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成语解释及成语典故相形见绌、无与伦比、精巧绝伦、沧海桑田、绞尽脑汁、鼠目寸光、翻天覆地、翻云覆雨、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3:25:31
成语解释及成语典故
相形见绌、无与伦比、精巧绝伦、沧海桑田、绞尽脑汁、鼠目寸光、翻天覆地、翻云覆雨、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成语解释及成语典故相形见绌、无与伦比、精巧绝伦、沧海桑田、绞尽脑汁、鼠目寸光、翻天覆地、翻云覆雨、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相形见绌
释义: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无与伦比
释义: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伦:类,伦比:类比,匹敌.
精巧绝伦
释义:精巧:精致巧妙;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沧海桑田
释义: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典故: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绞尽脑汁
释义: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
鼠目寸光
释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翻天覆地
释义: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
翻云覆雨
释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
朝三暮四
释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秦暮楚
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典故: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只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
关垭位于湖北省的竹溪蒋家堰镇和陕西省的平利县长安乡交界处.亦称关垭子.距竹溪县城20千米.因昔在此设关卡,故名.现古堡残碉犹存.垭口海拔710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0米,高5米,宽7米,两侧属泥质石灰岩,北侧山岭海拔854米,南侧山岭海拔955米.汉白公路从垭口通过.历为军事要地.关垭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横亘南北,形如一个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它的北面即马尾巴处,连接着擂鼓台.自春秋以来长期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隘口.这从竹溪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文可知,云“秦楚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且“关垭城堡为竹溪县周边六处楚长城城堡遗址之一”.于是,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经传媒称之为“楚长城”流转开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楚长城始筑时间应为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十年)楚伐申国(今南阳市北部)、邓国(今襄樊)之后开始修筑的.据《左传》记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齐攻楚,两军对垒之际,楚将屈完对齐桓公进言,“楚方城以为城(城墙),汉水以为池(于是齐桓公知难而退,两国讲和),”这个历史事件也佐证了当时楚长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据此可知楚方城至迟始筑于春秋早期.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出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过湍河,经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复向东沿伏牛山脉,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308千米.另一说楚长城自湖北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析竹山地置竹溪县)跨汉水至河南邓州市,往北经内乡、镇平、南召,折而东抵鲁山、叶县,往南经方城县直达泌阳县,直线距离总长近400千米.又因其顺伏牛山脉之山形筑成,以其走向曲折如“方”,故名方城.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一条长城.
到底那一说接近事实呢?事实上,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长城)的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不过,此时秦楚间的互动关系大体上友好,楚国也没必要在陕鄂边界修长城以御盟国.及至公元前312年后秦楚交恶,双方在今鄂陕一带实施拉锯战,虽互有胜负,但楚国也没有能力和时间在缓冲地带的山脊上修筑这么一道城垣.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国时期楚国防御秦国军事最前线,新近发现的位于今丹江口习家店镇青塘村古寨城遗址是汉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楚国最大的军事城堡.据考证,古寨城修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似应为楚军事指挥所也可佐证.故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垱城”的土石建筑,不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当然也不是所谓的“楚长城”了.
但根据对城墙风化程度判断,这道边墙建筑年代距今不会久远.查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荆襄郧数地白莲教起事,是为修筑边墙之因.据严一青于嘉庆五年七月十五日呈陕西巡抚《修筑边墙禀文》称,陕鄂边墙的“修筑之法,垒石为堵;无石之处,始用土筑.俱上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间有通大路之处,俱修筑城门,以通出入;小路僻径,概行挖断.惟冀筑成之后,当可同心固守,以保无虞.” (嘉庆六年《白河县志·寨堡志附修边墙》)严一清所述之法与我们所见的陕鄂边墙的建筑形制完全吻合.据此断定:今陕鄂边界的所谓“楚长城”遗迹实乃清代嘉庆五年建造之防堵白莲教军的边墙.
有必要说明的是,关垭却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见,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关垭,由于处于战争的最前线,战争时常残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夺回了失地.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一带的原巴国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据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这难道不是原巴国百姓一种生存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