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从春秋战国历史过程分析秦昭统一六国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20 17:57:19
从春秋战国历史过程分析秦昭统一六国的原因
! kaoshi yong !
谁能再详细一点~~~
从春秋战国历史过程分析秦昭统一六国的原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客观规律,没有人能逆天而
行,改变自然规律. 其实秦国统一,小生觉得终归四个因素.(春
秋两个因素,战国两 个因素,按时间来说说明)
春秋:
首先是最早在封侯之君,秦襄公就已经有决定因素.当时秦国只是
一个附庸过而已,国力非常的弱小.后来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
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但是用三年的时间,打败犬戎,
使戎主远遁西荒,把最具王气的镐京,具为己有,遂成大国.
之后,又有霸主的诞生——秦穆公.
史记记载:“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可见,在穆公
之前的秦国的国力是何等的弱小,但是因为几位人才而改变,其中
有小生说过的百里溪和塞叔,还有一位小生当时忘记说的奇才,那
就是用计逼使投秦的由余.武如秦国三帅,都是万里挑一.特别是
孟明,他是绝对的败不馁,连续败给晋国三次,还要继续伐晋,最
后成功了.但是秦穆公更值得尊重,孟明败一次,已经是死罪,但
是他连败三次,秦穆公还是一样委以重任,秦穆公用人不疑,确实
厉害. 就在几人的辅佐下,秦国兼并西戎十二国,可以说是“霸西戎”.
让秦国终成大国,因为在春秋时期储蓄的力量,所以才让秦
国在战国时期有和其他几国竞争的实力.商鞅不也是卫国人吗?他因
为卫国的国力太弱,又没有和其他大国竞争的实力,所以才到当时实
力比较坚强的魏国啊!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就去了秦国,由此可证明,
当时秦国的实力应该和齐国、楚国实力并列,赵国和韩国在战国初期,
实力还都很弱,跟秦国没有办法比.让商鞅选择了秦国是因为秦国的
强大,所以春秋时期储蓄的力量,也是决定性的作用.
战国:
现在再说著名的商鞅变法,他是对秦统一起到决定性的的作用,它
的意义远远超过其本身内容.
变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而商鞅变法是其中最典型,也是
最成功的一次.
他用三次的机会分别用帝、王、伯三术税服孝公.之后,他没有直
接实行改革,而是布置“徒木赏金”的故事,因为他明白“民无信
不立”的道理,改革的阻碍远不止于此,就连太子都站反对改革,
后来,将太子的老师处与刑法,才得以平静.相传,孝公曾经与商
鞅商议富国强兵之策,两人高谈阔论三天三夜,可见商鞅和孝公强
国的决心何等的坚定.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改革在秦孝
公全力的支持下,得到了非常彻底的推行和推广.惠王即位后,商
鞅虽然被遭车裂,但变法依旧实行,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国力为七雄
之首的愿望.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见商鞅
变法的作用是如何的重大.

最后,是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战略,他确实使秦国的明确的目标.
使秦国的统一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他勇于指出当时秦国战略的根本
错误,秦国越韩国、魏国攻打齐国的失策方针,而大胆提出“远交
近攻”的战略,首先集中兵力吞并三晋,和其他较远的国家表示和
平.就这样的蚕食六国,逐个击破.由此也爆发了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出征韩国,派大将王龁出征,从渭水运粮,东入河洛,以
给军饷.初战拔野王城,后围上党.后上党守将冯亭献城,欲挑起
挑起秦赵战争.
东周记载:
上党太守冯亭使者至赵,赵王发书观之,略曰:
“秦攻韩急,上党将入于秦矣.其吏民不愿附秦,而愿附赵
,臣不敢违吏民之欲,谨将所辖十七城,再拜献之于大王,
惟大王辱收之.”
由此可见,韩国的上党守将冯亭是在秦国的围城压力下降赵的,所
以秦国不可能坐视赵国得韩国上党的军民而置之不理,也同时为争
夺这一地区,所以赵、秦两国兵戎相见.而廉颇运用“不攻”的战

2006-8-9 00:53 回复

炎帝¢吟风
7位粉丝
2楼
略,就是因为秦军刚攻破上党,士气高昂,所以打算避其锐气,在
秦军无粮退避时,而后追击,一举破敌.就这样长平又历经三年之

久的对峙,后来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代廉颇,贸然的出击,导致形成
“前陷重围,后断粮道”的形势,结果,注定最终的失败.
秦国的几十万大军,在外国驻扎三年,千里之外运送粮食,还要解
决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
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但是小生说过:战争
的变化犹如天马行空,是没有办法预测的.所以有时候成功的战略
是要冒一些兵家之忌,但决定战争成败却有无法预知的因素.
决定胜利的因素: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而道就是指君主和人民统一的目标,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怕危险.
所以,赵国就败在这个“道”字上.
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的动乱给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道路,因此才会有
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有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有老子、庄子.墨家有墨子. 法家有李悝、慎到、申不害、
商鞅、韩非; 可以互不相容,都认为自己的是真理,而反驳其他
的学派. 即使在一个学派内部亦有不同派别的争论.比如在儒家
有孟、 荀之争,在名家内部,有惠施、公孙龙观点的对立.
人性的初始设定中,法家、墨家对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
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
改良.
与之相反,老子的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坚持去伪存真,
保留人类自然的一面,即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无为是
实际上只是一种道家反对拔苗助长的观念. 也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
为刍狗,在天地看来,众生都是一样的. 无至善,无至恶,无至德,
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法则.合于这个法则,就无所谓善恶.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思想门派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肯定并受
到重用的,而其中一点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政权的立家之言.战国时期的
思想也是由各国的文化而定,而有能力的人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派,凭
此进行变法,增强国力,这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一事有利
也就有毙,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性质的.所以到了秦统一时,百
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国控制对六国人民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
朝的统治,所以需要为了巩固统一思想.在加上李斯的推波助澜下,就
出现了焚书坑儒,之后秦国使用法家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小生认为秦短暂的国运是必然的,没有可能避免的.
首先,就是一种反弹现象的作用.
在秦国以前没有过天下大统的现象,所以百姓并不习惯这种生
活,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亡国奴,要想办法恢复乱世.虽然秦国已
经统一,但是有先进想法的人很少,没有人为统一而高兴,相反,
还痛恨秦国的同意,张良行刺秦始皇就可以证明当时被灭的各国
人民是怎样的思想.还有秦国当时只注重攻其城,而忽略民心的
重要性,所以使已经统一的六国民心不稳,更不是人心所向,自
然秦国的统一基业注定不会长久.
再有,就是法家和二世的暴政断送了秦国的统治.
秦国天下一统后,秦人不顾客观规律,仍然沿用法制的理论来治
理天下,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思想,虽说以法治国
是秦国统一的根本,但是今昔不比往日,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
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使法家成为既帮助秦国完成了
统一六国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家强调
法治,使秦律过于严苛,在加上重税、严刑的促进更激化当时社
会两大阶级的矛盾.在秦国新政不稳的情况下,又出现秦二世的
暴政和昏庸,不可否认的这也是秦国速亡的原因.
秦国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短短十几年,给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个
世纪.各个原诸侯国的国民本来都有各自代言的思想可以说是相互
独立又互相影响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地理都是空前的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