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争取世界霸权,针对苏联提出了什么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1:13:07
美国为争取世界霸权,针对苏联提出了什么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世界,80 年代东欧发生剧变以后,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结束.以东西方“冷战”为特征的旧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世界,80 年代东欧发生剧变以后,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结束.以东西方“冷战”为特征的旧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
材料二:“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是“冷战政策”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事例”
1 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
3越南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5历次中东战争
冷战,是国际外交的政治术语.它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所谓“稳定”局势的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之中.
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
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美国冷战政策思想意识的表现”
一 、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
在关于冷战的众多原因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与后者大相径庭:第一,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所以首先,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在冷战起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说法并不严密.
许多研究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认为大国间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冷战起源和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固然,意识形态在冷战起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然而,起根本作用的并非意识形态,而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利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从这个角度讲,二战后,意识形态表面上把世界简单地一分为二,实际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要复杂得多.
再次,认为丘吉尔成为所谓冷战的始作俑者,亦是利益驱动.
二战爆发前,在西方、希特勒和苏联复杂的三角智斗中,英国拙劣的绥靖政策招致苏德联手而引火烧身.当斯大林与强盗联手而终受其害时,丘吉尔不啻松了一口气.英苏两国的当务之急共同抵抗大敌法西斯暂时掩盖着两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然而,他们之间的利益之争和观念之别并没有化解,而是潜在地进行较量,甚至在战争紧急的时刻也是如此,尤其是英国.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援助苏联抗德的演讲中没有掩饰其对苏联的恶感;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他为了本国利益而百般拖延.
综上,学术界的许多观点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利益追求上,而其他因素只是对其起影响作用.下面将展开论述其他因素对冷战不同深度的影响.
二、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占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实际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是在极端复杂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也是创造一个较好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清醒与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当然,进入冷战之后,苏联为何美国对抗又开始对意识形态重视起来.
可见,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一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抗,就像当今世界,仍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不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三、英国与冷战起源
在研究冷战起源的问题上 , 许多研究者认为英国是冷战的 " 始作俑者 " .近年来有的学者断言 " 英国绝不是盲目追随美国政策的小伙伴 ", 有着 " 独立的冷战政策 ; 还有的人强调英国并非扮演消极被动的美国追随者角色 , 而是采取一种 " 主动积极的对抗性政策 " .但是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上述评价并不正确 , 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英国不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在冷战开始前 , 英国并没有独立的冷战政策 , 也没有采取主动积极的对抗性政策.
四、冷战中的核因素
美国的两枚原子弹,提前了二战胜利的时间表.同时,也让世界对核武器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美苏的斗争并未过渡升级,核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联加紧研制核武器的同时,其挑战的举动并未十分突出,只是在一些次敏感地区进行试探.而且选择的也多是美国的战略盟友—英国为试探对象.
美国在1947年3月12日正式提出了"杜鲁门主义".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矛盾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时间,美苏对抗没有升级成战争的核因素便一目了然了.标志着双方对抗升级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在1947年,双方对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1949年8月成立的.而在1947年底,苏联发表声明,原子弹已经不是秘密了,此时离杜鲁门主义提出尚不足十个月,苏联宣布的核因素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在1949年8月,杜鲁门向美国人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北约的成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对竞争核因素的出现所作的无奈地的回应.有危机而没有战争,有军事集团对立而没有兵戎相见,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第一个开火的也就是最后一个眼睁睁看到自己和全人类同归于尽的.因此,挑战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斗争,尽管是激烈的对抗,却并未形成战争.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原因了.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事例”
1 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
3越南战争
4古巴导弹危机
5历次中东战争
冷战,是国际外交的政治术语.它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所谓“稳定”局势的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之中.
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 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北约”)于 1955年 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 15个国家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7个国家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
苏联、“华约”于 1991年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 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这种“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美国冷战政策思想意识的表现”
一 、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
在关于冷战的众多原因当中,其最根本的作用的是利益驱动.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进程的基本特征.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假设,但其表述的内涵却与后者大相径庭:第一, 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意味着无组织与无秩序,“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第二,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行为体,它具有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或绝对收益而不是利益的最大化或相对收益;第三,国际政治是权利政治而不是权力政治.
所以首先,历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可以变,建交对象可以变,敌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也可以变成敌人,但永恒不变的,是利益.获取最大的利益,是各国外交的根本目的.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在冷战起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说法并不严密.
许多研究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认为大国间意识形态的差别在冷战起源和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固然,意识形态在冷战起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然而,起根本作用的并非意识形态,而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国家利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从这个角度讲,二战后,意识形态表面上把世界简单地一分为二,实际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要复杂得多.
再次,认为丘吉尔成为所谓冷战的始作俑者,亦是利益驱动.
二战爆发前,在西方、希特勒和苏联复杂的三角智斗中,英国拙劣的绥靖政策招致苏德联手而引火烧身.当斯大林与强盗联手而终受其害时,丘吉尔不啻松了一口气.英苏两国的当务之急共同抵抗大敌法西斯暂时掩盖着两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然而,他们之间的利益之争和观念之别并没有化解,而是潜在地进行较量,甚至在战争紧急的时刻也是如此,尤其是英国.丘吉尔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援助苏联抗德的演讲中没有掩饰其对苏联的恶感;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他为了本国利益而百般拖延.
综上,学术界的许多观点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利益追求上,而其他因素只是对其起影响作用.下面将展开论述其他因素对冷战不同深度的影响.
二、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体制下,占据优势的意识形态往往决定着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这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的一切外交资源都围绕着保存和扩大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个中心来进行.当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非意识形态化”时,实际上是对美国发动的这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的妥协.在现实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无所不在,对此,迈克尔•H•亨特对意识形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意识形态思维是对历史环境进行有益反思的源泉;是在极端复杂而令人迷茫的现实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因素;也是创造一个较好未来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战爆发前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未必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急剧地调整了对外政策的观念和手段.这一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既定政治观念的束缚,紧紧抓住国家安全和利益不放,并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这种外交思想和策略的转变和调整是符合当时复杂、险恶的国际局势的,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难怪有人着重评价斯大林的这种冷静、清醒与现实,若非如此,苏联不待在战后冷战中自行解体,可能早在二战的热战中灭亡.当然,进入冷战之后,苏联为何美国对抗又开始对意识形态重视起来.
可见,意识形态影响着两霸主的外交政策,也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一定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对抗,就像当今世界,仍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不同,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三、英国与冷战起源
在研究冷战起源的问题上 , 许多研究者认为英国是冷战的 " 始作俑者 " .近年来有的学者断言 " 英国绝不是盲目追随美国政策的小伙伴 ", 有着 " 独立的冷战政策 ; 还有的人强调英国并非扮演消极被动的美国追随者角色 , 而是采取一种 " 主动积极的对抗性政策 " .但是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上述评价并不正确 , 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英国不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在冷战开始前 , 英国并没有独立的冷战政策 , 也没有采取主动积极的对抗性政策.
四、冷战中的核因素
美国的两枚原子弹,提前了二战胜利的时间表.同时,也让世界对核武器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美苏的斗争并未过渡升级,核因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联加紧研制核武器的同时,其挑战的举动并未十分突出,只是在一些次敏感地区进行试探.而且选择的也多是美国的战略盟友—英国为试探对象.
美国在1947年3月12日正式提出了"杜鲁门主义".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矛盾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这些时间,美苏对抗没有升级成战争的核因素便一目了然了.标志着双方对抗升级的第一次柏林危机出现在1947年,双方对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1949年8月成立的.而在1947年底,苏联发表声明,原子弹已经不是秘密了,此时离杜鲁门主义提出尚不足十个月,苏联宣布的核因素无疑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在1949年8月,杜鲁门向美国人民宣布,苏联已经拥有原子弹.北约的成立,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对竞争核因素的出现所作的无奈地的回应.有危机而没有战争,有军事集团对立而没有兵戎相见,因为战争的结果是没有赢家.第一个开火的也就是最后一个眼睁睁看到自己和全人类同归于尽的.因此,挑战国家与霸权国之间的斗争,尽管是激烈的对抗,却并未形成战争.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原因了.
美国为争取世界霸权,针对苏联提出了什么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这政策标志是什么
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推行单边霸权政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拜托各位了 3Q
两免一补的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
美国对苏联冷战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有哪些重要表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
冷战时期 美国在亚洲针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有什么表现?结果怎么样?
二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英国法国美国俄国(苏联)的土地政策的异同及其影响是什么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最初是针对俄国还是日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