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作文《味道好极了》字数在400—500之间,要具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6 03:11:39
作文《味道好极了》
字数在400—500之间,要具体,
作文《味道好极了》字数在400—500之间,要具体,
我的家乡在上海,我最爱吃上海的特产———南翔小笼.那滋味,准保你吃了还想吃.
有一次,爸爸特地带我去品尝南翔小笼.十分钟后,一客小笼上桌了,还冒着热气呢!它的外皮极薄,一个个玲珑剔透,微微泛着油光,里面的馅料若隐若现.看得出馅料中还加入了葱末,隐隐透出一丝绿意,好看极了,让人垂涎三尺.听爸爸说,吃小笼还有几大“秘笈”呢!传授完“秘笈“,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小笼,蘸了点醋,撅起小嘴,轻轻地在皮上咬了一个小口,开始轻轻地吮吸里面的汤汁,真是鲜美无比.吸得差不多了,我马上将小笼包子一口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薄薄的皮和富有韧性的馅,这感觉真是妙极了!一笼吃完,我又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第二笼,肚子仿佛永远也不会饱似的.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南翔小笼还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呢!听爷爷说,南翔小笼馒头最初叫做南翔大肉馒头,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十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是南翔大肉馒头的最初创始人.因味道鲜美,脍炙人口,同行纷纷效仿,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改良成为“南翔小笼”,流传于世.
听了我的介绍,你也一定想亲口尝尝南翔小笼的滋味了吧!朋友,上海欢迎你,南翔小笼也欢迎你!
我是一位小小美食家,山珍海味是我的首选,特色小吃从不放过,诱人的零食更是不懈追求……漫漫美食路,任重而道远.在我的不断艰苦探索与品尝中,我终于找到了一种百吃不厌、老少皆宜、品位纯正、颇具小资情调的美食——匹萨.
这是一种舶来品,名称谐音于PIZZA.据老妈回忆,登陆上海滩只有十二年,“必胜客”、“巴贝拉”、“哈啰匹萨”都是享受此珍馐的理想之地.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去“必胜客”吃匹萨的美味感受……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排队等候,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坐进了“必胜客”舒适的沙发椅.一番手忙脚乱地点餐后,美味逼人的匹萨上桌了.这种被老年人视为中国大饼,而年青人趋之若骛的美食果然“艳”惊四座.扑鼻而来的烤香味诱惑了我的嗅觉,精心搭配的颜色冲击了我的视觉.仔细端详,它的底部是一个烘烤成金黄色的厚饼,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散发出诱人香味的奶酪,而切成圈形的青椒、红椒零星点缀在其中.主料,是小块的黑色香菇、金黄色的菠萝、黑胡椒牛肉.笨拙地用刀叉切下一小块,咬一口,哇,牛肉香酥、青椒爽口、饼皮松脆……浓浓的异国风味在我齿间流动,清香舒畅遍布全身.倘若再配上一份酥皮蛤蜊汤,那份惬意的享受,犹如置身于乡间别墅欣赏田园美景.按照饼的厚薄,它又有铁盘匹萨、无边匹萨、芝心匹萨之分.
怎么样,来一份匹萨吧,味道好极了!
在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鸭,阳澄湖的大闸蟹,苏州的豆腐干……上海城隍庙的五香豆、梨膏糖……要说我最喜欢的食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城隍庙的小笼包子.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到城隍庙去玩.刚进大门,就闻到阵阵香味,我睁大眼睛一看,原来是从一家小笼包子店飘出的,再一看,里面人满为患,还排起了长队,于是,我连忙加入了队伍.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点了几客小笼包子,找了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不多久,热气腾腾的包子上桌了.只见一个个小笼包子像一个个胖娃娃仰着笑脸望着我,它们个个晶莹剔透,香气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只听见“啊”的一声,这下可好,汤汁溅了自己一脸一身,嘴也被烫得“哇哇”直叫,爸爸妈妈哈哈大笑.妈妈笑着说:”傻女儿,吃包子是讲究方法的.首先,把小笼包子用筷子夹住,放在汤勺里,再把汤勺托起,放在嘴边,咬一个小洞,然后把汤汁吸掉,最后,把小笼包子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妈妈还说:”你还可以蘸着醋一块儿吃,这样味道能更鲜美!”我说:”不用了,我喜欢原汁原味.”说完,我又细细地品尝起来.啊!小笼包子的汤汁鲜美可口,肉肥而不腻,真是人间美味.我吃了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一客小笼包子被我”一扫而光”.
城隍庙的小笼包子太好吃了,每当我想起它,就会馋涎欲滴,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尝一尝,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
每天放学回家,经过天钥桥路从天桥下来,就可以闻到臭豆腐那臭中带香特有的味道.
这使我回想起曾经看到臭豆腐是先把豆腐泡在一种从植物里提取的特殊液体中,接着把豆腐拿出,炸一炸,就可以吃了.
不知不觉中,臭豆腐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抬头一看,我已到“吴宇坊臭豆腐”小吃店前,往里一看,许多臭豆腐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这些老豆腐上有一些黑点,有时是一大片.工作人员把豆腐放进油锅里一炸“嗞-”臭豆腐周围冒起了许多小泡泡,一两分钟后,臭豆腐变得金灿灿的,四角翘起,就像金衣包着白玉.胖乎乎,圆滚滚,像一只只小金猪.让我馋涎欲滴,因为我本就对它情有独钟,于是,我立即叫奶奶给我买了一份.
我急忙用牙签戳了一块往嘴里塞,还没品尝出什么滋味,就烫得我赶忙吐了出来,我暗暗好笑:急得出了洋相,连沙茶酱都没蘸就急于品尝了.我重新蘸好沙茶酱,又对准它吹了又吹,才送进口中.一口咬下去,外面的金衣服脆脆的,上面的小颗粒酥酥的,里面的白豆腐碎满了一嘴,那微微带有一点咸的鲜鲜的汁水在我舌头上尽情地流淌.那油而不腻、臭中带香的味道好极了.
闻闻臭,吃吃香是臭豆腐的特点.我就喜欢它好极了的味道.
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和爸爸来到了昆山巴城的美食景点——阳澄湖.
阳澄湖水质澄清,阳光透过水底远远望去,真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据说,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其中,素有“蟹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
螃蟹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人人都爱吃.它的食法很多,有清蒸、腌制、糟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清蒸大闸蟹.
当我们点好螃蟹后,他们便把装蟹的大笼子从水中拉上来.等螃蟹受到惊吓后,就打开笼子,派一个人跳下去抓蟹,再把抓上来的蟹拿去加工.等待了半小时左右,六只大闸蟹端上来了.它们香味扑鼻,金爪黄毛,使人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当你扒开蟹的腹部,打开蟹壳时,蟹黄便流了出来.当你咬下一口蟹黄,才发现它是那样的鲜嫩多汁,所有的食物都没有它好吃.若你想吃蟹脚时,只要把关节咬掉,嘴巴对准蟹肉,轻轻一吸,蟹肉就“吱溜”地一声,到了你的嘴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雄蟹的味道还要诱人,它的蟹膏白白的,带点儿透明,咬上去软软的,既有点香又有点甜,使我忍不住再吃一口.如果蘸一点儿醋,那就更好了!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喜欢阳澄湖的大闸蟹?那就去尝尝吧,它的味道——好极了!
我的家乡不在四川,但我最喜欢吃四川的麻辣烫.
麻辣烫吃起来麻麻的,辣辣的,还很爽口.这里不得不提到川菜的特色与风味.川菜都是辣辣香香的,红红火火的.怪不得四川的女子都叫"辣妹子"呢!每到冬天,我都会缠着妈妈星期五陪我去吃一碗麻辣烫.这不,我们上星期五又去了.
走进麻辣烫店,一股热气伴着香辣味扑鼻而来.麻辣烫店里坐满了人,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已经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呵,不仅麻辣烫是红红火火的,麻辣烫店的生意也是那样红红火火呀!那拥挤的人群和浓浓的热香,仿佛混合成了一碗巨大的麻辣烫.我们拿好篮子,随即开始挑选起自己想吃的菜了.麻辣烫并不是固定一碗必须放什么,而是根据你的个人喜好自己挑选.面前的架子上放着素菜,如冬瓜,青菜,海带,蘑菇等.身后的冷柜里则陈列着各式荤腥:贡丸,鹌鹑蛋,鸡肫,包心鱼丸……让人眼花缭乱.
选好菜,便去付钱.麻辣烫在付钱时可以让厨师帮你加粉条,香菜或鸡鸭血块(也可以什么也不加).还有,千万别忘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辣味程度!有微辣,中辣,重辣和不辣.麻辣烫嘛,当然得吃辣喽!所以我还是劝你,如果你不会吃辣,还是壮着胆子试一试吃辣吧,否则说白了,就是你在吃"不辣烫"了
麻辣烫端上来后,最诱人的依然是它那扑鼻的香味.香味直往我鼻子里蹿,好像我的鼻子也被吸引住了.香味麻麻热热的,差一点把我麻出鼻涕来.我往碗里加入了少许花生酱,它的味道更加鲜香了.夹起一块豆腐,迅速放入汤勺,放在嘴边吹几下,然后送入嘴里,入口即化.再喝一口汤,一个字:"鲜!"但鲜的同时,也麻痹了你的味觉.有时候喝多了,会被它麻得鼻涕眼泪横流,但是那汤在唇齿间留香,让人欲罢不能,迫不及待想在喝一口……每当我走出麻辣烫店时,总是满面红光,满头大汗,捧着吃的胀鼓鼓的小肚子.
我爱你,鲜美的麻辣烫!
我最喜欢的食品,那就是城隍庙的小笼包子了!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城隍庙玩.刚进大门,就闻到了阵阵香味,我顺着味儿瞧去,原来是从一家专卖小笼包的小店飘出来的,再仔细一看,店里坐满了人,好不热闹!店外还排起了长队呢!我想:这家店的小笼包味道一定不错.于是,我赶紧拉着爸爸、妈妈加入了队伍.等了好长一段时间,总算能坐下来,好好品尝热气腾腾的包子了.只见那一个个小笼包子像一个个胖娃娃一样,仰着笑脸望着我们,它们个个晶莹剔透,香气扑鼻.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只听见“啊”的一声,这下可好,汤汁溅了自己一脸一身,嘴也被烫得“哇哇”直叫,爸爸、妈妈见了,哈哈大笑.妈妈笑着说:”傻儿子,吃小笼包是要讲究方法的.应该先咬个小洞,慢慢地把里面的汤汁吮吸掉,再把小笼包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妈妈还告诉我,可以蘸着醋一块儿吃,这样味道就更鲜美了!按照妈妈所说的,我又夹起一个小笼包,细细地品尝起来.果然汤汁鲜美可口,肉肥而不腻,真是人间美味啊!吃了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一客小笼包被我“一扫而光”.
直到现在,每当我想起城隍庙里的小笼包,就会馋涎欲滴,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尝一尝,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的!
味道好极了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