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胄读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20:13:18
胄读什么
胄读什么
[zhòu]

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读音
胄[1]:中文读作(zhòu)
音韵参考
[广 韵]:直祐切,去49宥,zhòu,流开三去尤澄
[平水韵]:去声二十六宥
[粤 语]:zau6[2]
部首笔画

部首:月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MEF 五笔98:MEF仓颉:LWB
笔顺编号:251212511 四角号码:50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C4 【唐韵】
  【集韵】直祐切
  【韵会】
  【正韵】直又切,𠀤音宙.
  【说文】兜鍪.从冃,由声.
  【徐曰】介胄字从冃,冃音冒.
  【诗·鲁颂】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韵会】或作𩊄,亦作䩜.
  【荀子·议兵篇】冠䩜带劒.
  【正韵】胄与胄子之胄不同.经典多混,传写譌也.
2基本字义编辑
(1). 盔,古代战士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甲胄(甲衣和头盔).介胄(“介”,甲衣).
(2). 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胄、胄裔、胄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
(3).介胄:代表将士.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字从肉,从由,由亦声.“由”意为“光滑”.“肉”指“人体”.“肉”与“由”联合起来表示“光滑的青铜头盔”.本义:青铜头盔.)
(2). 同本义 [helmet]
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说文》
离为甲胄.——《易·说卦》
惟甲胄起戎.——《书·伪说命》
贝胄朱綅.——《诗·鲁颂·閟宫》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冠轴(胄)带剑.——《荀子·议兵》
铠胄皆镔铁.——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甲胄
4. 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descendants of emperor or noble]
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帝室之胄.——《三国志·诸葛亮传》
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5. 又如: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胄监(国子监);胄阀(家世门第)
6. 泛指世系 [pedigree;genealogy]
岂孤人之能胄.——《遂志赋》
概述
由来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说明:从造字本义来说,“胄”并没有“头盔”的意思,而应该是全身的装甲(头部的保护当然也包括在内).“胄”字中含有的“由”,表示青铜装甲表面的光滑,唯其光滑,方可使箭头滑走.因此,“胄”应该是青铜制作的,而非皮质
演变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胄多用藤条或兽皮粗制而成.进入青铜时代,除继续使用皮胄外,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胄.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制品.胄面上铸有虎纹、牛纹及其他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青铜胄,在北京有实物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编组而成,上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铁质的护头装具,时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制品,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从秦汉时期开始,军中普遍装备铁兜鍪.在兜鍪后部,常垂有护颈的部分,称为顿项.唐朝以后,顿项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宋朝以后,兜鍪又多称为盔.直到清末,铁盔仍是军队中装备的护头装具.
青铜胄在殷代也已开始使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制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殷墓中,发现了140多顶铜盔.这些铜盔形体近似,都是整体范铸而成,重2~3公斤,高15厘米,底宽18厘米.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饰,额部中心线是扁圆形的兽鼻,大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与双耳相接,圆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则露出将士的面孔,显得十分的威严.胄的顶部有一向上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胄的表面打磨光滑,兽面等装饰图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铸成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bēi)”之士.胄的内面仍保留着铸造时的糙面,可以推测当时胄内一定还有柔软的织物作衬里.西周时的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从出土的周胄来看,造型朴实,不像殷代胄那样装饰华丽怪谲.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开始时被称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七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据说,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真率领骑兵西征时,剽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那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之状不亚于我们现今对外星人的惊奇和恐惧.唐宋以后,兜鍪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这种铁制的头盔,作为我国古代军队中普遍装备的护头装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铁钵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8寸多,网长1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而普通士兵着用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上面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到清代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铁甲已列为历史遗迹,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