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9/20 05:40:41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翻译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翻译
译文:张曹郑传
张纯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安世,宣帝时任大司马卫将军,封富平侯.父亲张放,任成帝侍中.张纯年少时继承封号土地,哀帝、平帝年间为侍中,王莽当政时位至列卿.正遇上王莽篡位,很多人失去封号土地,惟有张纯因敦厚谨慎遵守制度,得以保全原有封号封地.
建武初期,张纯先来到朝廷,因此得以恢复封国.五年,拜为太中大夫,派他统领颖川突骑安抚荆、徐、杨部,督促他们转运物资,监督各兵营.后来又率兵在南阳屯田,迁升为五宫中郎将.有司上奏说,列侯如不是宗室则不应该恢复封国.光武帝说:“张纯宿卫十几年,还是不要废除,改封为武始侯,享有富平一半的租税.”
张纯在朝廷经历了几代,很熟悉过去的事情.建武初期,旧的典章缺少许多,因此每当有疑难之处,就去询问张纯,从郊祭、庙堂、婚姻、加冠、丧葬、纪年等方面礼仪,有许多匡正、确定.光武帝很器重他,让他兼任虎贲中郎将,多次被引见,有时一天召见多次.张纯认为宗庙没有安定,昭穆的顺序不正确,建武十九年,张纯便与太仆朱浮共同上奏说:“陛下从平民起家,平定天下,消除暴乱,振兴承继祖宗的基业.我们私下认为经书大义所记载的都是人情世故及众人的愿望,虽然实际是与创建革新相同,而名义上却是中兴,所以应该供奉先帝,敬奉祭祀.元帝以来,宗庙供奉祭祀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都舆旧制相同.又建立宗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到舂陵节侯.按照礼仪,继他人之位便要行他人之子的礼,已经奉祀大宗了,那么自己亲族的地位就要下降.现在禘祫祭高庙,按顺序排列昭穆位置,可是舂陵四世,君臣一同排列,以低位排在尊位的行列中,这是不合礼仪的.假设不遇王莽篡权,而国家没有继承者,如果在宗室中寻找,由陛下继承皇位,难道还能再照顾私家亲族,违背礼制吗?从前高帝因为是自己取得天下,不是来自太上皇,宣帝是以孙子的辈份继承的帝位,因而不敢偏护自己的宗亲,所以为父亲另立庙,只有群臣侍奉祀祠.我们认为应除去现在的宗亲祠庙,效仿高帝、宣帝旧制,希望能将我们的奏议交有司商议.”光武下韶给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宝融议说:“当用宣、元、成、哀、乎五帝四世代替现在的亲庙,尊宣、元皇帝为祖、父,可以亲自供奉祭祀,成帝以下,命有司供奉,另为南顿君建立皇父庙.其中祭祀上至春陵节侯各位祖先,群臣供奉祭祀,用来表明尊重尊长的敬意,亲近亲族的恩泽.”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此时宗庙不完备,从元帝以上,在洛阳的高庙祭祀,成帝以下,在长安高庙祭祀,至于南顿四世,则在光武帝所在的地方祭祀.
建武二十年,张纯代替朱浮任太仆.二十三年,代杜林任大司空.在位时敬慕曹参的功绩,实行无为而治,挑选推举的掾史官,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二十四年,从地面上挖开阳渠.引进洛水成为漕运,百姓从中得到好处.
建武二十六年,光武帝下诏给张纯说:“禘、祫之祭祀,已经很久没有进行了.‘三年不实行礼,礼必然损坏;三年不举行乐,乐肯定破败,.应该根据经典,详细地制定祭祀的规则.”张纯上奏说:“《礼》上说,三年一祫祭,五年一谛祭.《春秋传》说:‘大祫是什么?就是合祭.’毁庙和未毁庙的庙主都上升,与太祖一同祭祀,五年再盛祭.漠旧制是三年一祫祭,毁的庙主与高庙一同祭祀,没有毁的庙主没有合祭.元始五年,各位王公列侯庙会,开始进行褕祭.又有在建武十八年光武帝亲临长安,也举行这种祭礼.礼认为三年有一闰,天气稍具备条件;五年再闰,则天气条件完全具备.因此三年一祫祭,五年一禘祭.禘之为言谛,就是明确确定昭穆尊卑的大义.禘祭在夏天四月举行,夏天阳气在上,阴气在下,因此匡正尊卑礼仪.祫祭在冬天十月,冬天五谷成熟,物品完备礼制完成,因此聚集饮食之物.此典制废弃后,至今八年了,我认为可以按礼制实行,按时商议确定.”光武帝听从了张纯的建议,从此禘祭、祫祭便确定下来.
当时南单于及乌桓前来投降,边境无战事,百姓新近远离战争,每年常有收获,家给人足.张纯认为圣明君王建立辟雍,是用来尊重崇尚礼义,富裕之后施行教育的.于是按七经谶、明堂图、河闲《古辟雍记》、孝武太山的明堂制度,以及平帝时的建议,想要全部上奏给光武壶.还未上奏时,正赶上博士桓荣上奏主张应该建立辟雍、明堂,奏章下给三公、太常,而张纯所建议与桓荣相同,于是光武帝便同意了.
建武三十年,张纯上奏认为应该封禅,说:“自古受天命为皇帝,治国兴盛,一定要进行封蝉,用来告诉上天事业成功了.《乐动声仪》说:‘用《雅》治人,《风》靠《颂》成.,且优盛世,成王康王之间,郊祭配祭封禅,都可以见到.《书经》上说‘每年二月,向东巡察,直到垡塞,烧柴焚燎祭祀天神,造就是封禅的大义.我在下面见到陛下接受中兴的天命,平定海内动乱,修正恢复祖宗的顺序,安抚慰问百姓,天下平静,百姓都蒙受再生之德,陛下的恩德像云行那样遍布,陛下的仁爱恩泽像雨露那样洒落,百姓安宁,夷狄敬慕陛下的高义.《诗经》上说:‘蒙受上天之福,四方同来庆贺.’现在是摄提年,太岁星宿位在甲寅,岁德在束宫.应该在美好的时日,遵循唐帝典制,继承孝武的功业,在二月向东巡视,在岱宗封惮,表明中兴,刻写功绩,恢复祖先的制度,报答天神的恩德,封禅銮父,祭祀地神,传福给子孙,这是万世的基业呀.”中元元年,光武帝便向东巡视直到垡塞,让退钟以与御史大夫相等的身份跟从,共同献上五赵时采用过的仪式和刻石文.三月,退钟薨,谧号为节侯.
他的儿子张奋继承他的封号.
张奋字樨通.他的父亲张纯临终前告诫管家说:“我对时事没有什么功劳,愧受爵号土地,我死之后,不要议论继承封国的事情.”张奋的哥哥张根,年少时就有病,光武帝下韶让张奋继承爵位,张奋说父亲有遣嘱,因而坚决不肯接受.帝因为张奋违抗诏命,要将他收捕下狱,张奋很害怕,就继承了封号.永平四年,按照规定回到自己的封国.
张奋年少好学,节制俭朴施行仁义,常常从自己的租俸里分出一些,赡养抚恤宗族亲属,即使到了倾倒柜子的地步,也不停止施与.十七年,儋耳投降归附,张奋到朝廷来祝寿,在宣平殿被引见,应对很符合皇帝心意,显宗对他的才能很惊异,封他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宫中郎将,迁升长水校尉.七年,任将作大匠,章和元年,被免职.永元元年,再次拜任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五年,代替桓郁任太常.六年,代替刘方任司空.
此时正遇旱灾,求雨不下,于是张奋上表说:“连年歉收,人民饥饿财用缺乏,如今又长期干旱,秋种不成,阳气将尽,时间紧迫.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命,这是最紧迫的政务,最重的忧患.我深受皇恩,担任的职务超过了我的能力,因而常常担心害怕,奏章不能表明我的心意,希望能让我面对中常侍一条条陈述.”张奋马上受到引见,再次口述当时应该办的政务.第二天,和帝召太尉、司徒一起驾临洛阳监狱,审查记录囚徒的罪状,收捕洛阳令陈歆,随即下了三天大雨.
张奋在位很廉洁,没有其他特殊的功绩.九年,因病罢官.他在家中上疏说:“圣人所赞美的事.政体最主要的目标,根本在于礼乐.《五经》主旨相同,而礼乐的功用最为迫切.孔子说:‘统治者安稳及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是礼;移风易俗,最好的办法是乐.’又说:‘用文德教化天下的意思,也就是指礼乐.,先王为政,礼乐可以算是很兴盛了.孔子对子夏说:‘如能用礼修饰外在行为,用乐陶冶心性情操,我就满足了!,又说:‘礼乐兴办不起来,那么刑罚就不会适度;刑罚不适度,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动.’我认为汉应当制定礼乐,所以先帝圣明有德,多次下韶,怜悯哀伤礼乐的损坏残破,可是众儒生不通达,奏议之中有很多异议.我家几世为朝廷台属辅臣,而大典未确定,我对此十分忧虑,寝食时也不忘此事.我已年老将死,真诚希望能在死前见到礼乐确定下来.”十三年,帝重又召拜他为太常.张奋又上疏说:“汉应当改制礼乐,有关图及文字已经著作说明.作为王者教化稳定后制作礼仪,功绩成就后制作音乐.我现在列出三条关于礼乐的不同意见,希望交给有司,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考察审定.从前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惮时告诉上天大功告成,可是礼乐没有确定,因而事实是不相符合的.先帝已下诏曹褒,让他修订礼制,如今您只管奉行完成它,如同周公采取文王武王的为政方式,不是自己所制定的,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长久保持谦逊,使大汉宏业不能及时完成,这是不能用来传扬祖宗的功德,建立太平盛世的根基,作为后世楷模的.”皇帝虽认为他的意见很好,但还是没有施行.这年冬天,张奋又因病罢官.第二年,死在家中.
张奋之子张甫继承封号,官至津城门候.张甫死后,儿子张吉继承.永初三年,张吉死,他没有儿子,因此取消封国.从昭帝封安世,到张吉,传封国八代,经历了王莽篡政,这二百年间,没有受过贬官罢职,受过封土封爵的人没有能与他张家相比的.
曹褒字叔通,是鲁国薛地人.他的父亲曹充,掌握《庆氏礼》,建武中期任博士,跟从皇帝巡视岱宗,制定封挥礼仪,回来后,受诏命商议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即位后,曹充向皇帝进言说:“汉又一次受天命,仍有封禅之事,可是礼乐败坏缺损,不能让后代效仿.五帝不互相沿袭乐法,三王不相互沿袭礼仪,大汉应当自己制定礼制,用来显示给百世后代.”帝问道:“制礼乐叫什么?”曹充回答说:“《河图括地象》说:‘汉代礼乐技艺文学出现.,《尚书旋机钤》说:‘有帝汉代出现,道德融洽作乐,起名为予.”’帝认为不错,下诏说:“如今姑且改太乐官为太予乐,唱歌赋诗作曲,以此等待君子.”拜曹充为侍中.曹充创作章句论辩反驳,于是便有了庆氏学.
曹褒年少志向专一,很豁达,童年时期就开始继承曹充的学业,渊博儒雅通达,尤其喜好礼仪之事.常常感叹朝廷制度没有完备,仰慕叔孙通为汉制定礼仪,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钻研,聚精会神地思索,睡觉时怀抱着笔和记绿本,走路则背诵文章,由于心思太过专一,常常忘记该去的是什么地方.
曹褒最初被推举为孝廉,又迁升为圉令,用礼仪治理百姓,用恩德转化习俗.当时别的郡有五名盗贼进入圉境内,被官吏捕捉到,陈留太守马严听说后非常痛恨这些盗贼,劝说圉县令杀了他们.曹里告诫官吏说:“杀人命的人,上天也会杀他.皋陶不给盗贼制定死刑,管仲遇见盗贼而把他们迁升为公臣.现在听从太守旨意杀人,是违背天意,顺从官府的心意,那惩罚太重了,假如能保全这些人性命而我受到连累,这也是我情愿的.”于是官吏没有杀他们.马严上奏说曹褒软弱,因而他被免官回到薛,担任功曹.
后来又被皇帝征召拜为博士.正赶上肃宗想要制定礼乐,元和二年下诏说:“《河图》声言‘赤九昌盛,十世光大,十一世兴旺,.《尚书绽机钤》声言道:‘遵循尧治理世事的方法,评议制定礼乐,仿照唐的文治.,我是未成器的晚辈,先帝辞世时托给重担,我怎样才能继承中兴,尊崇弘扬祖宗的基业,仁爱赈济百姓?《帝命验》说:‘顺承尧完成的德泽,题写五德要求,树立将起景象.’而且三皇、五帝步骤,好坏快慢不同,何况我愚蠢见识浅薄,没有能力可以担当得起,虽然想遵从他们可却不知从何开始.每次见到《河图》、《洛书》,心中便感到惭愧.”曹褒知道肃宗的心意是想要有所作为,于是便上书说:“从前圣人受天命而为王,没有不制定礼乐的,用来彰显功德.功业完成制作乐,教化完成制定礼,是为了拯救世俗,达到吉祥,为百姓能从上天获得恩泽.如今皇天降福,美好的吉兆都已经出现,制作礼乐的征兆,比言语还要明显.应该制定文治制度,定成汉礼,大显祖宗美好众多的功德.”奏章被交给太常,太常巢堪认为一朝大典,不是曹褒所能确定的,于是没有同意.帝知道群臣之间相互制约,很难与他们商议初始之举,而朝廷礼仪宪法,应该即时制定确立,于是第二年又下诏说:“朕凭不才,继承祖宗功业.从前,鸾乌凤凰多次聚集,麒麟飞龙并至,甘露夜降,好谷滋长,以及朱草之类的事物,史官都记录下来.朕日夜恐惧担心,上没有什么彰显先帝的功绩,下没有什么能够配得上灵物.汉继承秦朝遣存,礼仪败坏乐仪残损,而且因循守旧,不值得借鉴察看,如有知道这方面事情的人,各尽所能帮助朕.”曹褒察看诏书后,对诸生叹息说:“从前奚斯颂扬鲁,考甫咏赞殷.大臣依据礼义彰明君主的功德,竭尽忠心显示君主的德行,是大臣的美好行为.当仁不让,我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于是又一次上疏,具体陈述礼乐的根本,制定修改的意义.帝拜曹褒为侍中,跟从皇帝向南巡视,回来后,将此事下交三公,尚未来得及上奏,帝下诏召见玄武司马班固,询问修改确定礼制事宜.班固说:“在京师的各位儒生,很多都能讲礼制,应该广泛召集,共同商议得失.”帝说:“谚语说得好,‘在路边盖房,三年也盖不成,.懂礼制的人,名义上是相互争论不定,实际是互相猜疑,以致无从落笔.从前尧作《大章》,有夔一人就足够了.”章和元年正月,帝召曹褒到嘉德门来,命令小黄门带来班固所上叔孙通的《汉仪》十二篇,嘱曹褒说:“这些制度简略,很多不符合经义,如今应该依据礼制一条条修正,使它们可以施行.你在南宫、束观尽心尽力编写制作.”曹褒受命之后,便按次序修订礼制内容,依据过去的典章,加进《五经》谶记之文,撰写了从天子到庶人的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一共一百五十篇.写在二尺四寸的简上.当年十二月奏给皇帝.皇帝藉口众论难以统一,因而只管接受,不再让有司讨论.此时正赶上帝崩,和帝即位,曹褒便为《汉仪》作章句,和帝便以《新礼》二篇放在前面.擢升曹褒为监羽林左骑.永元四年.迁射声校尉.后来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上书说曹褒擅自制定《汉礼》,破坏搞乱圣人之术,应该加以刑罚惩处.和帝虽然扣住奏书不发,但《汉礼》也因此没有实行.
曹褒担任射声校尉时,营房里有一百多口棺材停放在那里没下葬,曹里亲自巡视,并问其中的原因.吏回答说:“这些多数是建武以来没有后代的人,因而得不到掩埋.”曹褒十分悲伤,为他们购买空地,将无人管者全部埋葬,并设祭坛进行祭祀.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当时疾病、瘟疫流行,曹褒巡视有病之人,为他们购医买药,料理病人提供稠粥,许多人因受到他的救济而活了下来.七年,出任河内太守.当时春夏大旱,粮食越来越贵.曹褒到任,便精简官吏合并职官,辞退奸邪凶残之人,及时雨降下多次.这年秋天粮食大丰收,百姓家给人足,流离失所的人全都回来了.后来因上报灾害不确实获罪而被免职.不久又被征召,再次迁升,又任侍中.
曹褒知识广博熟知历史,成为学者宗师.十四年,死在任上.他曾作《通义》十二篇,演义经史及杂论一百二十篇,又为《礼记》作传四十九篇,教授学生一千多人,庆氏学遂流行于世.
论曰:汉初天下刚刚安定,朝廷制度没有明文确定,叔孙通采用经传有关内容,参考秦朝法律,虽然适应当时的情况,对败坏凋敝的现状有所帮助,但是缺少很多先王的礼容法则,所以买谊、仲舒、王吉、刘向等人,心怀不满感慨万千没个完.采用文帝、宣帝的深谋远虑,却最终没有采用贾谊等人的建议,因此知道从燕地来观下葬孔子,是有不完备之处.孝章长言前王,日夜想着有所作为,特命令司礼之臣,制定国家宪法,这是美好盛德的事情啊.可是功业在意料之外断绝,评议排挤不同意见的人,使制礼仪之事不再继续了.三王不相互沿袭礼制,五帝不相互继承乐制,因此《咸》、《茎》不同旋律,中都礼乐断绝.何况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制定法则却不能随其变化,品评法度不足以确定其好壤,这本来是君主应当有所兴革的.况且乐不是夔、襄所专擅,而新乐不断兴起,律制在皋、苏之后凋落,而律令制度多变,修改补充从前的文献,有什么可猜疑的呢?礼呀礼,怎么这么难确定啊!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八世祖郑崇,在哀帝时为尚书仆射.郑玄年少时任乡啬夫,等到休息回家后,常常到学官那里,不喜欢当官吏,父亲多次对此生气,却仍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太学去学习,在京兆第五元先门下做学生,开始掌握《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跟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戏、《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他认为山东没有值得再请教的人,便向西入关,通过涿郡卢植,做扶风马融的学生.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学问精深的有五十多个.马融平常很傲慢尊贵,郑玄在他的门下三年,竟没有见过马融一面,而是让自己的高材生传授郑玄学业.郑玄日夜苦读,从未感到疲倦过.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各位门生讨论图谶纬书,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便召他到楼上相见,郑玄于是趁机请教一些他有疑问的问题,问完后便告辞回家.马融叹息着对门人说:“郑生如今离去,我的学术也就东传.”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才回乡里.家中贫困,他在束莱租种别人田地,而跟随他的学生已有数百上千人.到党争之祸发生时,他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勒令禁止做官,不再启用,于是便隐居在家研究经书学业,闭门不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学,于是着有《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疗疾》;郑玄便阐发《墨守》,针砭《膏盲》,兴举《痒疾》.何休见到后感叹说:“康成进入我的家,拿着我的矛来讨伐我啊!”最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等人争论古今文经学,后来马融回答北地太守刘镶及郑玄回答何休,义理有据且通达深奥,从此古文之学开始昌盛.
灵帝末年,党争带来的禁锢放松了,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请他出来做官.州郡的官员因为何进是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心意,便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而来到何进府.何进为他设置矮桌拐杖,待遇很优厚.郑玄不接受朝廷的服饰,而是穿戴着普通文人的衣服接受引见.然后第二天就逃走了.当时郑玄六十岁,河内弟子赵商等几千人从远方来到郑玄门下.后将军袁隗上表请封他为侍中,郑玄藉口父亲去世而没有接受.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忙忙拖着鞋登门拜访.他告诉高密县令给郑玄单独建立一个乡,他说:“从前齐设置‘士乡’,越有‘君子军’,都是为了推崇贤才的意思.郑君好学,确实怀有光明的德行.从前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汉代名臣.另外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隐藏起光芒,世人都称赞他们的高义,都称他们为公.如此,那么公是仁义道德的称尊号,不需要再三担任大夫之职.现在郑君的乡应该叫做‘郑公乡,.从前束海于公仅有一种名节,还有人告诫他的同乡加大于公家的大门,况且是郑公这样的德望,却没有可以四马并行的路!应该扩大府门和道路,使之可以容纳高大的马车,称为‘通德门,.”
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们推举郑玄为赵相,由于道路阻断而没有到任.正赶上黄巾军进攻青部,于是便躲避到徐州,徐州牧陶谦按照师友的礼节接待了他.建安元年,郑玄从徐州回高密,路遇黄巾军数万人,他们见到郑玄都对他行礼,相互说定不许进入高密县境内.郑玄后来曾得重病,自己很担心,他写信告诫儿子益恩说:“我家从前很贫穷,我不被父母及诸位弟弟所宽容,辞去贫贱的小官职,到周、秦的都城去游学,来往于幽、并、兖、豫地区,得以觐见在位的显贵,隐居的大儒,对我满意的人我都跟从并表示敬佩,从他们那里有所收益.于是广泛考证《六茹》,泛泛地浏览传记,时常观察谶纬图录中深奥的事理.四十岁过后,便回来供养父母,租田地播种,以此愉快地度日.赶上宦官专政,受到党祸牵连,被禁止做官十四年,而后承蒙大赦,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有道之人,受到大将军三司府的召请.朝廷一再召请,同在名册名次并列的人早就成为了宰相.这些公卿,具有善德和高尚操守,完全可以担任王臣,因此应该受到重用.我自己考虑,无意担任这些,只思念阐述先圣的初始之意,想调整不一致的思想百家,也大概可以竭尽我的才能,因此不听从官府任职的命令.由于黄巾军为害,我四处漂泊,重又回到故乡.到今年我已七十岁了.平素衰败零落,常常有失误,根据礼制典章,符合将家事传给后代.如今我告诉你我老了,将家事交给你负责,我将要安闲地修养性情,深思以完成我的事业.既然不是做王臣的命,安慰亲族的忧虑,察看致礼祖先的坟墓,观赏自然之物,何不扶杖出门呢!家中无论大事小事,你全部承担.你孤单一人,竟也没有同胞兄弟相互依靠.还是努力寻求君子之道,仔捆钻研不要放弃,恭敬谨慎地对待礼仪细节,接近有德之人.显赫的荣誉靠同僚亲友成就,道德操行靠自己的意志树立.如果追求声名,也使生身父母有荣耀,可要深思啊!可要深思啊!我虽然没有做官的心意,却有辞官不做的高义.我对自己论赞成就感到高兴,大概可以不使后人感到羞愧了.不很重要的感到不满意的只是亡故亲人的坟地没有修成,所爱好的书籍都腐蚀败坏,不能够在讲学习礼之处修定,传给好学之人.太阳西落天色将晚,难道还可以再去考虑吗?如今家境不如从前,你要勤奋工作不误农时,不要担心饥寒之事.微薄的饮食衣服,节省二者,可以使我少有遗憾.如果忘记没有记住,也已经过去了厂
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袁绍于是推举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为左中郎将,郑玄都没有接受.朝廷征召他任大司农,赠给他安车一辆,他所经过的地方官吏要亲自迎送.郑玄便藉口有病自己请求回家.
五年春,郑玄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起来,今年太岁星在辰位,明年在巳位.”醒来以后,用谶纬进行核对,得知性命到了终结之时,不久便生病.当时袁绍与曹操在官度相互对抗,袁绍命他的儿子袁谭派人逼迫郑玄跟随军队.郑玄不得已,带病来到元城县,病重不能前进,当年六月去世,年七十四岁.按他的遣嘱将他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做过他的弟子的,穿着丧服赶来参加葬礼的有一千多人.
郑玄的门人共同撰写郑玄回答诸位弟子关于《五经》的提问,依据《论语》作《郑志》八篇.郑玄共注释《周易》、《尚书》、《毛诗》、《仪礼》、俪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干象历》,又着《天文七政论》、《鲁礼樯祫义》、《六孰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苔临孝存周礼难》,共一百多万字.
郑玄注重文辞训释,学识广博之人很看不起他的繁琐.至于经传的广博熟悉,被人们称为纯粹的儒者,齐鲁地区都以他为宗师.郑玄的门人山腥塑虚官至御史大夫,塞茎王基、遣回崔琰在当时很有名望.又有乐安国渊、任嘏,当时都还是儿童,郑玄称国渊是国器,任嘏有道德,还有其他许多他鉴别提拔的,这些人后来都与塑宣判断的相同.塑玄只有一个儿子董墨,孔融在北海时,推举他为孝廉;到孔融被黄巾军包围,益恩往救危难身亡.他有个遣腹子,堑玄因为他手掌中的纹路像自己的,于是便给他起名叫“小同”.
论曰:自从秦朝焚毁《六经》,圣人文章泯灭.汉朝建立,各位儒生修定许多艺文;到了束京时期,学者们也自成一家.而墨守旧说的人,固执自己所奉行的见解,各种说法纷纭杂出,互相之间偏激且背离常理,于是使得经学有许多家,每家又有多种说法,章句有的多达一百多万字,学习的人辛劳却没有什么效果,后来之人疑惑而不知谁是正确的.郑玄囊括大典,汇集众派学说,删除繁琐及错误的内容,改正刊登遗漏失误之处,从此学习者稍微知道该学什么.祖父豫章君每次研究先儒的经义训释,认为郑玄的见解是比较好的,常常认为即使是仲尼的门徒也不能超过郑玄.至于他传授学生门徒,则只采取郑氏的学说.
赞曰:童王的开端,继承了家传.伯仁先归附朝廷,修整我国的祭礼.郑玄括定不同的义理,曹褒修定残缺的礼制.孔门的著作开始明确,而汉的典章却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