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刘邓大军渡黄河中"黄河战略"加引号的作用和最后一段主要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9 00:55:26
刘邓大军渡黄河中"黄河战略"加引号的作用和最后一段主要内容
刘邓大军渡黄河中
位于台前县东南约10公里的孙口渡口,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的主要渡河点之一.1947年7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率军南征的.当地群众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事件,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一、强渡黄河的条件

首先,从军事上分析.内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实力,确立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本战略思想,制定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也使其在重点进攻中屡遭惨败,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的重大战果,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减至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至150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其中野战军由61万增至100万以上.在机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的军队.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条件.

其次,从政治上分析.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并针对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等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政策.在解放区,广泛进行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2/3的地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成果,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地更加巩固.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至1947年初,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深陷入到革命力量的两面夹击之中.

再次,从经济上分析.解放区军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坚决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方针开展了发展经济和整理财政的工作,使经济状况大为好转.特别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出现了十多年未见的大丰收,不仅改善了军民生活,也为革命战争提供了物力保证.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状况则完全相反,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使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摧残;迅速增加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大量印刷货币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1947年7月,美联社发表的一个材料显示:100元法币可以购买的物品,1937年为两头牛,1943年为一只鸡,1946年为一个鸡蛋,1947年为1/3盒火柴,这种情况表明,国民党统治集团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军事上屡遭惨败,使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政治和经济上的严重危机,使国统区民怨沸腾,后方难以稳定.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由内线作战转至外线作战的有利条件.

二、选择在濮阳一带强渡黄河的原因

为了打乱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战略部署,减轻战争对解放区的破坏和消耗,中共中央确立了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1947年1月2日,中央军委在给刘邓的电令中,第一次提出了南下展开战略进攻的设想.随着战局的发展,从1947年5月至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作出了三支野战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转入战略进攻的部署.即:刘邓大军在 6月底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挺进中原,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谢、陈粟两支大军随后分别南进,配合刘邓大军逐鹿中原.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结合冀鲁豫根据地实际情况,最后把强渡黄河的地点放在了今河南省濮阳县至山东省东阿县之间的黄河地段.中共中央和刘邓首长之所以把实施战略进攻的突破点最终放在这一地段,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内战争的整体布局.1947年3月,蒋介石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被迫放弃了全面进攻的计划,开始实行所谓的“双矛攻势”,把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作为进攻重点,双拳出击.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延安为政治根据地,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只要攻占了这三块根据地,在彻底消灭共产党方面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他调集胡宗南等部25万兵力进攻陕北,调集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的45万兵力用于进攻山东,对冀鲁豫解放区采取守势.由于蒋介石把重兵调离中原,使国民党军队的布局形成了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这两头强,而处于这两个战场之间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和中原地区兵力较弱的哑铃状,位于冀鲁豫解放区中心地带濮阳地区,正处在国民党军队防守的薄弱环节上.濮阳一带黄河以北地区基本上是解放区,黄河以南离国民党重兵防守的大城市较远.这就为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央突破,出击中原提供了有利环境.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令刘邓率大军在濮阳一带强渡黄河,出击中原,在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软肋”上给以重重一击,迫其从陕北、山东两个战场上撤兵回援.从而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二是中原地区与冀鲁豫解放区的战略地位及地理位置.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大别山位于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战略上十分敏感的部位.占据大别山地区,便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是蒋介石绝不会轻言放弃的地点.所以,中共中央把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至外线作战的落脚点放在了大别山.而冀鲁豫解放区西依太行,东靠泰山,北临石德线,南跨陇海线,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而且这一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又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磨炼,群众基础好.同时,在地理位置上,冀鲁豫解放区大部分属于中原地区,与其它解放区相比,距大别山较近,且面对敌人防守的“软肋”,人民解放军可以用大跨步跃进的方式挺进大别山地区,从而实现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标.

三是邓小平亲临渡河地段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渡河计划作准备.1947年4月清明节前后,邓小平赶至范县颜村铺,直接听取了范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汇报,对当地的气候、地理、地形、风俗民情、群众思想觉悟以及黄河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这次范县调查,虽然仅短短一天时间,但邓小平问得详细、具体,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把强渡黄河的地点最后定在濮阳一带起了决定作用.
再问: 你看好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