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阳光温淡,岁月静好,你不肯来,要我如何老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8:58:57
阳光温淡,岁月静好,你不肯来,要我如何老去
这句话是谁说的?
阳光温淡,岁月静好,你不肯来,要我如何老去
恩~~应该是张爱玲的
  阳光温淡.岁月静好.你不肯来.要我如何老去?
  张爱玲 2008-09-13 01:08 阅读28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崛起的时候,她的文章撼动了在战火的威胁中迷惘无策的人们,人们惊异,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居然还有人花心思这样追忆这些奢华的过去: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雕花的家具,漂亮的衣料,整桌的宴席,礼节繁缛的迎来送往,男人与女人之间进进退退的感情演绎……答案并不突兀奇怪,人们很快就明白这样的奇迹自有其出现的足够理由:张爱玲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张佩纶的孙女,前清中堂大人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官宦世家,高门望族,她就是见证繁华辉煌、体验家道中落的亲历者,她所经历的家庭生活的一幕一角都映现着时代、国家、社会、革命等一切重大题目的辉煌衰败、沧桑变幻.人们不再诧异她缘何这样年轻就可以写出这样气势、这样透彻的文章.试想,当曾朴力图用《孽海花》挽留住中国晚清一朝从庙堂到江湖流散的底影时,她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她的祖父张佩纶无可推托地都成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更曾是历史浪尖上的大人物,在那个世纪两种制度的交接口上,历史风云的沧海桑田中都曾留下他们禄禄亲躬的真实身影.爱玲经历的世界于她自己的文章是贴身的,她家族的经历于中国人世纪之交这几十年的经历是贴身的,读她的文章,会在人生地位的伟大与普通、上层与下层、庙堂与民间种种现象的比较中,发现一种普通人生的快乐——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繁华喧闹,不过仅是只争朝夕的事;在这发现中,不由得感叹人生如此普遍相似而对当下生活陡生几分贴心与亲近,花落水流,临风流泪,对月长叹,毕竟“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爱玲是个古怪的女孩,从小便被目为天才,如果再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会被誉为神童.在这个诗书官宦之家成长起来的第一个孩子,自然特别娇贵,而且她是这样伶俐聪慧的天才,所以从小便被特加照顾,除了发展她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好,从幼儿时代起,张爱玲便在父母对立的夹缝中成长,父亲和母亲惟一的共同点是对文学的爱好,文学成为张爱玲生命中惟一肯定的、一贯的、持续的存在,成为她一生惟一的支柱、快乐的源泉、父母共同赞同的行动.爱玲3岁便能背唐诗,摇摇晃晃地立在满清遗老张人骏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融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亲戚们都知道张家的这一个孩子有诗书天赋,因此一力地逗她引她,爱玲在此确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所以更加喜欢舞文弄墨.7岁的时候她写了第一部小说,遇到笔画复杂的字,便常常跑去问厨子怎么写.这是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关于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叫凤娥.哥哥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凤娥便乘机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写到这里便搁下了,没有续下去.另起炉灶写一篇历史小说,开头是:“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因为大多跟着父亲翻阅一些小报和章回小说,她便直觉地喜欢那个时代,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这一篇是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上起的稿,簿子宽而短,分成上下两截,淡黄的竹纸上印着红条子,用墨笔写满了一张,有名亲戚说:“喝,写起《隋唐演义》来了.”爱玲非常得意,可是那时她肚子里的丘壑还太少,始终只写了这么一张,没有魄力硬挺下去.那时爱玲仅有的课外读物只有《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8岁那年坐船从天津到上海来的时候,第一次见到海,爱玲便把谙熟的《西游记》又翻了一大遍,里面只有高山与红热的尘沙,没有海.但是,她的思想并没有因这少量的读物而受到限制,一旦有触动,她的兴趣、灵感与想象力便蓬勃地生长起来.8岁那年,爱玲尝试写了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爱玲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为这部小说所绘的多帧插图倒保留了下来,插图仔细地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的一座凉亭,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张爱玲与胡兰成:红尘滚滚不了情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语
  "我只觉世上但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胡兰成语
  再寻常的女子一旦恋爱,往往就变得不寻常起来,恋爱就是这样让人直见真性情.另一方面,再不寻常的女子一旦恋爱起来,她的开心与烦恼也都往往与寻常女子毫无区别.?自从胡兰成与张爱玲有了那一封信一首诗一句话的言语往来之后,心扉豁然开朗,关系日近,他每隔一天便去看她,俩人在房中坐谈共好的文艺.胡兰成如此去看了她三四回之后,有一天爱玲忽然很烦恼,很凄凉,表现出一副待理不理的样子,并且在他走了之后,给他送去一张纸条,叫他以后不要再去看她.胡兰成是何等灵敏之人,他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子除非真正爱上了一个男子,否则她是断不会有这样的烦恼的.自信绝不会因为去看望她而冲犯了她,他料中这仅仅是恋爱中必须越过的一级常见的台阶而已,于是,胡兰成在她送纸条的当天又去看她,情状果不出他所料,一个多有主见的女孩忽然这样前后矛盾,待兰成去了之后,她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地接待他.过了这一槛,两人以后便天天见面,对方的心都变成透明的,再也不必凭借任何托辞来遮遮掩掩了.?
  胡兰成此时尚在南京伪政府供职,但每月总要回上海住上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不回美丽园妻室的家,总先去看爱玲,一进门仿佛丈夫回家对妻子自然地说:“我回来了.”只要在上海,胡兰成便晨出夜归地去看爱玲,男的废了耕,女的废了织,连同道出去游玩也都不想了,只是有说不完的话.其实,无论是年龄、经历、观念、审美观,乃至整个为人处事的方式,爱玲都与胡兰成截然不同,这样两个完全迥异的人碰在一起,倒格外新鲜诧异.张是冷淡、自私、不喜关注外界,恰与胡兰成的多情、热闹、雄心壮志两峰对峙.可在双峰对峙之间又有热流暗涌:两人的交谈欢悦,轮回轮换,日月风云,由历史到戏文,由艺术到起居,呈万花筒般在两人对话里旋转.?这对于他们都是第一次,爱玲是第一次恋爱,胡兰成是第一次与一个集大雅大俗于一身的独特女人恋爱,新鲜诧异中流动的是欢愉的气息.张爱玲情窦全开,她是率直天真的,率直天真地坦露她人格中真实的矛盾性:她将小女孩成长中幼稚的玩物和思想中令大人害怕的老人样的成熟全搬到了胡兰成面前.在他看来,幼稚与老道,琐屑与庄重,物质与精神,一切形而下的与形而上的,到了她身上都和谐地融成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好处.?
  胡兰成提起他在《天地》上第一次看到的张爱玲的那张相片,第二天她便特意取出,给他背后题上了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她的爱之告白,她接纳了胡兰成的爱.?从尘埃里开出的花是爱玲全盘托付的心.每每当胡兰成暂离上海去南京供职,爱玲便充满了离愁别绪,一个不易动感情的人一旦动起感情来简直如飞蛾扑火般热情.她对胡兰成说:“你说没有离愁,我想我也是的.可是上回你去南京,我竟要感伤了.”独特的女子自有她的不寻常处,爱玲不是一般女子没有收梢的缠绵悱恻,她自有她的辛辣新奇.?爱玲有种种使胡兰成不习惯的思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他觉得她是自私的,可又觉得她的自私不是一般的小气,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她的心狠手辣是因她一点委屈也受不得,仿佛小时候宁可看着张干的柿子在抽屉里白白烂了也不肯去告诉她,出于奇异的自尊心,拳拳地要保护自己.可她又是顺从的,虽然她的才华不在他之下,爱玲一直信奉爱一个男人的前提是必须崇拜他,所以对爱玲而言,胡兰成无疑什么都是好的,即便不是好的,这不好终究也是属于她的,所以顺从在她是心甘情愿的喜悦.比如兰成和爱玲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渴望表现一个名士不绝万缕的才思,可在语言感觉这么敏捷准确的爱玲面前,又觉得说什么都像生手拉胡琴,辛苦吃力却始终调不到正音,丝竹之音往往变成金石之声.看着他改了又悔,悔了又改的懊恼烦乱样,爱玲俏皮地说他仿佛山西梆子似的把脑髓都要砸出来了,说着这样贬损的话,心里是刺激的快乐.其实只要是他在对她说话,不管说的是什么,都是“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
  无论对文学还是对生活的态度上,爱玲往往以她大破坏的气魄,冲击着兰成几十年阅历积淀下的囿于定型,他震惊诧异,细思量,往往觉得正是他潜意识想破而不敢破的所在.
  矶罗契斯特街公寓,张爱玲在世的最后住所
  张爱玲故居
  张爱玲矛盾的一生——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
  “在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女孩子,她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做着她的天才梦……”?
  厚厚的猩红色帷幕缓缓拉开了,雾失楼台,烟锁重楼中隐现出一位东方少女的倩影.她时而穿着清朝式样的绣花棉袍,时而穿着欧式的洋裙.她蓦然回首,一双慧目横扫过多少人间风情:她嫣然一笑,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在西方人眼里,她犹如一个朦胧的东方神话;在中国人眼里,她犹如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亦真亦幻……?我一直深爱着张爱玲.四年前的一个平静的秋日午后,我被告知了张爱玲的死讯.记得当时我是惊呆了.多年来,读着张爱玲的作品,总感觉她生活在遥远的年代.没想到,她竟在大洋彼岸一直孤独地生活着,直至,孤独地死去.张爱玲死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中秋节.那一晚的月亮比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大多了.然而,隔着七十多年人世的浮浪,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冷冷清辉,如同半个多世纪以前上海滩的月亮,淡淡地照着这位旷世才女恣情的一生——热闹与寂寞,浮华与苍凉,大喜与大悲……?
  这是一个古怪精灵的女孩子.她的外曾祖父李鸿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在她诞生的时候,祖上的荣光早已是一去不复返.雕梁画栋,宝马香车,妻妾成群,这些都留在了这个女孩子童年时代惊鸿一瞥似的记忆之中.而祖上那一脉温热的血缘,则骄傲地在血管里静静流淌着.“当我死的时候,他们会在我的血管里重新死一次.”?
  这实在是一个天才的女孩子.她3岁时能背诵唐诗;7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8岁那年,她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14岁写出了一部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摩登红楼梦》……这个女孩子仿佛就是为了写出美丽的文字而生的.她的敏感,她的真诚,包括她的女人味实足的尖刻.早在那所有着漂亮的花园般房子的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爱玲就是公认的用中文写作的“女才子”.13岁的时候,她就写出了《迟暮》,“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稍后,她写出了《霸王别姬》.那是英雄末路的哀哀挽歌;那是女性意识的早期萌动.你也许很难想到,一个如此年少的女孩子,竟有着如此练达的文笔和成熟的思想.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那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沧桑感.哪一个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女,会发出如此的沉暮之言呢?留在她童年和少年时代记忆中的是什么?是父母一阵争吵后,母亲默默去国远游的身影,父亲则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地抽着烟……家是一潭沉闷的死水,“有太阳的地方,让人昏睡”.父母终于离婚了,结束了无休无止的争吵,而爱玲不愉快的少年时光依然延续着.不管爱玲是多么地不愿意,继母终于还是进门了.这个与父亲一样有着“阿芙蓉癖”的女人,更是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一份冷漠.爱玲永远都不会忘记,中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不同意她出洋留学.爱玲未通知继母而独自去了一趟母亲那儿,回来后,父亲竟把她在楼下小屋里关了整整有半年时光.在那段时间里,她得了痢疾,差一点死掉.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在那个孤寂的小屋里,月光轻柔地照在爱玲的脸上,你可以想象她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个寂寞的漫漫长夜的.爱玲觉得,有一种叫做“亲情”的东西,正在她身上慢慢消失.?
  她好不容易逃到了母亲那里,理智的母亲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选择了后者.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甚好.生活中点点滴滴不愉快的小事,不断销毁着母女之间的感情.如果说,与父亲的冲突,是以激烈的形式出现的;那么,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则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但那却是在心灵上能一点一滴感受到的.“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人了.”?
  在爱玲的努力下,终于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后来,因为欧洲战事,不得不进入香港大学.从轮船驶向蔚蓝色大海的那一刻起,爱玲的心中不由得一阵激动,泪光迷失了她的双眼.别了,这充满了忧患的少年时代.?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忧患遭遇,似乎奠定了爱玲一些作品的悲剧底色.爱玲曾经对她的人生际遇与情爱际遇下过“苍凉”哲学,像她说的,“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无怪乎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总是觉得如此悲哀与苍凉.?
  港大的三年,于爱玲而言,是相对稳定的愉快的.第一个学期下来,她一人独得了港大文科所有的奖学金.它不光为爱玲找到了一生中最好的女友炎樱,还为进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还练就了极好的英文表达.在这儿,爱玲看到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她后来还以港战为背景,写下了《倾城之恋》等小说.爱玲在小说中这样写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残酷的战争终止了爱玲留学“英格兰”的梦想.她又回到了上海.这时候,便开始了她人生中最为光华灿烂的篇章.她迅速上升为上海文坛上横空出世的一代才女.她犹如握住了缪斯女神的五彩之笔.她像天女散花似的把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力的杂志.《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她说:“成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成了上海文坛上的一则确确实实的传奇.她为出版《传奇》,到印刷厂去校稿样,穿着奇装异服,使整个印刷所的工人停了工.她着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的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或太祖母,脸是年轻人的脸,服装是老古董的服装……张爱玲曾经自己解释道:“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
  从1941年到1948年,那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黄金时间”.自那以后,无论是漂泊在香港,还是羁旅美国半个世纪,那段时光都成了张爱玲心头永远美好的回忆.?
  张爱玲是一个描写爱情的高手.描摹人情世故,无不细致入微.然而,可叹爱玲一枝笔,写尽了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却写不出一段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江南才子”胡兰成与她相逢于茫茫人海中.“千万年之久,千万人之众,在茫茫人海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偏偏遇上了,然后说一声:‘呵,你也在这里.’”红尘中的牵手,靠的是缘分.然而,胡兰成终于也不是可以牵手的人.胡的婚外情变,曾使爱玲千里寻夫,伤心欲绝.人世间的风刀霜剑,何以如此残忍,碾碎她柔软的心.多年以后,胡兰成把他与张爱玲的这段“乱世爱情”写成了回忆录《今生今世》.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了一种贵族气氛.”?
  张爱玲离国去美的那一年才35岁.余下来的整整半个世纪岁月,他都是在新大陆的四处漂泊中度过的.在这儿,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赖雅.与赖雅的相遇,是在美国北部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一场北美罕见的漫天大雪中,她开始了今生的又一次“倾城之恋”.少了年轻时代的激情和冲动,却多了霜冷长河的中年感伤.赖雅曾经是个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可惜当时年事已高,创作力枯竭.两人不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当时,赖雅已有六十几岁,比爱玲大出了三十年.赖雅晚年多病,爱玲悉心地照顾着他,尽到了为人妻的责任,直到赖雅去世.在此后漫长的三十年人生长路中,她都是一个人走过的.爱玲至死都是以赖雅为自己的姓,以赖雅夫人的身份自居.?
  许多年前,爱玲就借她小说中的主人公之口说出这样的话:诗经上最悲哀的一首诗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故事说到这儿,该停一停了.朋友,你看窗外,月亮的脸又圆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圆了又缺了,缺了又圆了.可是,张爱玲的故事,却怎么也说不完……完不了.?
  张爱玲的作品,也永远会有后人从故纸堆中找出来,在里面找自己的影子——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