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8 03:06:59
《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1 引言 提及莎士比亚,人们总会想到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Hamlet).说到哈姆莱特,无人不晓他那段著名独白的第一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几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莎学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哈姆莱特》的著述和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而在有关《哈姆莱特》的研究中,对这句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的独白的理解分歧最大,发表的论述也最多,真可谓见仁见智,各领风骚,争论长达数百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尚无定论.Jenkins Harold 曾指出,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这段独白“被人讨论得最多,误解也最甚”[1]. 在我国,《哈姆莱特》也受到特别的青睐.自从1921年田汉先生首次译出以来,迄今已有10个以上的汉译本.我国的莎剧翻译家对这段著名独白的理解和翻译也颇为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起争鸣,发人深思. 2 名家名译比较分析及译法探索 以朱生豪、梁实秋为代表的莎剧专家和学者,依据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理解,从不尽相同的角度对该句独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经典翻译,可谓是世界莎剧翻译的一朵奇葩,为世界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文学翻译毕竟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世间不存在绝对完美、无可挑剔的译作,正所谓“译无定本”.这就是说,他们的理解和翻译还不尽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后来者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继续努力和探索,找出更佳的翻译方法,以期更加接近莎翁本意,还莎剧本来面貌.下面就从这些名家名译出发,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该句独白更为理想的翻译. 2.1 名家名译 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名家名译如下: 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 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林同济:存在,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 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 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许渊冲: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 裘克安:活着,还是不活了,问题就在这里: 陈国华:是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 2.2 澄清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就是question之后的冒号(:).《中国翻译》1990年第三期登载了张庆路先生的文章,他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释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很强调此行句末的冒号,认为上句和下文紧密相连,并应有同样的顺序,即to be=to suffer; not to be=to take arms, 是一种排比.其实,莎剧里的冒号不是本来有的,在古本里这里只是逗号,后人编辑,改了冒号,也有人改作分号;还有人在that前加了破折号.莎士比亚本人不关心标点,他对此也不负责任.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2]64.并且,严格说来,首行里question之后的冒号“:”,在这里不具有现代标点的“提示性”或“引起”的作用,因为“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6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从18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3]78.由此可见,在理解和翻译该行独白时,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标点符号.从上述名家名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在翻译时由于依据的版本不同,在标点符号上出现了差异.“To be, or not to be”后的标点有逗号也有冒号;“question”后有冒号、分号和句号.这些都是后人行为,与莎士比亚本人无关,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 2.3 独白真正意蕴的透视 对这段独白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明显的分歧:这是一段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呢,还是在权衡“自杀的利弊呢?英国的权威莎评家A· C·布雷德利指出:“在这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想的根本不是自负的重任.他是在权衡自杀的利弊.”[3]76前苏联莎评家莫罗佐夫认为,在这里“哈姆莱特又再次萌发了自杀的念头”.我国的莎评家孙家琇也认为,“在‘活还是不活’的独自中,他还是想着自杀的出路或结局”[4].梁实秋认为,这段独白是讲“哈姆雷特蓄意自杀,于第一幕第二景之独白中已有表示”[5].裘克安指出:“ 我觉得,这整段话要贯通地去理解.哈姆莱特当时想自杀,这是他面对的总的问题.”[2]66 笔者认为,以上“自杀”论是脱离了语境而产生的误解.我们知道,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此时哈姆莱特已经安排好了“捕鼠剧”的上演,当他独自一人时又开始沉思,道出了这一段著名的独白.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莱特确实曾萌发过自杀的念头,那是因为父王突然去世,叔父僭越王位,母亲又迅速地改嫁给了叔父,接着鬼魂又告知父亲被毒害而死的秘密,他又与恋人产生了隔阂,所有这些使这位原本踌躇满志的青年王子陷入了无奈与深深的悲愤之中.而此刻,经过两个月的痛苦煎熬、思绪波澜之后,他已经不是先前那位单纯的王子了,他在思考与即将采取的行动有关的问题,从对“生”的“无涯的苦难”的慨叹到对“死”后那个只见有人去、不见有人回的“神秘王国”的“惧怕”,渐渐陷入了思考与行动的矛盾之中.因此,这段独白是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辨,并非“蓄意自杀”. 他在这里想到活怎么活法,死又是个什么样子;活有两种活法,死后也有两种结局. 2.4 比较分析及译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www.51lunwen.com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论文网提供代写硕士论文,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留学生论文, http://www.51lunwen.com/translation/2009/0316/lw200903161006421439.html
《哈姆莱特》中的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现在为什么要改成To be or not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how to understand?h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it is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