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的回答应当注意什么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06 06:02:57
初中说明文阅读的回答应当注意什么呢?
近来连续听了几节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课.几节课中,教师都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弄懂课文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给人一个感觉,似乎这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学常识,学科学.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该如何准确定位?
现以其中一节《松鼠》(苏教版七下)的教学为例,将自己的思考陈述如下,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一起来探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
这位教师教《松鼠》一课时,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增强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动物的特征.
其中将“目标1”与“目标3”设为教学重点,将“目标3”设为教学难点.从以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来看,虽然表述上比较笼统,也没注意到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位教师的意图很明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学习像作者那样去观察动物并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动物的特征,应该说他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
1.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熟悉课文;
2.观看录像,观察松鼠,导入课题;
3.速读课文,思考讨论(松鼠有些什么特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识?);
4.由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
5.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6.看图片,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征,围绕这个词写一段话;
7.课堂总结(只涉及了保护野生动物).
整整一节课,仅只是在“环节3”与“环节5”简单地要求学生读课文,大部分时间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泛泛地说松鼠如何如何(亦即是了解松鼠的知识)上面,而不是在理解课文是如何说明松鼠的.很明显,上完这节课,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些关于松鼠的知识,而不是如何阅读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更没有掌握用生动的描述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尽管“环节6”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动物特征的片断写作练习,但学生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节课并没有真正落实教师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心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引导学生弄懂课文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面.
导致这种理性认识(教学目标)与实践行为(课堂教学)错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执教者对于课文文本不够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中牢牢抓住课文,扣紧文本.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扣紧课文,加强对文本特点的研究.
《松鼠》一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浅显易懂.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对松鼠与别不同的突出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准确的认识,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文艺笔调来介绍松鼠,他面向的是普通读者,而非专业研究者.基于这种认识,《松鼠》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两个教学目标均牢牢扣紧课文的学习.“目标1”不仅要“了解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其中既有一般性的文章阅读技巧训练,也包含了抓住说明中心,理解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阅读技巧训练.“目标2”突出了课文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两个教学目标之间体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目标1”的实现很自然地为“目标2”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
根据上面修改确定的教学目标,上面这位教师《松鼠》一课的教学过程可以修改设计为三大板块: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说明中心,给课文标题前加上恰当的限制词:《 的松鼠》.
(明确课文主要从漂亮、驯良、乖巧三方面来写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可结合学生回答情况或由老师主动提出:用“有用的松鼠”做课文标题行不行?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全文说明的中心.)
2.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拟定详细的课文提纲.提纲要求:(1)体现出全文的层次结构;(2)标明不同层次之间的说明顺序;(3)尽量应用课文词语.
(目的是要让学生细读课文,不仅理解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结构,更主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阅读,掌握阅读技巧.)
【这一版块同样实现了原设计中“环节3”(“速读课文,思考讨论:松鼠有些什么特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识?”)的目标,但着眼点不再是科学知识的把握,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阅读技能训练.】
二、 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特点:
1.作者观察非常仔细,善于抓住松鼠的突出特点.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出现松鼠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具体例子.
(如:“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下歇凉.”“松鼠跑跳快极了……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2.课文主要是通过一些生动而准确的描述来说明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课文语言的“生动而准确”.
(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有关联,但前一问题着眼于“观察”,这一问题着眼于“语言”.)
3.让学生为“动物小辞典”写“松鼠”条目(150字左右,口头说即可).接着出示《辞海》中的“松鼠”条目.然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与条目在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明确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这一板块把“教学目标2”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从文本中去体会“用生动的描述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 进行片断仿写,迁移能力:
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用一个词准确概括它的一个特点,然后围绕这个词写一段话,用生动的描述准确地说明它的这一特征.
【这是“板块二”的延伸,是能力的迁移.可利用录像资料在课内进行.但最好放在课外进行,强调要学生做实际观察.】
修改后的设计没有专门的字词学习,这并非不重视字词教学.课文文字浅易,不必在阅读前专做扫清字词障碍的准备.而且,整个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运用课文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字词.
另外,修改后的设计也没有了保护野生动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这一内容仅只是与课文的局部(最后一段对松鼠的补充说明)有关联,是一个枝节问题,不涉及课文的中心,不应该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来处理.对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点到即可,切不可喧宾夺主,导致教学重心错位.
经过对《松鼠》这一课例的研究与思考,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上去,我想结论是明确的:初中的说明文阅读教学首先是阅读的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是阅读能力的训练,其教学重心应该放在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上,而不应该放在掌握文本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只有如此,说明文阅读教学才会是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而不致有沦为常识课的危险.
现以其中一节《松鼠》(苏教版七下)的教学为例,将自己的思考陈述如下,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一起来探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
这位教师教《松鼠》一课时,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增强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动物的特征.
其中将“目标1”与“目标3”设为教学重点,将“目标3”设为教学难点.从以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来看,虽然表述上比较笼统,也没注意到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位教师的意图很明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学习像作者那样去观察动物并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动物的特征,应该说他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
1.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熟悉课文;
2.观看录像,观察松鼠,导入课题;
3.速读课文,思考讨论(松鼠有些什么特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识?);
4.由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
5.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6.看图片,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征,围绕这个词写一段话;
7.课堂总结(只涉及了保护野生动物).
整整一节课,仅只是在“环节3”与“环节5”简单地要求学生读课文,大部分时间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泛泛地说松鼠如何如何(亦即是了解松鼠的知识)上面,而不是在理解课文是如何说明松鼠的.很明显,上完这节课,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些关于松鼠的知识,而不是如何阅读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更没有掌握用生动的描述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尽管“环节6”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动物特征的片断写作练习,但学生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可以说,这节课并没有真正落实教师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心不由自主地滑向了引导学生弄懂课文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面.
导致这种理性认识(教学目标)与实践行为(课堂教学)错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执教者对于课文文本不够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中牢牢抓住课文,扣紧文本.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扣紧课文,加强对文本特点的研究.
《松鼠》一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浅显易懂.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对松鼠与别不同的突出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准确的认识,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文艺笔调来介绍松鼠,他面向的是普通读者,而非专业研究者.基于这种认识,《松鼠》的教学目标可以修改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习课文用生动的描述来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两个教学目标均牢牢扣紧课文的学习.“目标1”不仅要“了解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其中既有一般性的文章阅读技巧训练,也包含了抓住说明中心,理解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阅读技巧训练.“目标2”突出了课文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两个教学目标之间体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目标1”的实现很自然地为“目标2”的实现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
根据上面修改确定的教学目标,上面这位教师《松鼠》一课的教学过程可以修改设计为三大板块: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说明中心,给课文标题前加上恰当的限制词:《 的松鼠》.
(明确课文主要从漂亮、驯良、乖巧三方面来写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可结合学生回答情况或由老师主动提出:用“有用的松鼠”做课文标题行不行?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全文说明的中心.)
2.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拟定详细的课文提纲.提纲要求:(1)体现出全文的层次结构;(2)标明不同层次之间的说明顺序;(3)尽量应用课文词语.
(目的是要让学生细读课文,不仅理解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结构,更主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阅读,掌握阅读技巧.)
【这一版块同样实现了原设计中“环节3”(“速读课文,思考讨论:松鼠有些什么特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知识?”)的目标,但着眼点不再是科学知识的把握,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阅读技能训练.】
二、 深入研读课文,体会特点:
1.作者观察非常仔细,善于抓住松鼠的突出特点.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出现松鼠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具体例子.
(如:“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下歇凉.”“松鼠跑跳快极了……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2.课文主要是通过一些生动而准确的描述来说明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课文语言的“生动而准确”.
(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有关联,但前一问题着眼于“观察”,这一问题着眼于“语言”.)
3.让学生为“动物小辞典”写“松鼠”条目(150字左右,口头说即可).接着出示《辞海》中的“松鼠”条目.然后要求学生把课文与条目在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明确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这一板块把“教学目标2”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从文本中去体会“用生动的描述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 进行片断仿写,迁移能力:
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用一个词准确概括它的一个特点,然后围绕这个词写一段话,用生动的描述准确地说明它的这一特征.
【这是“板块二”的延伸,是能力的迁移.可利用录像资料在课内进行.但最好放在课外进行,强调要学生做实际观察.】
修改后的设计没有专门的字词学习,这并非不重视字词教学.课文文字浅易,不必在阅读前专做扫清字词障碍的准备.而且,整个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运用课文材料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引导学生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字词.
另外,修改后的设计也没有了保护野生动教育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这一内容仅只是与课文的局部(最后一段对松鼠的补充说明)有关联,是一个枝节问题,不涉及课文的中心,不应该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来处理.对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点到即可,切不可喧宾夺主,导致教学重心错位.
经过对《松鼠》这一课例的研究与思考,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上去,我想结论是明确的:初中的说明文阅读教学首先是阅读的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是阅读能力的训练,其教学重心应该放在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上,而不应该放在掌握文本所说明的科学知识上.只有如此,说明文阅读教学才会是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而不致有沦为常识课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