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中的“道”究竟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11:57:53
老子哲学中的“道”究竟是什么
有关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学术界有两派一直在争论,至今没有争出个所以然来.这个“道”关乎给老子哲学体系的定位,即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点像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一派则认为老子的“道”
具有物质性,他的宇宙观是唯物的.第一种观点认为,老子
把“道”放在物质存在之前,看成空虚的、绝对的东西,把思维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先于实践和经验而存在.《道德经》中含有大量自觉的臆测成分.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或“朴”有时也称“玄”“无名”,具体表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人们看不到、听不见,也抓不到,永远超出感觉之外.而且也超先于天地而存在.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混成的实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产门.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
,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老子思想学说中,“道”的最高原则以“自然”为法,乍一看来,这个观点是唯物的,可老子的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界,而是主宰万物的东西.即是自然神一类的绝对精神,他凌驾于万物之上,先与物质而存在.另一派的观点是倾向于“道”是具有物质性的.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
,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为例,看看两派的观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
,而道纯任自然.
主张老子的“道”是唯物的观点的一派认为,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有物混成”
,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
,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老子曾说“道在物先”
,又说“物在道中”
,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而主张老子的“道”是唯心的一派的观点则认为,老子在这一章里反复强调的,正是“道”的创始性、虚无性、普遍性、永恒性、绝对性.所谓“有无混成”,并不等于天地为判以前的混沌实体,而是一些不可知的要素混而为一,实际上是“无物之物”人们所能捉摸到的,正是一种观念的实在.正是在阐述万物起源这一命题上,老子的思想体系本末颠倒,充分表现出唯心的暧昧.二十五章中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这个实体,而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绝对精神或者说是“自然神”.
笔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隐藏着深刻的智慧,它创造性的探索了宇宙本体,发展了辩证法思想.但同时,他在整个体系中留下了许多不彻底的、不相协调的部分,有着明显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说,他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他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社会,植根于自己的感知与实践经验,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所能认知的最高程度.老子的“道”“德”学说中综合运用了一些科学知识,诸如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和社会经验,他力图从“道”的普遍存在中探索宇宙万物的秘密,呈现出直观唯物主义的精神.他指出“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人、地、天、道、自然
,其中的人、地、天“三大”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
是什么呢?如果说“道法自然”是“道取法自然”和前面的话就产生了矛盾,总不能两头都是自然界.说这个自然是“纯任自然”,在语法结构上和前面的话又不一致.我认为,这里的“自然”如果解释为“自然规律”比较合适.然而,老子的唯物观点是模糊的、不彻底的.他的“道”超出感觉之外,超乎天地而存在.他把道看成一个混成的实体,其中的物只有着恍惚的状态.他的所谓“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界,而是虚无的“实体”,是带有“泛神”的抽象.正是这一“玄之又玄”的抽象,使他的唯物论带有了不彻底性,给后世的“道家”走向唯心主义的宗教开了门径.
具有物质性,他的宇宙观是唯物的.第一种观点认为,老子
把“道”放在物质存在之前,看成空虚的、绝对的东西,把思维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先于实践和经验而存在.《道德经》中含有大量自觉的臆测成分.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或“朴”有时也称“玄”“无名”,具体表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个玄而又玄的“道”人们看不到、听不见,也抓不到,永远超出感觉之外.而且也超先于天地而存在.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混成的实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产门.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
,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老子思想学说中,“道”的最高原则以“自然”为法,乍一看来,这个观点是唯物的,可老子的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界,而是主宰万物的东西.即是自然神一类的绝对精神,他凌驾于万物之上,先与物质而存在.另一派的观点是倾向于“道”是具有物质性的.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
,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为例,看看两派的观点: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
,而道纯任自然.
主张老子的“道”是唯物的观点的一派认为,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有物混成”
,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
,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老子曾说“道在物先”
,又说“物在道中”
,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而主张老子的“道”是唯心的一派的观点则认为,老子在这一章里反复强调的,正是“道”的创始性、虚无性、普遍性、永恒性、绝对性.所谓“有无混成”,并不等于天地为判以前的混沌实体,而是一些不可知的要素混而为一,实际上是“无物之物”人们所能捉摸到的,正是一种观念的实在.正是在阐述万物起源这一命题上,老子的思想体系本末颠倒,充分表现出唯心的暧昧.二十五章中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这个实体,而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绝对精神或者说是“自然神”.
笔者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在《道德经》五千言中,隐藏着深刻的智慧,它创造性的探索了宇宙本体,发展了辩证法思想.但同时,他在整个体系中留下了许多不彻底的、不相协调的部分,有着明显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说,他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只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他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社会,植根于自己的感知与实践经验,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所能认知的最高程度.老子的“道”“德”学说中综合运用了一些科学知识,诸如天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和社会经验,他力图从“道”的普遍存在中探索宇宙万物的秘密,呈现出直观唯物主义的精神.他指出“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人、地、天、道、自然
,其中的人、地、天“三大”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
是什么呢?如果说“道法自然”是“道取法自然”和前面的话就产生了矛盾,总不能两头都是自然界.说这个自然是“纯任自然”,在语法结构上和前面的话又不一致.我认为,这里的“自然”如果解释为“自然规律”比较合适.然而,老子的唯物观点是模糊的、不彻底的.他的“道”超出感觉之外,超乎天地而存在.他把道看成一个混成的实体,其中的物只有着恍惚的状态.他的所谓“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界,而是虚无的“实体”,是带有“泛神”的抽象.正是这一“玄之又玄”的抽象,使他的唯物论带有了不彻底性,给后世的“道家”走向唯心主义的宗教开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