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为什么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9 00:01:01
为什么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为什么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这个题目是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党的十七大第八部分一公布,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①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作为党代会报告的独立部分.这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30年中我们党制定的第一份指导加强社会建设的文件(在十七大以前的党代会报告,从来没有单独设立关于社会建设的专门部分,当然也就没有系统的社会政策安排和设计.从1978年到2006年,我们党一共开了全会、党代会41次,通过了41份文件,都没有这样系统的安排).十七大报告中,单独设计社会建设部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此有了完整的、系统的社会政策,使我国社会建设有几近空白到形成成熟的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建设”转向了“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落到了实处.②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贯穿报告始终.报告把社会建设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的组成部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成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把民生问题摆到了突出地位.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系统安排.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过去我们多年讲执政为民,但很抽象,现在我们把执政为民落到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位置,民生问题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重视民生问题,如此重视社会建设.
  2、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程度.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翻开我们的历史典籍,却发现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真正的重视,官本位的文化积淀的异常深厚.期间不乏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构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但最终都为付诸实施).新中国成立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改善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毛主席对我们党的宗旨言简意赅的归纳,但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动乱的影响和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束缚,国家并没有想预期的那样获得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也不大.到20世纪80年代初即改革开放时,中国仍然是共同贫困的局面,10亿人口2.5亿没有解决温饱,“票证经济”成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前,粮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全民学大寨,口号一个接一个,政策上加强再加强,可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1956年到1978年,22年来人均粮食产量始终徘徊310公斤左右,1960年甚至降到215公斤;195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到1980年下降为2.5%;196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日本相当,到1980年只有日本的25%;1959年中国的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1.95%,居世界第12位,到1980年下降到0.75%,居世界第32位.所以中国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里长期处于停止徘徊状态.1977年6月,万里任安徽省委书记——安徽凤阳前王庄——史成德10口人一床被7个碗.所以,邓小平总结说:“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止和徘徊状态”.1977年,邓小平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希尔和夫人乔伊斯时,尖锐的指出:“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人民生活不改善而是后退能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以后就是突破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改革开放30年,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邓小平反复地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要为人民谋利益就是邓小平对我们党的宗旨的精炼概括,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此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对我们党的宗旨的到位表述.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和发展理念的革新,正在引领者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的前两步,07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23万亿元,居世界第4位;人均GDP由由1978年不足300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010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超过1.2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家吃的比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饱、更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总体上社会安定,群众安居乐业.
  3、民生问题在持续发展,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什问题.经济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会扩展,其致因就越复杂,解决其来也就越需要智慧.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问题主要是生存型问题,温饱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已解决了温饱、进入了小康.所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更好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以及其它新的生活需求——吃:不仅要吃饱,还要健康、营养;穿——不仅要暖,还要漂亮时尚、有品味、有档次;住——要宽敞明亮、舒适;行——要安全、便利、快捷;受教育——要机会均等、公平;就业要有保障;就医要方便、服务态度好、水平高;要参与社会活动、主张自己的民主权利、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等等.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民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品短缺的话,那么,今天的民生问题则主要表现为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短缺上.——今天的民生问题既要解决生存问题还要解决发展问题.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民生问题相当的尖锐和复杂.第一、它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却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解决,相反,它与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环境很不协调.第二、新阶段的民生问题集中表现为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问题是不能靠市场来解决的,要靠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涉及公共财政分配、决策机制、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第三、民生问题实际与困难群体问题联系在一起,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公平应该具有普惠性,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试想,如果社会上的部分人根本分不到“蛋糕”,那么“蛋糕”做的再大对他们也毫无意义,他们不会有公平感,这里本属于经济、社会范畴的民生问题自然转变为政治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富了,为什么民生问题更突显了的原因.
  4、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是正确吸取以往忽视社会建设的教训的必然举措.在发展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经济发展,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诸多问题,比如:对教育、医疗、住房改革付出了代价,由于房改、医改存在过度市场化、商品化的问题,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民生难题,即“五难".非典事件暴露出我们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机制缺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把解决民生问题和民主政治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础.——针对出现的民生问题,开出了社会建设的新处方——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举措.标志着中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就在于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它彰显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建设“的基本纲领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个必然要求.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