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庆历新政有何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1:04:55
范仲淹庆历新政有何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将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归于保守派的破坏和改革派的失误,似过于简单了一些.因为,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分歧来解释改革的失败,有违历史真实.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三 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作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士-官僚层,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皇帝对大臣结为朋党是很有戒心的.雍正是这样,宋仁宗也不例外.所以,就像秦桧的莫须有为高宗杀岳飞提供了借口一样.吕夷简、欧阳修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所以,改革失败的真实原因是皇帝不想改革了.而不是因为保守派的反对.那么皇帝为什么不要反对并自终止自己提倡的改革了?很简单,皇帝提倡改革与终止改革的理由一样,为了自己的家天下.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作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作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关斑竹提及仁宗下诏取消新政是对下猛药进行改革产生了怀疑,其实,仁宗这样作是必然的,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还是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这里需要提一下北宋自太祖、太宗就制定的恩养士大夫的国策.北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统治者却从五代历史汲取了消极教训,那就是武人跋扈于国家不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人,二是实行更戍法,人为的制造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以维护其统治.实行更戍法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仁宗罢黜范仲淹的一个原因是范仲淹带过兵,有军事威信.更主要的是朋党之议,仁宗也知道这是臣下在互相攻击,但范仲淹确实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同整个士大夫阶层比起来,一个范仲淹在重要,也得忍痛割爱啊. 所以,庆历新政失败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扼杀改革的是体制,而非所谓保守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