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供给均衡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2:06: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供给均衡的关系?
怎么都没人理我?呜呜~(>_
怎么都没人理我?呜呜~(>_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能够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达到总量与结构的平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
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
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 %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金融作用日趋明显.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
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
三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 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 %是国债.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 年,将超过3000 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 %左右.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 - 10 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
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
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再问: 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供求均衡的影响?
再答: (1)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是调节国民总需求的,当国民总需求小的时候国家利用财政政策(税收)减少国民的个人所得税或各种税种曾加国民收入拉动总需求。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发行货币加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货币政策主要是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双松双紧主要解决经济总量问题。货币政策调节发生在流通领域,对象是金融机构,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财政政策调节重点在分配领域,对象是纳税人和财政支出,目标是财政收支总量和经济结构,作用较快。
一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其职能范围与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 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 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 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两个手段在协调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尚在两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发挥影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其一,货币政策仍在相当程度上服从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原则难以保证.一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被动地服从于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收支目标.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宏观调控仍带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够有效地
逆经济风向行事,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只能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推波助澜作用.二是中央银行缺乏相对于财政部门的独立性.财政部门常常通过间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门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货币投放量.同时,财政信用的发展,分散了国家财力,削弱了央行的资金实力,直接导致央行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权限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干预.
其二,货币政策错位调控经济.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它主要是在总量上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它主要是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进行调节.当前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没有明显侧重点,突出表现为货币政策的经济总量调节作用受到财政干预而被削弱后,大量进行结构调节,货币政策的作用被无限度扩大,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却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结构调节的作用.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承担了80 %以上的资金聚集和供给任务.金融作用日趋明显.②国家财政下降,近年来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国有经济,税源狭窄,征管效果差,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③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机构庞大、人员过多,使得行政和事业费用支出增长过快,而财政的投资不足,影响了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的能力.
其三,财政政策功效与货币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制约.一是税收的“刚性”特征导致企业以贷缴税.在财政收支“刚性”的特征作用下,国家和地方通常采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级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因此,一旦企业资金周转从紧,地方政府会要求银行对企业追加贷款,以贷缴税,将一部分信贷投放转化为财政收入.这样不仅破坏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资金的不良循环.二是财政补贴不到位影响了信贷结构的调整.财政补贴是财政政策中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与信贷投放结构的运用,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财政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财政贴息方面存在贴息范围狭窄,贴息资金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应当贴息的企业因得不到补贴而得不到信贷的支持.一些明确要贴息的项目因贴息资金难以到位,也给信贷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
三
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针对现实中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建立这种协调机制,关键在于改善和理顺财政、银行等经济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项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应协调同步,才能在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项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极端,出现政策偏差错位,同时对另一项政策产生消极影响,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活动的不合理干预.财政部门归各级政府领导,财政收支计划由各级政府进行安排.金融部门则实行垂直领导,货币发行量由央行确定,信贷计划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计划层层控制.但现实的利益冲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地方政府从部门利益出发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银行信贷活动纳入地方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必须改变将信贷活动作为地方政府管辖对象的做法,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的不合理干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结合点应当一方牵连着财政收支的结构管理,另一方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因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向央行透支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此时以财政政策为主动性手段,货币政策为辅助性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结合点也随之变动.在目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是国债的发行和运作,从而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从国债的规模来看两种政策的协调.一方面,通过发行国债,有利于财政集中资金,改变财政收支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有效内需.另一方面,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其规模大小是央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如美国联储是国债市场上最大的买主和卖主,1990 年以来,总资产中约有82 %是国债.据预测,我国今后几年的发债规模将继续扩大,至2000 年,将超过3000 亿元,这为央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在国债利率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做好协调.国债利率可采取浮动利率,随时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以吸引投资者,调动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国债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质量上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国债品种应朝多元化方面发展,即中、长、短期三种类型的品种均衡发展,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实施调控,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对象,应当在国债品种中占有一定比重.美国一年期以内的短期国债占全部国债比重的35 %左右.目前,以我国现状看,可以考虑发行特种国债,期限为5 - 10 年,这样可为政策性投融资提供一笔金额大且使用期限长的资金来源,有利于增加财政结构性调整的职能.
第三,财政与货币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度扩大、引导和刺激国内的有效需求.其一,作为财政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在扩大有效内需中的引导与刺激作用.运用财政转移性支付手段,如扩大财政补贴、增加社会福利等政策,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稳定社会经济,防止消费需求过度下降.同时,有选择地运用税率、税制等政策工具调节,如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投资退税或所得税返还等措施,确保激活投资需求.此外,政府的财政投资行为也需按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和扩大农村内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与资源开发等.其二,作为货币政策方面,可以尝试进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央行的贷款利率,调动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积极性,并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再贴现规模,择优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当然,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需考虑到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
总之,经济增长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协调使用的主要任务,也是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积极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我国宏观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
再问: 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供求均衡的影响?
再答: (1)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货币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财政政策是调节国民总需求的,当国民总需求小的时候国家利用财政政策(税收)减少国民的个人所得税或各种税种曾加国民收入拉动总需求。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发行货币加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货币政策主要是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双松双紧主要解决经济总量问题。货币政策调节发生在流通领域,对象是金融机构,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财政政策调节重点在分配领域,对象是纳税人和财政支出,目标是财政收支总量和经济结构,作用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