁塘江潮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每年中秋后三日内潮水最高时,前往观赏的人很多.
〔3〕“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海宁陈阁老,即清代陈元龙(1652—1736),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关于这里所说的传说,记载很多,陈怀《清史要略》第二编第九章:“弘历(乾隆)为海宁陈氏子,非世宗(雍正)子也……康熙间,雍王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王闻而喜,命抱之来,久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惧不敢辩,遂力密之.”〔4〕一九三四年九月三日上海中国华美烟公司为推销“光华牌”香烟,举办“中国历史上标准伟人选举奖学金”,共列候选人二百名,分元首、圣哲、文臣、武将、文学、技艺、豪侠、女范八栏,把成吉思汗列为元首中第十三人.
〔5〕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申报·春秋》“观潮特刊”上有溪南的《乾隆皇帝与海宁》一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6〕旧时汉族称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为“番”或“番邦”.汉族皇帝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把公主嫁给外族首领,称为“和亲”,民间称为“和番”.
〔7〕拜侠客做干爷指和上海流氓帮口头子有勾结,拜他们做“干爷”、“师傅”的市侩文人.给富翁当赘婿,指当时文人邵洵美等,邵是清末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的孙女婿.
〔8〕徐福一作徐市,秦代的方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听信徐福的话,派他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数年不得.大概从汉代起,有徐福航海到日本即留日未返的传说.〔9〕关于女人的才力因与男性的关系而受影响的说法,见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天津《庸报·另外一页》发表署名山的《评日本女作家——思想转移多与生理有关系》一文,其中说:“女流作家多分地接受着丈夫的暗示.在生理学上,女人与男人交合后,女人的血液中,即存有了男人的素质,而且实际在思想上也沾染了不少的暗示.”同年九月十六日《申报·妇女园地》第三十一期发表陈君冶的《论女作家的生理影响与生活影响》一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了弗洛伊特学说的影响,文中说:“关于女流作家未能产生如男作家的丰富的创作,决不能从弗罗伊德主义生理的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弗罗伊德主义所闹的笑话,也已经够多了!我们如欲找出女流作家不多及他们的作品不丰富的原因,我们只有拿史的唯物论来作解答的根源!”弗洛伊特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Libido),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
〔10〕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译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再问: 好长。。。。。。汗。。
再答: 那这个吧。。816个字。(名人的文章短不到哪去的。。短的是诗了。。。) 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中秋节是如此的重要。王维的那首诗从小就会背,背了知道是个名人写的名诗,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中秋的天气不太好,下着淅沥桫椤颇似江南的细雨,絮絮叨叨的下了一整天,月亮只能朦胧地看到那点光晕。和大学的新同学吃完了顿饭,围坐在草地上搞搞活动什么的,我也没怎么投入,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收到了很多关于中秋的短信,一个劲的在那编着些俏皮话回了,很费脑。就这样,吃着月饼,跟同学发着短信,中秋就这样第一次“隆重”的过了。 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中秋节的过程,总觉得缺点什么,没跟同学聊些大学生活?没跟新同学培养感情?没跟美眉斗嘴抬杠?好象都不是。那是什么?我努力的回想着先人对于中秋的理解。突然,又想起了那首熟悉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在中秋节竟然忘记了给亲人发条短信打个电话。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我为了个人远赴他乡,竟然还忘记了生我养我的父母,爱我照顾我的家人,我还是人吗? 于是,我跳下床,试图回忆我家乡上海的区号,弥补家人,似乎连这都已经很困难。与此同时,我的同学用带着陕西味道的话对我说“已经12点多了,咋不睡觉?”我浑身抽搐了一下,中秋节已经过了,我活了这么大了,竟然到头来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亲人,我怎么面对良心的拷问,我如何正视教育我的老师? 显然我在千里之外的西安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饭菜,这里的人情,这里的语言,这里的习惯。我还能不能保留住上海的血液,还会不会留住我那来西安时的美丽乡愁,几年之后我还会不会说上海话? 我想中秋节的晚上,我的家人肯定端坐在电话旁等待我的电话,频频拿起话机想打给我,又一次次放下,害怕我学习压力重,影响到我。可是如果他们知道那天我在和新同学碰杯畅饮,和老同学短信传情,等着想要发信息的人发来信息,却惟独没有想到他们,不知他们会不会有撕心的悲伤。 可能天也在为我哭泣,雨下得越来越大。汪侃啊汪侃,现在你还会坐下来反省自己的过错,还心存歉疚,几年后你还会吗? 一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