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嗜酒求全文翻译注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08:39:18
猩猩嗜酒
求全文翻译注解!
求全文翻译注解!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1)之人设以醴尊(2).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3),勾连相属(4)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5)谓其朋曰:“盍(6)少尝之?慎无(7)多饮矣!”相与(8)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9)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10)之甘也,遂大爵(11)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12)而就絷(13),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 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14)不免于死,贪为之也.[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麓(lù ):山脚下. (2)醴(lǐ )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 (3)履:鞋. (4)属(zhǔ):连接. (5)已而:随后. (6)盍(hé):何不. (7)无:通:“毋”,不,不要. (8)相与:一齐,共同. (9)差:chā,稍微,比较. (10)唇吻:指嘴. (11)爵:古代的一种酒杯. (12)蹈藉:践踏. (13)就絷:被拘囚.絷(zhí),拴,捆. (14)卒:终于,最终.[1]
作品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以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猩猩可算是很聪明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动物中的猩猩好酒,猎人便在山下路边摆上美酒,以此为诱饵捕猩猩.下山的猩猩见到酒,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但终究抵挡不住酒的诱惑.领头的猩猩向它的伙伴提议:少尝一点,谨慎一点,别喝多了.众猩猩早已按捺不住,先是小杯,后又端起大碗,边喝边骂猎人,越喝越馋,最后忘记了警惕、防范,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猎人见它们一个个地醉倒了,便上前把它们捆绑起来,“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猩猩聪明、强悍,在一般情况下猎人是很难捉到它们的,可这里的猩猩明明知道酒是诱其就范,却还要朝里面跳,《醒世恒言》一书称此现象为“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在利诱面前“识得破”,但却又“忍不过”,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贪心使其如此.正如先哲所说:“祸莫大于贪.”[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1570年(隆庆四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1572年(隆庆六年),他创立了复礼书院.1574年(万历二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后来由于知名度提高,受到其他官员的推荐,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他在朝三年,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可惜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称病辞归,告老还乡.著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1] 作者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再问: 这是自己答的吗? 都是神马年前的事了!看在你的诚意上给你了!
再答: 我的答复也才是刚刚恢复的!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麓(lù ):山脚下. (2)醴(lǐ )尊:醴,甜酒.尊同“樽”,酒杯. (3)履:鞋. (4)属(zhǔ):连接. (5)已而:随后. (6)盍(hé):何不. (7)无:通:“毋”,不,不要. (8)相与:一齐,共同. (9)差:chā,稍微,比较. (10)唇吻:指嘴. (11)爵:古代的一种酒杯. (12)蹈藉:践踏. (13)就絷:被拘囚.絷(zhí),拴,捆. (14)卒:终于,最终.[1]
作品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以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 猩猩可算是很聪明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心造成的啊.[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动物中的猩猩好酒,猎人便在山下路边摆上美酒,以此为诱饵捕猩猩.下山的猩猩见到酒,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但终究抵挡不住酒的诱惑.领头的猩猩向它的伙伴提议:少尝一点,谨慎一点,别喝多了.众猩猩早已按捺不住,先是小杯,后又端起大碗,边喝边骂猎人,越喝越馋,最后忘记了警惕、防范,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猎人见它们一个个地醉倒了,便上前把它们捆绑起来,“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猩猩聪明、强悍,在一般情况下猎人是很难捉到它们的,可这里的猩猩明明知道酒是诱其就范,却还要朝里面跳,《醒世恒言》一书称此现象为“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在利诱面前“识得破”,但却又“忍不过”,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贪心使其如此.正如先哲所说:“祸莫大于贪.”[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1570年(隆庆四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1572年(隆庆六年),他创立了复礼书院.1574年(万历二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后来由于知名度提高,受到其他官员的推荐,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他在朝三年,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可惜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称病辞归,告老还乡.著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1] 作者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再问: 这是自己答的吗? 都是神马年前的事了!看在你的诚意上给你了!
再答: 我的答复也才是刚刚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