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曾侯乙编钟的功能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5:51:58
曾侯乙编钟的功能是什么
要简短一点,能突出重点的
曾侯乙编钟的功能是什么
青铜编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出土时,编钟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全部甬钟饰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显得富丽堂皇,下层正中是$钟,钟架为铜木结构,纵横两列连接成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7根横梁和上层6个小圆柱为木质,其余为青铜铸造.横梁上绘有彩色花纹和刻纹.两端有浮雕或透雕的龙、鸟、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器.设计轻巧可观.钟架的中下层各有3名青铜佩剑武士承托钟架横梁,气势雄伟.整个钟架坚实牢固,尽管承受重达2500多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2400多年,至今仍能矗立如故.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兴起,在道家看来,这是“大道”所化生.此说亦被道教吸取作为其教义理论的 重要内容.道经中宣称,五行相生相克,并以它同天地、万物、社会运转联系起来.《管子•五行篇》谓:“皇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五声基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生.”于是古代音乐家们便采用阴阳五行说具体解释乐律现象.用土金木火水五行、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五声.以五声、十二律与四时、天干地支、人神相配.如《礼记•月令》中对“徵”是这样经拟的:“仲夏之月……其日丙丁.……其音徵,律中蕤宾.”郑玄在注释《月令》时对“徵”是这样说的:徵,“属火者.以其徵清,事之象也.夏气和则徵音调.”把五音与玄秘的阴阳五行之说联系在一起,不仅具有五行的 性质,而且具有适应不同季节的 含义.在 古代,人们总是选择相宜的时令与节日,用钟鼓琴瑟竽琥等盛乐去祭水与祭山先祖神灵,以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
  总之,从周灭商,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 中国占据罗 几千年的历史,音乐作为统治者的辅助工具,必然体现封建的等级制度和当时统治思想.五论是“宫、商、角、徵、羽”还是“徵、羽、宫、商、角”的五音排列法,都说明论当时的浓郁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统治思想.它体现者中过很长一断历史文化特征.
  一、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观考察“中国旋宫”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人类从处于原始状态之时起,均是从宇宙法则秩序的均衡、和谐、美好中领悟到人类社会应有的和平、真理、美善,以至形成国家、自然法等等观念的,但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人们最初有关宇宙法则、秩序的思维及其肯定形式也有所不同,赋予宇宙法则、秩序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会不同,由此即产生风格各异的世界哲学思维体系.就中国古代哲学体系而言,从“道”引申出的“中和”观念,无疑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先哲们从周行不殆、创造不已、刚健文明的宇宙生息中领悟到的法则,就是“天不私覆,地不私载”的大中之道,亦被称之为“天道”或“大道”.至于人对道的信仰与仰慕,只是按照大道运动的法则广居、正位、尽职而已.大道是中正、无私的,自我也就应该中正、无私,不偏不颇,以中正观天下,仁爱天下的人民;大道是均衡、和谐、美好的,自我就应该均衡、和平、友好,以均衡调天下,以美善利天下;大道是刚健文明、生生不息、创造不已的,自我就应该刚健文明、自强不息、创造不已,参赞天地化育,以天地之道盛天下之业;大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就应该不僵化、不凝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之谓也.
  我们知道,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系统之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和最本质的关键内核,它决定一切文化系统的基本性格、精神气质、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先民这种从“天道观”引申出来的“中和”观念及其思维方式,正是中国文化的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它已成为古代中国人共同认知的思维模式,其影响几乎波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层面,“中”已成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人们常说,在中国文化中,儒学是主流,儒学从总体上规定了中国文化的面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原始儒家的礼乐文化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中和”观念反映得尤为强烈.例如《中庸》中子思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讲的是大中以正的“大中之道”.推及人事,《礼记•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载:“子曰:‘敬而不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讲的则是社会交往礼仪中的“大中之道”.而作为儒家礼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音乐,则更是讲“大中以正”的大中之道的,只不过这个“中”,在音乐上是以“和”的形式出现的.
  “乐”在古代,实际上是礼教的重要内容.乐就是礼,礼就是乐,礼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就礼乐的功用讲,礼,用以辨异;乐,用以合同.《礼记•乐记》就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礼、乐的这种社会功能,其终极目的无非是追求社会所有关系的“和”与“顺”.因此,中国古代的这种“中和”观,体现在“礼”上,谓之“大顺”: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6] 体现在“乐”上,则谓之“大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礼记•乐记》又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一切都规定了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和”为核心的.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的“中和”观源出于对宇宙法则的价值思维肯定形式,也使我们知道这一思维肯定形式同样体现在传统音乐中,但本文的目的是想从思维形式这一关键内核出发来探求“中国旋宫”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研究音乐上之“和”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必要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关键内核,其源出于中国哲学对宇宙法则的价值思维肯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