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哪一位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03:59:01
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哪一位的历史……?
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哪一位的历史功绩更大些?
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哪一位的历史功绩更大些?
汉武帝的名气和影响要比汉光武帝大得多,但能力和作为却未必.一个是靠着祖,父两代积累下来的家产攻打匈奴,另一位是赤手空拳完全依赖自己的能力重建了一个王朝.
有人认为汉武北击匈奴,南破诸越,西灭大宛,降服西域是开疆扩土.但实际上,大宛和越人都没必要打.毕竟他们对汉朝并没有威胁.而对匈奴的打击最后也超出了限度.在匈奴已经无力南下,但只是不肯臣服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进攻.就是穷兵黩武了.因为频繁的用兵花光了文景两代积累下来的国库,“天下虚耗,户口减半”.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将盐,铁,酒等只要是赚钱的行业都由国家专营.并且还开始卖官,还可以用钱赎罪.总之是想尽办法捞钱.有人说汉武是造福后人,其实汉武四处用兵,一是因为个人好武(但他在攻击四夷时没有给卫霍等人提出过任何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东西),二是为了给自己的外戚亲属们创造封侯的机会.说他为了百姓,后人当然体会不到当时人的心情.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看看武帝末年,内部的农民起义次数吧.说当时老百姓支持他的做法真是鬼话.其实汉武完全可以向唐太宗灭突厥,清初消灭漠西蒙古那样,不必花费那么多的代价也一样取得胜利.其实唐太宗评价刘彻还是很客观的,汉武帝穷兵三十馀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光武对待匈奴和西域的策略远比汉武高明,灵活.终光武一世,对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光武这么做,一方面是厌武,但主要的还是爱惜民力.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行仁义其实也能收到一样的效果.后来匈奴分裂,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即使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光武帝也没有同意进攻匈奴.(后匈奴饥疫,自相分争,帝以问宫,宫曰:“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二十七年,宫乃与杨虚侯马武上书曰:“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恒、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
有人认为汉武北击匈奴,南破诸越,西灭大宛,降服西域是开疆扩土.但实际上,大宛和越人都没必要打.毕竟他们对汉朝并没有威胁.而对匈奴的打击最后也超出了限度.在匈奴已经无力南下,但只是不肯臣服的情况下,仍然继续进攻.就是穷兵黩武了.因为频繁的用兵花光了文景两代积累下来的国库,“天下虚耗,户口减半”.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将盐,铁,酒等只要是赚钱的行业都由国家专营.并且还开始卖官,还可以用钱赎罪.总之是想尽办法捞钱.有人说汉武是造福后人,其实汉武四处用兵,一是因为个人好武(但他在攻击四夷时没有给卫霍等人提出过任何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东西),二是为了给自己的外戚亲属们创造封侯的机会.说他为了百姓,后人当然体会不到当时人的心情.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看看武帝末年,内部的农民起义次数吧.说当时老百姓支持他的做法真是鬼话.其实汉武完全可以向唐太宗灭突厥,清初消灭漠西蒙古那样,不必花费那么多的代价也一样取得胜利.其实唐太宗评价刘彻还是很客观的,汉武帝穷兵三十馀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光武对待匈奴和西域的策略远比汉武高明,灵活.终光武一世,对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光武这么做,一方面是厌武,但主要的还是爱惜民力.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行仁义其实也能收到一样的效果.后来匈奴分裂,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即使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光武帝也没有同意进攻匈奴.(后匈奴饥疫,自相分争,帝以问宫,宫曰:“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二十七年,宫乃与杨虚侯马武上书曰:“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恒、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