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方面的异同以及失败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20:14:35
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方面的异同以及失败原因.
谁有这个能力?都说网络里面缺乏人才,
来个人才我看看.
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方面的异同以及失败原因.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从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经济改革及其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