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借我一生 读后感谁能帮我弄一篇 读后感 3000字左右 符合高中生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00:32:34
借我一生 读后感
谁能帮我弄一篇 读后感 3000字左右 符合高中生的`
借我一生 读后感谁能帮我弄一篇 读后感 3000字左右 符合高中生的`
3200多字 喜欢看余秋雨先生的书从《文化苦旅》开始,然后是《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到后来是《行者无疆》,如今捧在我手里的是他的近作《借我一生》,习惯了他那将历史与古迹轻松旋弄在手中的豪气风格,习惯了他那将时空与地域魔术般的注入笔尖然后挥洒自如的洒脱,猛地接触到这本流水般平缓而工整的记传体自述《借我一生》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但不管习惯不习惯,还得用心看下去,只因为,彼也余秋雨,此也余秋雨! 朱红色的封面上就映着几个烫金的大字“借我一生”,虽然简单却透着高贵与质朴.长达410千字的书本分为五卷,分别讲述了余秋雨先生一生各个阶段的经历与感受,好吧,就随着这本书的脉络,随着文字的思路,让我们走进这当代著名学者的所经历风风雨雨中去吧 第一卷讲述的是他的童年、他对故乡亲人的回忆.以父亲的去世作为开头,注定了全文的基调里有些伤感,但却也开始得情理之中,毕竟,全书的回忆与父亲息息相关,与其说是余秋雨的一生,勿宁说,是他们父子的一生. 像很多人一样,故乡,对于余秋雨来说,那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淡忘的地方,那里有他无法忘怀的山山水水、亲人和儿时的故事.余姚的山,余姚的人以及余家的兴衰和喜怒哀乐,就这样在他的笔下,慢慢泼洒开来,像一幅清淡的墨笔山水,简单却很隽永. 写乡间懒汉的一段是我所喜欢的,文字写得幽默而风趣,看这些“懒汉”们在他的笔下各摆高招时,我禁不住微笑着想起了故乡同类型的人们,再仔细想想,居然跟余先生所写有几分神似,于是愈发的觉得好笑,便更想把书看完了.而看到乡间的两个穿旗袍的女人教人认字的一段,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了,王逸琴和“妈妈”,这两个美丽而讲究的上海女人,在僻静的乡村,穿做摩登的旗袍,款款的走过乡间小道,立马就成了一道风景线,只是这风景线太短太短,我还来不及品味,它就以王逸琴的悲剧故事结尾了,的确,是消逝得太快了. 接下来,作者的少年求学生活开始了,这回,故乡远去了,地点换在上海. 在那里,他的笔墨倾情的洒向他的叔叔,这个他敬重而且在感情因素里一直有股化不开的忧伤情结的亲人,或许在他的生命里,叔叔一直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是叔叔带着它,走近了上海,走进了书与知识的海洋.和叔叔同时出现的还有命运多舛的姨妈与益胜哥,只是对于姨妈与益胜哥,作者倾注的更多的是同情,而对于叔叔,更多的是倾幕与敬重. 不管怎样,这种淡淡的叙事基调在第二章是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因为,第二章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悲愁与痛苦,在那黑暗的十年,悲苦的十年里,攒集起来的痛苦太浓重,太浓重了,使得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无法用轻松的笔调来叙述它描绘它.我们很幸运,不用经历那样持续而浓重的悲苦.记得有位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有一次出国访问时,遇到有位记者问到:“你们会不会感谢文革,因为是文革让你们成为了作家啊!”“不!”作家毫不犹虑的答到,“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做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即使什么成就也没有,也不愿意经历那样的痛苦而成为有名望的作家.文革是中国的不幸,是中国同胞的不幸,没有人会感谢不幸,不管这不幸最终让他获得了什么.”于是我也就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痛苦与折磨,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忠厚老实的父亲一再受到造反派的污辱与欺侮,才华横溢的叔叔的冤死他乡,上山下乡的狂热与艰幸、孝顺的益胜哥的青春早逝、衩人攻击怀疑的苦闷…….这一切的一切,亏得作者都一一的承受的下来,而且还一一的记在心底,最后书写了出来,让我们有了机会去了解一段我们没有经历却有必要知道的历史.真的不容易,在那样黑白颠倒的天地里,作者还能出污泥而不染,还能保持清白,还能用平淡而客观的笔调写出来,真不容易! 好在那样黑暗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其实是夸张,因为很快的意思是十年!在翻开第三卷之前,我在猜测,这接下来的第三卷会写些什么呢?当然不需要问谁,继续翻动书页就行了,应该说这第三卷的内容是广大热爱余秋雨的读者仍旧不熟悉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是以戏剧理论家的身份出现的,或者说是作者在戏剧理论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得到做学问的艰幸,诚然如词所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从《戏剧理论史稿》到《戏剧审美心理学》到《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作者为戏剧理论所作的贡献值得称道.接下来,做学问的余秋雨要做官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没想到,他做得这么称职-------如果情况如他描述的一样的话. 文人做官大抵很难做得既正直又圆滑,但余先生做得不错,将偌大的一个戏剧学院打理得景景有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做官做得政绩卓著的时候,他居然选择要隐退,而原因居然还是要做学问.心甘情愿的从荣耀里退出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知道,但我十分感动,原来在人的心底,信念是如此的珍贵与强大.将近看完余先生淡出官场那一段,而思绪却仍然留在他做校长时的那些趣事里:堂堂的校长宿舍居然经常塞马桶,而且一塞就要发大水,就要发动邻居与学生来抢救物资与书本,一大帮人弄得狼狈不堪,更不可议的事情居然是这样的事情一个星期会发生两次…… 不管怎样,他成功的逃离了,逃离了戏剧学院,这实在是余先生富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倘若不是如此,我们广大的读者也就没有福气来欣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一部部佳作了,当然,反过来说,上海戏剧学院就会由这位能干而优秀的余校长一直打理着. 出走,从官场走出来,从戏剧领域走出来,余先生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考察与反思,而这无疑是一件浩大无比的工程,但他决定要走下去,而且走得很壮观.或许,看《文化苦旅》,我们单单是被余先生深刻而富于历史气息的笔调吸引,至于每一篇精彩文章后面所蕴含的作者本义或是文章所深含的文化层次的深意,我想我们大抵是不太清楚的,而在这里,在第四卷,余先生一一的告诉了我们,于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明白了,于是我们回去,再次翻出《文化苦旅》,这一次,味道不同了,余先生并不是简单的为写一处古迹而写那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那古迹身后深藏的历史文化含义.从历史古迹开笔,作者将目光又转向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归宿方面,于是就又有了《山居笔记》. 再后面,作者的目光一再拓展,他深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中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渴望走近世界文明与文化,借此来探讨中国文化的秘密,于是,就有了《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看完作者关于此书完成的经历,我忽然觉得自己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多么的天真与肤浅,那时,除了感叹世界文明的神奇与异域的景致外,更感叹余先生的福气:能坐着车子这样满世界的跑,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却不曾想过,余先生写成这本书原来是经历了这么艰幸:领受着与亲人别离的痛苦,饱受长途奔波的辛劳,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世界上最难走的沙漠与战争地带.然而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对中华文明的领会与认识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广大的读者也有幸,通过他,认识了世界的文明与文化. 我以为整本书应该就要结束了,但还有第五卷,说实在话,第五卷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却可能是作者最想诉说的,这一卷,例举了最近几年来,作者所遇到的诽谤、恶意中伤、舆论攻击以及事情原委和作者所做出的回应等等,有些事情甚至牵扯到文革.我总觉得字里行间,作者是想将这些文字当成反驳对抗抵御”敌人”的利器、他试图以此来向广大读者证明自己的艰辛与伤痛,或许是作者把这自传当作战场了,又或许是我太苛刻了,作家名人再怎么样也还是人,我们不应该将所有要求都寄予在他身上,而且倘若真是承受了如此多的诽谤与流击的中伤,在这里写出来,并不是为了讨得大家的赞同,只是觉得写出来会舒服些的话,也是未尝不可的! 有同事见我看此书,便问感觉怎样,我茫然的摇摇头,轻描淡写的说,“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一百个眼中有一百个余秋雨,我只能像你介绍一下大概内容,至于感觉怎样,还得你自己尝 “ 想要知道葡萄是什么味,亲自去尝吧”, “要不,书借给您看吧!”我认为书本身才是最好的回答,而我的声音,只是借用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