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名著写出读后感一篇随笔三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1:19:41
读一篇名著写出读后感一篇随笔三篇
快点啊!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和随笔三篇哦!
快点啊!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和随笔三篇哦!
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随笔1
一部三国史,轰轰烈烈,演绎出了多少故事:演忠演义表春秋,斗智斗谋运筹策.真可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留于后人评说,一段故事,已经过去.
我们没有必要用史实来对比《三国演义》,说什么作者本着“尊刘抑曹”的观点,对刘家有所宣扬,对曹氏有所贬抑等等.暂且抛却这些观点,把《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纯小说来读,里面的内容也就足够我们咀嚼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本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时期正是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由于他生逢元明易代的岁月中,因而亲身经历了战争并且了解、体验到了军阀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句有关史料记载,罗贯中曾亲自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部队并任军师,初始调兵遣将深有用度,深为部将佩服、张士诚信任.后因变故罗才弃张出走,闲居以住著《三国》.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凡是描写用兵打仗总能出神入化,深入浅出,看来与罗贯中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堂堂一部《三国演义》,自东汉黄巾起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直到“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定三分归一统,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出场人物繁杂、众多,作者描人写物各不雷同,人物刻画总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统筹驾驭能力.据说罗贯中妻善说三国故事,每逢她在茶馆酒肆说书弹唱,总是座无虚席,听者四立.这也许对《三国》最终成书有过很大的帮助(有一部电视剧《罗贯中》对这些情节压缩描述).
《三国演义》全书规模宏大而结构严谨,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全书描写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不愧为一部古典名著.当然,作者的生活年代与我们现在不同,对某些方面的描写也许有所偏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谴责古人,既然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世界上没有超阶级的东西存在,那自然罗贯中先生当时也不可能有多少超阶级的思想意识达到今天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正因为作者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动乱年代,故他所描写的风物人情才那样富于古代气息,富于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才更贴近那个历史年代,感觉好象真的回到了那遥远而古老的岁月,好象正在聆听那战马嘶鸣、喊声震地的厮杀一样.这正是作者如花妙笔和高招写作技艺所达到的真切程度.倘若一现代人的手法落笔,恐怕就写不出古人的风采,写不出真古人了.
《三国演义》已读过多次了,小时侯也曾看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大概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由周汝昌先生校并作前言的竖排版《三国演义》本,那是50年代的版本,记得好象是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次就读了好多遍.这次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白话小说丛书”系列的《三国演义》,也读过好多遍.也许由于水平的局限,每次览读都注重了小说的情节,而未多去注意其文学艺术价值.本次读后,就自己的随想,写出一点来权作纪念,深层次不敢论也.毕竟自己才疏学浅,不敢妄发议论,随谈《三国》.不过,四大古典名著中,我尤喜者,亦非《三国》莫属也.
随笔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随笔3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随笔1
一部三国史,轰轰烈烈,演绎出了多少故事:演忠演义表春秋,斗智斗谋运筹策.真可谓“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留于后人评说,一段故事,已经过去.
我们没有必要用史实来对比《三国演义》,说什么作者本着“尊刘抑曹”的观点,对刘家有所宣扬,对曹氏有所贬抑等等.暂且抛却这些观点,把《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纯小说来读,里面的内容也就足够我们咀嚼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本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时期正是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由于他生逢元明易代的岁月中,因而亲身经历了战争并且了解、体验到了军阀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句有关史料记载,罗贯中曾亲自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部队并任军师,初始调兵遣将深有用度,深为部将佩服、张士诚信任.后因变故罗才弃张出走,闲居以住著《三国》.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三国演义》中凡是描写用兵打仗总能出神入化,深入浅出,看来与罗贯中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堂堂一部《三国演义》,自东汉黄巾起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直到“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定三分归一统,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出场人物繁杂、众多,作者描人写物各不雷同,人物刻画总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统筹驾驭能力.据说罗贯中妻善说三国故事,每逢她在茶馆酒肆说书弹唱,总是座无虚席,听者四立.这也许对《三国》最终成书有过很大的帮助(有一部电视剧《罗贯中》对这些情节压缩描述).
《三国演义》全书规模宏大而结构严谨,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全书描写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不愧为一部古典名著.当然,作者的生活年代与我们现在不同,对某些方面的描写也许有所偏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谴责古人,既然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世界上没有超阶级的东西存在,那自然罗贯中先生当时也不可能有多少超阶级的思想意识达到今天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正因为作者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动乱年代,故他所描写的风物人情才那样富于古代气息,富于古人的生活方式,也才更贴近那个历史年代,感觉好象真的回到了那遥远而古老的岁月,好象正在聆听那战马嘶鸣、喊声震地的厮杀一样.这正是作者如花妙笔和高招写作技艺所达到的真切程度.倘若一现代人的手法落笔,恐怕就写不出古人的风采,写不出真古人了.
《三国演义》已读过多次了,小时侯也曾看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大概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由周汝昌先生校并作前言的竖排版《三国演义》本,那是50年代的版本,记得好象是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次就读了好多遍.这次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白话小说丛书”系列的《三国演义》,也读过好多遍.也许由于水平的局限,每次览读都注重了小说的情节,而未多去注意其文学艺术价值.本次读后,就自己的随想,写出一点来权作纪念,深层次不敢论也.毕竟自己才疏学浅,不敢妄发议论,随谈《三国》.不过,四大古典名著中,我尤喜者,亦非《三国》莫属也.
随笔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随笔3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