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落日怅望》马戴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5:51:12
关于古诗《落日怅望》马戴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7、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1)
1.(1)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1)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2)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3.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4.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5.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6.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7.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8.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9.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0.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11.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12.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13.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7、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1)
1.(1)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1)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2)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3.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4.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5.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6.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7. 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
8. 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9.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0.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11.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12. 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13.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