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19:08:28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含义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含义
“为你打开一扇门” ――我讲我的课程故事 一册崭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摆在手中,我傻眼了--―它太“新”了,新的我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新的我猝不及受.和谐清新的外观,用心良苦的单元安排--“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只看单元词你就会抵制不住诱惑要一口气读完的.我快速的浏览了一遍课文题目,我再一次傻眼了__眼熟的课文不超过六篇,其他全是陌生的面孔,作为一个课改老师,我该如何上课? 虽然在正式“上岗”课改老师之前,我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既有通识的培训,又有专业课的培训,可这些培训大多是观念意识上的,一个核心无非是观念的转变.我当然深知新课程改革作为老师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吃透课改精神,然后才能按课改精神上课.听了那么多的讲座,专家们讲的的确很到位,我一次次受到冲击和洗理.可当我拿到全新的教材,面对全新的学生,我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上好新改的第一课! 新教材的开篇之作《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当代作家赵丽宏为《中国学生必读书库·文学卷》所写的一篇序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明:籍此文激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也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扇瑰丽多彩的门.可让我感到惶惑的是:我手中除了这册全新的课本一无所有--教参没来,资料无处可查,我所有的只是自己十几年从教的经验和几十年读书的经历.我该如何为学生打开这扇“门”,不仅关系到学生会不会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学生打开文学这扇大门,让学生的一生都能浸染在文学的殿堂中,因了这扇门而能让每个学生的人生更加绚烂,这才是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才不枉新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 可这课到底该怎么上?既要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实现“三维”目标,还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可真难!思虑再三,不管什么“三维”目标了,只要为学生打开了这扇门,让他们窥见文学的神奇美妙,从而亲近文学,热爱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我也就算大功告成了. 可从何处入手呢?就从学生的实际,学生所接触过的文学作品的实际,还有我的经历,我几十年来与书相伴的经历入手.于是我让学生谈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文章、书,或者听来的故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的积极活跃,有些学生说的故事、书我都没见过.然后我又讲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小时的我们,手中的书,除了课本,就教是学习资料.偶尔不知谁从何处淘来本课本之外的书,我们真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不吃不睡也要看完,常常为谁先看争得不可开交.一向最守纪律的我也顾不了那么多的禁律了,就在老师讲课时也要偷偷看,那份紧张有激动现在还能感觉得到.倒不是怕老师批评,最怕的是书被老师没收.后来上师范了,家里每月会给一点儿零用钱,我把供自己支配的那点钱,全用在了买书订刊物上了.如今,我生活中离不了的也是书.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跟学生一起朗读、欣赏赵丽宏的文章,让作者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文学的大门. 从此后学生读书的风气大长,课桌上、宿舍里随处可见优秀的课外读物,甚至他们的班主任都跟我告状:学生的课外书太多,教室、宿舍到处都是,学生看书太入迷,有时上课都看,弄得我都不好意思,只好在课堂上跟学生说看课外书分时间地点. 其实“你为打开一扇门”为学生所打不开不仅仅是文学之门,更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自主学习、自我展现之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喊了几十年了,可主宰课堂的依然是老师.课堂上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有作观众的份.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一切的出发点皆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真的领会了这点儿才能把课堂真的还给学生.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品读、背诵.而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就有师生自荐课文.这样不仅把品读文章的主动权给了老师学生,更把选择文章的权利给了师生.我还尝试着让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如在学习了冰心的《诗三首》之后,我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对这三首诗的理解,或绘画,或改编成故事,或歌唱,或配乐朗诵,不拘一格.结果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的同学用熟悉的旋律演唱了三首诗,有的同学把自己的朗诵配上背景音乐制成录音带,有的同学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在这里学生的能动性、多种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新课程就是这样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之门. “为你打开一扇门”,新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奇妙的大门,也为我这个教了十几年书的老师打开了一扇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更多的是在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习惯于按中心、段落、写法肢解文章,把要考试的知识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既界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注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学习目标中明确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既要考察字词句段中心写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也是语文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自己对文章要有透彻的了解,还要投入,有激情,只有老师自己先动情,才能与学生一起动情. 在教学传统篇目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我一改过去按“忆背影”“写背影”“思背影”的思路,重点讲析描绘背影这一名段的传统做法.而是用沧桑、悲凉的语调与学生一起感受当时“我”家惨淡的光景,给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份沉郁、悲哀的氛围.就是在如此惨淡的光景下,“我”年迈的父亲为了家计既要自己出外谋生,还要亲自送“我”这个二十多岁的人上车,为“我”做一些诸如嘱托茶房、与脚夫讲价钱、给“我”找座位、为“我”买桔子等一些看似完全“不必要”的小事,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你再想想你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在你离家或回家时也做过一些让你感到心烦、罗嗦的事?(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住校的,只有两周或三周回家一次,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学生很自然地说起每次回去父母都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我们不在家时父母就把好吃的留着等我们,甚至都把东西给留坏了,于是“留”成了家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父母为你做了那么多,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大多数学生惭愧的低下了头.学生说着我也很自然的说到我的母亲,她去世已十年了,她为我们辛苦了一生,我还来不及奉养她,她就离我而去了,说着说着我说不下去了,我想起了母亲为我所做的点点滴滴,她临终前被病痛折磨的样子,泪不可遏制的流了下来.这是我教学十七年来第一次在课堂上流泪.而我的学生也已泣不成声.课眼看上不下去了,我只好哽咽着说: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父母给我们的最令你感动的那一幕、那一刻写下来.学生的习作全都是真情流露.我又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给父母看,效果非常好. 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的门,正是这一扇扇门的开启,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回归教育的真谛,让我们更加关注教育中的人性,而不再把我们的学生塑造成统一规格的机器或零件. 我们期待着更多门户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