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口的区位条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2:07:19
鹿特丹港口的区位条件?
位于北海沿岸的鹿特丹,不仅是荷兰最大工业城市和贸易金融中心,也是整个西欧的工业基地和贸易中心,是闻名于世的84座世界名城之一.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南部北海沿岸,是典型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7月平均气温18-19℃,1月平均气温2-3℃,港口四季不冻,长年畅通无阻.
鹿特丹地处北海航运要冲,扼西欧内陆出海咽喉,自鹿特丹可方便出海,并经莱茵河与有关运河、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连接西欧陆上运输网,通往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欧洲腹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尤其是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是其主要经济腹地.这一地区工农业和贸易高度发达,居住有1.6亿以上高收入人口,产业和人口密集程度高,为鹿特丹提供了充足的转运货源和优良的转口贸易条件.
鹿特丹具有河海结合的区位优势,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境内河网密布?quot;血脉畅通",仅莱茵河与斯海尔德河就为鹿特丹港1/3的转运货物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渠道.除运河外,港区铁路、高速公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通,并有年输送能力5000万吨的石油管线通往阿姆斯特丹、德国、比利时,具有高效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鹿特丹有700多年的历史,1283年这里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到了14世纪中叶,随着荷兰海上强国地位的确立,鹿特丹发展成为重要港口.此后,它紧紧抓住西欧海上运输和贸易日益繁荣和通往印度航路发现的机遇,加速港口建设,使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荷兰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商业中心,19-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1870年以后德国鲁尔区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区,通往北海的运河--新航线建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鹿特丹加强了马斯河南岸岸线开发,使港区西延,并于30年代修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挖入式港口--瓦尔港,炼油、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应运而生,使得港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鹿特丹已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达4200万吨,城市人口达6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和城市更是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尽管战争期间鹿特丹遭受严重破坏,港区1/3毁于战火,但它以"奋斗自强"精神自律自勉,艰苦创业,迅速重建并发展起来,不仅在马斯河北岸老城原址重建崭新的市中心,而且根据货流增长和世界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船型增大趋势,以及采用集装箱船、滚装船等先进运输方式的需要,把港区沿马斯河南岸快速西延,经过开挖港池、疏浚航道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于1947-1974年期间建造起三大全新港口、工业区,吸引了大批货流和石油、化工企业,从而使港区面积由战前26.3平方千米扩大到约100平方千米,并以年3亿吨以上的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港,鹿特丹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荷兰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鹿特丹也不例外,其原材料如石油、矿石、煤炭等主要依靠进口.但鹿特丹人文资源丰富,是世界性旅游胜地,其旧城中心戴尔福斯哈温和新市中心的超现代化和未来主义建筑举世闻名,港口附近的高185米的"伏洛马斯特"观望塔是一大观光胜景.此外,像童堤镇古老的大风车、哥达镇的早期建筑等都是鹿特丹名胜,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
政策策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万人口的鹿特丹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鹿特丹货源的75%的转口,港区设"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收仓储费用,免征关税,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要求,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港口的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船只和货物过境,获取了大量运费.此外,西欧共同市场的成立,减少了国际屏障,使得西欧国家商品大多通过内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后转运世界各地,促进了鹿特丹的建设和迅速发展.借鉴鹿特丹的经验,在连云港设立保税区是很必要的.
鹿特丹位于荷兰西南部北海沿岸,是典型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7月平均气温18-19℃,1月平均气温2-3℃,港口四季不冻,长年畅通无阻.
鹿特丹地处北海航运要冲,扼西欧内陆出海咽喉,自鹿特丹可方便出海,并经莱茵河与有关运河、高速公路、铁路、石油管线连接西欧陆上运输网,通往包括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在内的广大欧洲腹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尤其是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是其主要经济腹地.这一地区工农业和贸易高度发达,居住有1.6亿以上高收入人口,产业和人口密集程度高,为鹿特丹提供了充足的转运货源和优良的转口贸易条件.
鹿特丹具有河海结合的区位优势,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汇合处,境内河网密布?quot;血脉畅通",仅莱茵河与斯海尔德河就为鹿特丹港1/3的转运货物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渠道.除运河外,港区铁路、高速公路与国内外交通网相通,并有年输送能力5000万吨的石油管线通往阿姆斯特丹、德国、比利时,具有高效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鹿特丹有700多年的历史,1283年这里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但到了14世纪中叶,随着荷兰海上强国地位的确立,鹿特丹发展成为重要港口.此后,它紧紧抓住西欧海上运输和贸易日益繁荣和通往印度航路发现的机遇,加速港口建设,使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荷兰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商业中心,19-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1870年以后德国鲁尔区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区,通往北海的运河--新航线建成.在这样的背景下,鹿特丹加强了马斯河南岸岸线开发,使港区西延,并于30年代修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挖入式港口--瓦尔港,炼油、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应运而生,使得港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鹿特丹已成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达4200万吨,城市人口达6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和城市更是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尽管战争期间鹿特丹遭受严重破坏,港区1/3毁于战火,但它以"奋斗自强"精神自律自勉,艰苦创业,迅速重建并发展起来,不仅在马斯河北岸老城原址重建崭新的市中心,而且根据货流增长和世界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和船型增大趋势,以及采用集装箱船、滚装船等先进运输方式的需要,把港区沿马斯河南岸快速西延,经过开挖港池、疏浚航道一系列重大工程措施,于1947-1974年期间建造起三大全新港口、工业区,吸引了大批货流和石油、化工企业,从而使港区面积由战前26.3平方千米扩大到约100平方千米,并以年3亿吨以上的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港,鹿特丹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荷兰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鹿特丹也不例外,其原材料如石油、矿石、煤炭等主要依靠进口.但鹿特丹人文资源丰富,是世界性旅游胜地,其旧城中心戴尔福斯哈温和新市中心的超现代化和未来主义建筑举世闻名,港口附近的高185米的"伏洛马斯特"观望塔是一大观光胜景.此外,像童堤镇古老的大风车、哥达镇的早期建筑等都是鹿特丹名胜,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
政策策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110万人口的鹿特丹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自由港政策在起重要作用.鹿特丹货源的75%的转口,港区设"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收仓储费用,免征关税,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要求,除毒品和军火外,几乎所有商品都可自由出入,不受种类和数量限制,港口的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船只和货物过境,获取了大量运费.此外,西欧共同市场的成立,减少了国际屏障,使得西欧国家商品大多通过内河航行至鹿特丹,然后转运世界各地,促进了鹿特丹的建设和迅速发展.借鉴鹿特丹的经验,在连云港设立保税区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