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什么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11/11 00:30:15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什么区别?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什么区别?
(合肥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19.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区别B.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改变C.基因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替换方式中对性状影响最小的一定是替换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为进化提供最初原材料 人教版必修2第81页,"人们逐渐发现,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合肥一模试题大家分析教师用书: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1)物理诱变因素在多种物理诱变因素中,应用最广泛并且行之有效的是射线.用于诱变的射线包括电离射线和非电离射线.在诱变研究中,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电离射线.最早用于诱变的电离射线是X射线,后来人们发现γ射线的诱变效果比较好,于是γ射线成为人工诱变的首选射线.近年来,人们发现中子的诱变效果也很好,用中子进行诱变的研究日趋增多.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时,首先从细胞中各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外层击出电子,引起这些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或DNA分子在射线的作用下产生电离和激发时,它们的结构就会改变,这是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此外,电离辐射的能量可以被细胞内大量的水吸收,使水电离,产生各种游离基团,游离基团作用于DNA分子,也会引起DNA分子结构的改变.研究表明,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和辐射剂量成正比;电离辐射有累加效应,小剂量长期照射与大剂量短期照射的诱变效果相同.紫外线携带的能量很小,穿透力弱,不足以引起物质的电离,属于非电离射线.物质吸收紫外线后,其组成分子由于电子的激发而变成激发分子,结果极易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在紫外线的照射下,DNA分子可能发生多种形式的结构改变,如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DNA和蛋白质交联、胞嘧啶水合作用以及形成嘧啶二聚体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其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是引起突变的主要原因.例如,DNA双链之间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双链的分开和下一步的复制.同一条链上相邻胸腺嘧啶之间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和腺嘌呤的正常加入,使复制在这个点上停止或发生错误,于是新形成的链上便出现改变了的碱基顺序,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顺序都改变了的分子,从而导致基因突变.(2)化学诱变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和辐射一样能够引起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通过对上千种化学物质的诱变作用进行研究,发现从简单的无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金属离子、生物碱、生长刺激素、抗生素、农药、灭菌剂、色素、染料等都可以诱发突变,但是诱变效果好的种类并不多.根据化学诱变剂对DNA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能够改变DNA化学结构的诱变剂,如亚硝酸和烷化剂等.亚硝酸具有氧化脱氨作用,它能使腺嘌呤(A)脱去氨基变成次黄嘌呤(H),胞嘧啶(C)脱去氨基变成尿嘧啶(U).在DNA分子第一次复制时,H与C配对,U与A配对.第二次复制时,C与G配对,A与T配对.于是,经过两次复制,原来的A—T碱基对就变成了G—C碱基对,而G—C碱基对却变成了A-T碱基对.常见的烷化剂有硫酸二乙酯、乙烯亚胺、甲基磺酸乙二酯、亚硝基甲基脲等.烷化剂有一个或几个不稳定的烷基,能够与DNA分子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置换其中某些基团的氢原子,从而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使DNA分子复制时出现碱基配对的差错,最终导致基因突变.一类是碱基类似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与DNA分子中的碱基十分相似.在DNA分子复制时,这些碱基类似物能够以假乱真,作为DNA的组成成分加入到DNA分子中,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常见的碱基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2-氨基嘌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