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白居易的诗有那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6 08:02:01
白居易的诗有那些?
白居易的诗有那些?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8744.html
莺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万紫千红 风流太守花间客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韩愈就有一篇描写早春的名诗,同样不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诗的名字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一共写了两首,我们不妨向大家介绍第一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回答者:水云深浪 - 榜眼 十三级 3-8 22:0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bu cuo a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6 个人评价

50% (3) 不好
50% (3)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
评论者: sallyshiq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你们真好!~~!~~!谢谢拉
评论者: 中考迷糊 - 试用期 一级
晕```````````````米错
评论者: 503375537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4 条
要记住那不叫四句话的,叫绝句,或者古风.别让人家觉得你就一文盲附庸风雅!
回答者:friedama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9 09:44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毁胜火,
春来江水绿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导桂子,
郡亭枕上年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回答者:冰雪Q - 秀才 二级 3-9 10:44
白居易(772~846)
中国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图片
生平 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盩厔县尉 .作《观刈麦》 、《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 、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 独善” 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③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书《楞严经》墨迹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 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 ;都是他 人生目标的 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 “ 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 ,既有“ 汉皇重色思倾国 ”的寄讽 ,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有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 ,如白朴 、洪踦据《 长恨歌 》分 别作《 梧桐雨》、《 长生殿 》;马致远、蒋士铨据《 琵琶行 》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 治安策 》的政论文;《 与元九书 》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今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 元白诗笺证稿 》,中华书局 1962 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回答者:shenjieokok - 助理 二级 3-9 12:40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明代绍兴郡斋圣贤图石刻
生平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 自贞元十六年 (800),至元和十年(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于□裴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则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但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他的“独善”之心,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自觉》二首其二说:“我闻浮图教,中有解脱门.”求得身退心安,无所往而不适.当他受皇帝信任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诗歌创作便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不开诗.白居易诗《溪村》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六言唐诗画谱》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又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指“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所谓“六义”、“风雅比兴”,则是指诗歌指陈时政的美刺作用.由于当时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他在“美刺”中更着重“刺”的一面,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要求“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寄唐生》),“上以纫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