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然后写关于如何让人直言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06:57:10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然后写关于如何让人直言的作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得很.⑦、及:赶上,比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u4声,仔细.之,指,徐公.⒀、弗如远甚:不如徐公,差得很远.⒁、暮寝而思之:夜晚睡在床上思考它.暮,夜晚.寝,睡下.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下省去“我”.(19)方千里:周围千里.(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王所受的蒙蔽.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讽刺(我的过失).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25)闻寡人之耳者:传闻到我耳朵里的.(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隔一些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一整年.(2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得很.⑦、及:赶上,比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u4声,仔细.之,指,徐公.⒀、弗如远甚:不如徐公,差得很远.⒁、暮寝而思之:夜晚睡在床上思考它.暮,夜晚.寝,睡下.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下省去“我”.(19)方千里:周围千里.(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王所受的蒙蔽.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讽刺(我的过失).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25)闻寡人之耳者:传闻到我耳朵里的.(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隔一些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一整年.(2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