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未然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1:36:07
为什么光未然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抗日救亡急 1937年10月,“七七事变”后3个月,光未然带着1935年在武汉创建的拓荒剧团,包括周德佑、胡丹沸、赵寻等人,在湖北演出抗战歌曲与话剧. 当时的武汉,已经成了全国抗战的中心.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到了武汉,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八一三”后,救亡团队如雨后春笋,大批青年的宣传团体云集武汉.经过光未然的努力,在拓荒剧团的基础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流亡学生,组成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 抗战周年前夕,光未然和洪深共同提名,报请三厅批准后,把剧协话剧移动第七队从鄂北调回了武汉,接受政治部第三厅领导,改编为抗敌演剧第三队,并参加集训.当时三队同志都要求到西北战区去,因为山西是前线和敌后,与日军争夺非常激烈.山西当时属于第二战区,朱德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这也是大家要求到二战区的一个原因.周恩来满足了三队的要求,光未然带领三队乘火车从武汉出发去山西. 黄河之水天上流 赵寻回忆到山西的历程说,火车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时走时停,走了一个星期.1938年10月30日一早,抗敌演剧队趁着晨曦未露启程,从那里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年,东渡的惟一通道是壶口下游的圪针滩渡口.邬希零描述这次东渡黄河的情景说,抗敌演剧队一路攀登爬高,将近中午,忽听雷声滚地而来,冬日晴空,哪里来的雷声?赶牲口的老乡指向东方,这响声来自山那边的壶口.爬到晌午时分,好不容易登上大山顶峰,驻足环顾,四周没有障碍,发现无穷无尽的滚滚黄浪.那里正是前线,是敌人后方,那里抗日军民正在进行浴血奋战.顶峰与壶口之间直线距离不远,但看不见壶口,只听到雷鸣般的涛声.从顶峰曲折下行一大段路程后,才看见数里外远处的黄河上面,笼罩着大团翻滚不停的水雾,就像是从开水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抗敌演剧队在这里站了许久,到达圪针滩时黄昏已过.抗敌演剧队已经走了12个小时,行程百里.开饭时刻,近处土台子上亮起盆口大的油灯,燃着的捻子竟有棍杖粗细.这是当地群众欢迎邬希零队演出的信号.顿时,抗敌演剧队精神振奋,不顾疲劳,解开驮子,取出必要的服装、道具、乐器,为驻守渡口的部队和渡口的船夫演出.虽然观众总共只有数十人,但在壶口涛声的伴奏下,大家情绪高涨;散戏已是深夜,群众仍旧围着抗敌演剧队交谈. 第二天,11月1日,上午10点钟左右,抗敌演剧队登上了渡船.渡船的样式很奇特,船首、船尾一般宽,船里容积很大,但管船的人限定抗敌演剧队挤在船中央凹下去的一块地方,不让抗敌演剧队到宽敞的两头活动.抗敌演剧队正为此纳闷的时候,忽然听得一声吆喝,40来个打着赤膊、肤色棕黄发亮的青壮年,“扑通”、“扑通”,从岸上跳进水里,把渡船推向河水深处.不一会儿,又一个个跳上船来,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船的两头.大部分人把桨,小部分人掌舵.船头高处,立着一位60来岁,体格强壮的白胡子老头,他就是这次掌握全船人命运的总舵手. 由于水势湍急,渡船始终迎着逆流朝东北方向溯游上行.桨手们和舵手们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地呼喊着低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十来分钟后,渡船已行进大河中央的危险地带,浪花汹涌地扑进船来.那位白胡子老人直起了脖子,喊出一阵悠长而高亢,嘹亮得像警报似的调子.喊声刚落,船夫号子立刻换成一种不同寻常的调子.声音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强,盖过了浪涛的怒吼,船夫们在老舵手的统一指挥下,一个个涨红着脸,筋肉鼓突,拼着性命划着桨,掌稳舵. 赵寻说,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惊心动魄.这一曲船夫号子,给了抗敌演剧队无限的力量;在最惊险的时刻里,抗敌演剧队已把仅存的恐惧之心,抛到了九霄云外.过了危险地区以后,水面渐渐平坦,水势慢慢舒缓,号子声音平息.从宜川到黄河东岸,光未然一直和抗敌演剧队队员们在一起,共同观赏黄河壮丽景色,共同聆听船夫号子. 邬希零说,11月1日正午前后渡过黄河,刚刚登上河对岸的名为小船窝的岸滩,迎接三队的卡车还没到,光未然就和他交谈起对当时流传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体裁形式问题.交谈之中,光未然忽然问起,什么是“康塔塔”?邬希零也没有机会听到“康塔塔”,只能把书本上看来的有关情况向光未然作了介绍,“康塔塔”是欧洲宗教音乐中篇幅最长的声乐曲之一,中译名是大合唱……邬希零说,正是从这次交谈中,发现光未然已经看过一些音乐方面的专门书籍,对什么二段体、三段体等歌曲曲式,了如指掌.邬希零说,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刻,诗人提出了什么是大合唱的问题?惟一的答案是:《黄河大合唱》创作开始孕育. 怒吼吧,黄河 1939年1月,三队到了延安,住在西北旅社.光未然说,在吕梁山游击根据地,他行军时不慎坠马,左臂骨折,他是坐担架到延安的,一到延安他就被直接送到了延安边区医院. 2月26日冼星海去医院看望光未然.这一对在创作上有过沪汉两度合作,彼此心领神会、融洽无间,还曾多年在白区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如今重逢在党中央所在地,其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畅谈中,冼星海透露了再度合作的希望,倾吐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 1938年下半年,光未然和抗敌演剧队的战友们在吕梁山区、黄河边上行军时,心里酝酿着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一说要合作一部大型的诗乐作品,光未然当然是一拍即合.不过,当时他胳膊骨折无法动笔.于是,他口授《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胡志涛记录整理. 5天之后,光未然从医院回到西北旅社,带来了刚刚脱稿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400行.3月11日晚上,在月光映照下的西北旅社一个宽敞的窑洞里,他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歌词. 邬希零回忆说,那天晚上,冼星海坐在窑洞靠门边的位置上.光未然坐在靠窗户的土炕椅子上.诗人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那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词稿.他首先大略说明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黄河大合唱》的结构.它由体裁形式相互不同的8首歌曲组成,依次为: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大合唱.每首歌前冠有“说白”,它是歌曲的引子,为歌声的进入开道铺路.在前后两首歌曲之间起到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抗敌演剧队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和抗敌演剧队一样,脸上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抗敌演剧队队员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3月11日晚上,冼星海拿走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尽快去他家详尽介绍渡河实况、壶口壮景和吕梁山根据地的战斗情况.第二天,邬希零就去给冼星海介绍有关过黄河的情况. 那时,冼星海正在创作《生产大合唱》,但他还是抓紧创作《黄河大合唱》.邬希零和冼星海交谈的中心话题是抗敌演剧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一说到渡河时的情景、船夫的紧张劳动、坐船人的心情感受,冼星海总是要他不厌其详地叙述描绘.他是力尽所能,有问必答.当他模仿哼唱船夫号子时,冼星海更聚精会神地仔细倾听.可是,那是40来个船夫自然的劳动呼声,没有唱词,没有旋律,光凭一个人哼唱怎么能完满表达?于是,邬希零边哼边解释,哼完划桨的,又学掌舵的;学完掌舵的,又哼艄公的;哼完紧张的,又学松弛的;不时还站起来比划动作;正当他忙得身上沁出汗水时,冼星海忽然好像有所感悟,调过头去,拿起铅笔飒飒地在纸上记下好几个音符. 邬希零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趟鲁艺,主要是为了打听星海谱曲的进展.大约3月底的一个晚上,他又到冼星海家,冼星海正坐在小矮凳上,把谱纸放在膝盖上,凑着菜油灯的暗黄亮光谱写《黄河颂》.冼星海兴奋地站起来说:“你来得正好,八个歌子,我已经写好了七个.”冼星海把写好的全部曲谱唱了一遍,有时两人合着一起唱.每唱完一段,冼星海就为邬希零分析歌曲的感情内容,阐述他的创作意图,以及歌曲演唱处理上的一些注意之点.那一晚唱得不少,谈得也不少,邬希零回到西北旅社已经是后半夜了.3月31日,邬希零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那是用白粉莲纸抄写的,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小于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篇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仅用了6天,冼星海的曲子就谱好了. 邬希零说,排练《黄河大合唱》时,抗演三队绝大多数的队员都曾是大城市抗日救亡歌咏团体的成员,有些还是歌咏团体或歌咏运动的骨干,爱好唱歌,愿意把歌唱作为抗日宣传武器.但在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里,难免有少数同志不识简谱或识谱水平不高.为迎接《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提高演唱水平,他作为队上的音乐组长,主持开展了一周的“识谱运动”,由他主讲大课,每个队员选学、自练一首新歌,最后在总结会上当众演唱,并请冼星海同志来指导和检阅.接到清稿之后,4月1日起,全队立即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排练就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个宽敞的窑洞里进行. 延安当时缺乏西洋乐器,冼星海就用仅能找到的乐器伴奏,共11种,队员全部投入合唱,冼星海动员鲁艺音乐系师生组成乐队协助抗敌演剧队演出.4月13日晚上,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第一次演出《黄河大合唱》.这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观众在千人以上.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民族的灾难.担任男声独唱的是田冲,担任女声独唱的是蒋旨暇,担任二重唱的是史鉴和流晨暄,担任“说白”的是胡丹沸.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抗敌演剧队唱的时候,感情是那么投入,忘记了是在舞台上,忘记了台下还有听众,直到唱完,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抗敌演剧队才猛醒过来.那天演出,毛主席来了,在延安的中央首长都来了. 永远不落幕 抗敌演剧三队,后来因为名称要与战区序号一致,被改成了抗敌演剧二队.二队的同志们整个抗战期间都在二战区的山西转战.他们历经种种艰险,甚至被阎锡山的特务逮捕关押到监狱里,先后牺牲了6位同志,最年轻的牺牲时只有17岁,最大的也只有24岁.但是,二队的同志在山西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每到一地,当地的军民就会传唱起《黄河大合唱》.不止是在山西,在国民党的其他统治地区,《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抗战期间也传遍了. 抗战胜利后,《黄河大合唱》在历史的每个关键时刻,还是以它的最强音唱出人民的心声.1946年初,正当国民党反动派阴谋破坏1945年毛主席参加订出的“双十协定”的时候,重庆又一次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周恩来、邓颖超、李公朴都出席了音乐会. 1949年宋庆龄亲笔题词赠送乐谱给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1949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在庆祝会上,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从此后,《黄河大合唱》在全世界唱响.(转摘自《新华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