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5:55:05
湖心亭看雪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12月第一版与2007年3月第二版上的nu和rao读音不同,而其他教参上都为拿,意为划,撑)
注释
①桡:撑船.
②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西湖本是人间天堂,更喜“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人独享如此人间美景,心境纯静如这天地一般,更喜此时此地居然有同样爱好者,如果这也算痴,天下文人谁不想这样痴片刻.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12月第一版与2007年3月第二版上的nu和rao读音不同,而其他教参上都为拿,意为划,撑)
注释
①桡:撑船.
②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③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西湖本是人间天堂,更喜“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人独享如此人间美景,心境纯静如这天地一般,更喜此时此地居然有同样爱好者,如果这也算痴,天下文人谁不想这样痴片刻.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上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我一同饮酒.我痛饮几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