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材料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7:34:15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材料题
人民版历史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部分请哪位高人给出一道国有企业改革的材料题目,主要是材料不好找,最好涉及到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对比的,
80年代的国企改革材料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材料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一、 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突出变化
第一、 入世效应突显,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战略重组的重要途径
2002年是中国入世第一年,入世效应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统计,2002年1-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增长33.4%.1-10月,中国实际吸收外资4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5%,合同吸收外资765亿美元,增长34.87%.实际利用外资额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这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投资大幅减少的大背景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与此同时,进出口贸易增幅显著.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2年1-10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2.6亿美元,增长19.7%.其中,出口累计增幅稳步攀升,共出口2625亿美元,增长20.6%.进口2377.6亿美元,增长18.7%.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47.4亿美元.
2002年,伴随着入世效应还发生了引人关注的多个事件.比如:“外资快递公司与中国邮政关于快递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权属之争”,“南京爱立信公司中止与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合同转而与外资银行合作”,“美国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按照国际惯例收取账户管理费”,“美国钢铁企业对国外钢铁产品的反倾销”,“中国电信港、澳业务调价引起的反响”等.这些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牵扯到了国有企业,而且均为重要和骨干国有企业.预示着入世后,国有企业将面临严峻的变革.在变革中,国有企业是机会和风险并存.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国有工业企业来说,由于比较优势突出,机会要更多一些.但对于金融、保险、商业零售、垄断行业、公共基础设施等部门的国有企业,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必将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旨在谋求双赢的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战略重组的重要途径.2002年,国有企业与外资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国并购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以一汽、东风、上汽为首的国内三大汽车龙头与日本丰田、日本日产、美国福特等公司正在进行中的汽车行业并购.此外,金融、商业零售、电信等多个行业正在成为跨国并购的热点领域.(2)深圳市的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食品总公司等5家国有独资企业通过国际招标出售国有股权,这5家企业主要分布于公用和基础设施领域,拟转让给外资的股份比例分别为“能源”25%,“水务”45%,“燃气”24%,“公交”45%,“食品”70%(转让给两家外资机构,一家30%,一家40%).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让部分股份后,除属于竞争性行业的“食品”外,其他4家企业仍然保持了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地位.(3)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高盛公司、美国龙新基金将酝酿组建合资公司.国外投资公司与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标志着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将与跨国并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了规范跨国并购中的交易行为,切实保证各方利益,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一并构成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政策体系.
第二、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新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不断拓宽
从国有企业的内涵看,历经了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三次变化.当前,在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概念也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国有资本在各个经济领域的作用,尤其是忽视了国有参股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中,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体现为“国有参股企业”.为此,已经有人提出了“国资企业”的新概念,认为凡国家占有投资的企业都叫国资企业.国资企业包括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从国有企业的外延看,国有企业已经不仅是特指国有工业企业,还包括非“工”领域的国有企业,如金融、保险、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商业零售等,几乎涵盖所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经济部门.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是十分必要的.
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在不断拓宽.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改革思路.一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四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五是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2002年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改革后将形成国家电监会、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构建的新运行机制.六是稳步推进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负担.2002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两个文件.
二、2002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同样的改革措施在不同地区显现出不同的效果,国有企业的差别在进一步拉大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新兴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之间,无论从资本充裕程度、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产业结构高度、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等各方面比较,外部环境的差异都十分明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种改革措施的效果.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非国有经济这一增量比重十分巨大,使其可以比较容易地“消化”和“吸纳”体制内属于国有企业的不良存量部分,而资源枯竭的城市和部门中的国有工、矿企业,“三线”建设中布局山区的国有军工和重工业,国有企业承担的巨大社会成本根本无法被尚待发育的、十分弱小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吸收,而捉襟见肘的吃饭财政也使地方政府只能对国有企业爱莫能助.如何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取得全局性胜利十分重要.
2、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着“重外轻内”的认识误区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在机制重建上,重改制,轻内部组织和管理.实际上,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权清晰,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层次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第三层次是人、财、物和产、供、销的科学管理.这三个层次之间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绝不是说第一层次的建立就必然导致第二和第三层次随之而有效运转,只不过是产权明晰更能够有效激励所有者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但对于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由于改制不彻底,在改制后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中,仍然难以真正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并没有在改制后随之完善,我们看到的许多出各种问题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都是十分混乱.第二、在资金来源和优惠政策上,重外资,轻内资.比如,2002年,深圳市国有企业面向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招投标出售股权,却不允许国内企业参与.第三、在发展思路上,重外需,轻内需.目前50%的出口份额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增量部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有企业所占出口份额相对越来越小.在这种格局下,要依靠外需来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显然难度很大.另外,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无法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外向型企业竞争,外需使不上劲.第四、在冗员问题上,重向外甩包袱,轻企业内部消化.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下岗分流”的步子要走得更扎实一些.即便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以美国通用公司为例,企业内部改革中人员分流也是本着员工价值体现率最高的原则,主要在内部安置.
3、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中,亟待确立一个各利益主体都接受的游戏规则
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在利益调整中,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游戏规则.由于缺少游戏规则,很容易导致利益调整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改革效果,加剧了改革风险.许多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个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比如,有的国有企业凭借一纸行政批文就敢一卖了之;有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资产评估完全是经营者说了算;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已经“买断工龄”了,却又“买而不断”;有的国有企业迫于压力,竟然连退休职工也要发给奖金.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效益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台的政策措施往往随意性很大.“一言以蔽之”,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的游戏规则.利益调整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个游戏规则实际上主要涉及四方利益:国家、经营者、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制定这个游戏规则的关键是,要使各利益主体确立一个良好心理预期:即改革必将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平滑各方面利益,一方的短期利益受损必将会以未来长期利益的增加来作为补偿.
5、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跟不上
当前,改革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的多头管理导致责、权、利不明确,管理部门行使权力和享受利益时争先恐后,承担责任时瞻前顾后.二是企业改制无法可依,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三是激励机制不到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没从根本上解决.许多经营者“不该拿的钱拿了,该给的钱又没有给”,收入分配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2002年,比较典型的是广东三水市国有企业健力宝公司董事长李经纬涉嫌贪污被拘控和上市公司江西纸业高层管理人员集体腐败事件.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该给的钱没有给”的问题,“令人痛心”的事情可能还会不断发生.四是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和政府财力有限,致使企业办社会问题解决难,社会保障缺位致使职工下岗分流是“剪不断、理还乱”.关键是要解决“消化”企业办社会“包袱”的资金来源问题,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
三、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面临新突破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进行积极有效的新探索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克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实现了集中管理,进而提高了管理效率.这种模式还可以有效防止政企分开后“内部人”控制企业,实现放权和有效监督相结合.
2、在相关政策规定指引下,跨国并购将得到热而有序地迅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利用外资的有效新形式
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多项规范跨国并购行为的政策规定.2003年,预计跨国并购必将出现新的热潮.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在金融、保险、商业零售、公用事业等多个部门都将会出现购并行为,将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利用外国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装备.
3、高度重视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继续实施启动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国有企业开拓出一片市场空间来.目前,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要依靠外需来支撑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显然不太可能.如果能够启动内需,尤其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将为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其次,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分清楚,将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分清楚,才能为国有企业创造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的初始条件,才能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成本和系统风险不积聚于部分企业或局部地区,而是有效合理地分散到全社会.
最后,要建立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4、根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尽快建立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长效机制
中国入世后,对于国有企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新的薪酬机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决不能搞新的高水平的平均主义,要提高风险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说得好:“年薪制的实行,要使经营者有发财的机会,同时也要有跳楼的风险,不能负盈不负亏.”二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尤其是要重视长期激励,使他们建立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几乎都没有公司股份,这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三是年薪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市场化选拔,新的薪酬机制确立的重要依据是经理人员市场的定价标准.四是新的薪酬机制一定要规范.对于在职消费要严格界定,在实行年薪制的同时严格限制各种灰色收入.实际上,外资企业有许多好的管理办法完全可以为我所用,而不用另搞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