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话题 国学伴我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3:42:31
我想要素材
解题思路: 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作文可以运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从中的感悟与收获。三篇范文帮你打开思路。
解题过程:
读《论语》,寻人生真谛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孔子以一个“恕”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二千多年来人们奉之为经典。确实,老夫子的话,现在仍有他的现实意义。
不过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社会,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对于传统的思想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要有发展,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以为,对于这段话可以加三个字:“己所欲与不欲,皆勿施于人。”
于今社会,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强调人性化的呼声普遍提高,对于长官意志、家长作风已不认同,现代的青年思想很自由,很活跃,他们不愿接受任何束缚,要求自由发展。对于别人的东西,不是你施于不施于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接受,如何选择的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上,是新潮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激烈对撞;反映到家庭里,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形成;反映在学校就是教师与学生谁是中心的角色变化。
作为老师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要适应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很多老师嘴上也承认,应该理解青年学生,但到处理具体问题时,潜意识里那传统观念家长作风或者以老师为中心就又冒出来了,往往不管自己是欲还是不欲,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使得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氛围破坏。这时候有的教师还很委屈,自己是为了学生好,而他们不理解、不感恩。在下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心态,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自己私有财产,他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当学生有独立意识时,应该尊重他的独立意识,信任他,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要知道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路人,生活中的帮扶者,思想上的倾诉者;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日子还是要学生自己过,学生还是他自己成长。推而广之,与他人交往,一样道理,可以宣传阐明自己的观点想法,切忌把自己的喜恶爱好强加于人,让别人自愿接受自己。那这社会就会和谐起来。
可见,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难道这不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国学伴我行
认识国学,是在妈妈的指引下。开始学习国学后,才深切地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国学会比学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用,毕竟比起其他的知识,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定不会只浮于表面,如果它只浮于表面,那就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消逝地一干二净。学国学是学如何做人,做人都做不到,那又何谈做别的事情呢?
国学范围很大。有历史、文学、百家思想。历史得以借鉴,可以思考各个方面,包括生存和发展。文学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品味。百家思想帮助思考人生:为人、处世。这里分开说,因为不是现在“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的概念,而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在世上生存,以及存在意义的探究。其实百家思想是对历史和文学中在生存意义上系统阐述。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学》这本书。学《大学》的目的是宏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质,随着学习的东西增多,我们也越来越能深入理解学《大学》的用意。古人绝不会一下子去干很难的事情,任何事都是循序渐进的,从格物、致知、意诚、心正,到身修、国治、家齐,这样,才可以平天下。
学了国学,在学习上对我也大有帮助。正心,顾名思义就是端正思想,心里愤愤不平、含有欲望、有所恐惧忧虑,都无法平静下来。知道了这些,我就可以剔除这些杂念,学习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在时间并不长的一个寒假的学习里,《大学》这本书让我让我了解到了不少的国学知识,让我在正常学习中还能忙里偷闲,了解一些古人的东西。
各种各样的国学名著像一座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时空隧道,我穿越其中,看到了许多新鲜事。
愿国学伴我行。
国学伴我行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国学经典,利用寒假时候,我又把国学经典之一《三国演义》读了一遍。
《三国演义》是写魏、蜀、吴之间的故事,它既是政治小说,也是战争小说,这部小说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在这其中,刻划得最成功的有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这几个人当中,关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
关羽为人重情重义,忠肝义胆。一 次,曹操起兵攻打刘备,刘备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没有准备,战败了。刘、关、张三人也被曹军冲散,互不知道彼此的下落,失去了联系。关羽在曹操部下张辽的劝说下暂时投奔了曹操,但他有一个条件,只要一有大哥刘备的消息,就立刻去找他。曹操非常钦佩他的忠诚,于是想方设法留住关羽,但还是被关羽拒绝了。之 后,关羽不断打听刘备的消息,终于让他打听到了,他不顾曹操地百般刁难,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与张飞、刘备在古城重逢,留下了千古佳话。
在当今社会,像关羽这样重情重义的人已经不多了,他们见利忘义,为了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别说是兄弟间的手足之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弃之不顾。
记得去年我的外公外婆在医院里住院,同房的有一位老爷爷被车撞了,也住进了医院,几天后跟他聊熟了,他看着我们每天都轮换着在医院里陪我的外公外婆,就羡慕地对我的外公外婆说:“你们好了,女儿、女婿、外孙,每天都来陪你们。”“再等等,可能明天你儿子就来看你了。”我外公外婆安慰他说。“不会来了,我住进了来都快一个星期了,他们都没来看过一次,连电话都是我打给他们,可每次他们都有理由没空来。”老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看着这位老人,我的心也是酸酸的,痛痛的。
我记得《弟子规》上有一句:亲有疾,药先尝,尽夜侍,不离床。可这位老人的儿子们连这种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真是可耻可恨。我们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一个礼仪之邦,很多国学精髓传承至今,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把国学精神留在人间,装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温馨。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你做答。对老师的解答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我们可以再次亲切交流。祝:健康快乐、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
解题过程:
读《论语》,寻人生真谛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孔子以一个“恕”字,作为一个人一生的行为准则,二千多年来人们奉之为经典。确实,老夫子的话,现在仍有他的现实意义。
不过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社会,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更新,对于传统的思想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要有发展,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以为,对于这段话可以加三个字:“己所欲与不欲,皆勿施于人。”
于今社会,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强调人性化的呼声普遍提高,对于长官意志、家长作风已不认同,现代的青年思想很自由,很活跃,他们不愿接受任何束缚,要求自由发展。对于别人的东西,不是你施于不施于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接受,如何选择的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上,是新潮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激烈对撞;反映到家庭里,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形成;反映在学校就是教师与学生谁是中心的角色变化。
作为老师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要适应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很多老师嘴上也承认,应该理解青年学生,但到处理具体问题时,潜意识里那传统观念家长作风或者以老师为中心就又冒出来了,往往不管自己是欲还是不欲,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使得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氛围破坏。这时候有的教师还很委屈,自己是为了学生好,而他们不理解、不感恩。在下认为,这不是一种好的心态,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自己私有财产,他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当学生有独立意识时,应该尊重他的独立意识,信任他,相信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要知道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路人,生活中的帮扶者,思想上的倾诉者;路还是要学生自己走,日子还是要学生自己过,学生还是他自己成长。推而广之,与他人交往,一样道理,可以宣传阐明自己的观点想法,切忌把自己的喜恶爱好强加于人,让别人自愿接受自己。那这社会就会和谐起来。
可见,孔子主张做人要有标准,交友要有标准,行为也要有法度……就我们而言,一旦致力于做人的学问,便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合义理的。而当那些没能知道的人终于在迷惘中做出了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最后出了问题而后悔莫及时,我们不但为他惋惜,同时更为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而感到由衷的高兴,难道这不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国学伴我行
认识国学,是在妈妈的指引下。开始学习国学后,才深切地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国学会比学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用,毕竟比起其他的知识,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定不会只浮于表面,如果它只浮于表面,那就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消逝地一干二净。学国学是学如何做人,做人都做不到,那又何谈做别的事情呢?
国学范围很大。有历史、文学、百家思想。历史得以借鉴,可以思考各个方面,包括生存和发展。文学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品味。百家思想帮助思考人生:为人、处世。这里分开说,因为不是现在“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的概念,而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在世上生存,以及存在意义的探究。其实百家思想是对历史和文学中在生存意义上系统阐述。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大学》这本书。学《大学》的目的是宏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质,随着学习的东西增多,我们也越来越能深入理解学《大学》的用意。古人绝不会一下子去干很难的事情,任何事都是循序渐进的,从格物、致知、意诚、心正,到身修、国治、家齐,这样,才可以平天下。
学了国学,在学习上对我也大有帮助。正心,顾名思义就是端正思想,心里愤愤不平、含有欲望、有所恐惧忧虑,都无法平静下来。知道了这些,我就可以剔除这些杂念,学习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在时间并不长的一个寒假的学习里,《大学》这本书让我让我了解到了不少的国学知识,让我在正常学习中还能忙里偷闲,了解一些古人的东西。
各种各样的国学名著像一座连接现代与古代的时空隧道,我穿越其中,看到了许多新鲜事。
愿国学伴我行。
国学伴我行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国学经典,利用寒假时候,我又把国学经典之一《三国演义》读了一遍。
《三国演义》是写魏、蜀、吴之间的故事,它既是政治小说,也是战争小说,这部小说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在这其中,刻划得最成功的有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这几个人当中,关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了。
关羽为人重情重义,忠肝义胆。一 次,曹操起兵攻打刘备,刘备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没有准备,战败了。刘、关、张三人也被曹军冲散,互不知道彼此的下落,失去了联系。关羽在曹操部下张辽的劝说下暂时投奔了曹操,但他有一个条件,只要一有大哥刘备的消息,就立刻去找他。曹操非常钦佩他的忠诚,于是想方设法留住关羽,但还是被关羽拒绝了。之 后,关羽不断打听刘备的消息,终于让他打听到了,他不顾曹操地百般刁难,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带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与张飞、刘备在古城重逢,留下了千古佳话。
在当今社会,像关羽这样重情重义的人已经不多了,他们见利忘义,为了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别说是兄弟间的手足之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弃之不顾。
记得去年我的外公外婆在医院里住院,同房的有一位老爷爷被车撞了,也住进了医院,几天后跟他聊熟了,他看着我们每天都轮换着在医院里陪我的外公外婆,就羡慕地对我的外公外婆说:“你们好了,女儿、女婿、外孙,每天都来陪你们。”“再等等,可能明天你儿子就来看你了。”我外公外婆安慰他说。“不会来了,我住进了来都快一个星期了,他们都没来看过一次,连电话都是我打给他们,可每次他们都有理由没空来。”老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看着这位老人,我的心也是酸酸的,痛痛的。
我记得《弟子规》上有一句:亲有疾,药先尝,尽夜侍,不离床。可这位老人的儿子们连这种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真是可耻可恨。我们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一个礼仪之邦,很多国学精髓传承至今,这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把国学精神留在人间,装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温馨。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你做答。对老师的解答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我们可以再次亲切交流。祝:健康快乐、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