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张之洞的个人档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2:04:25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个人档案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其名字或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1966年,张之洞的坟墓被扒开.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基本信息
姓名
张之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贵州
出生日期
1837年9月2日
逝世日期
1909年10月4日
职业
政治家
字号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
谥号
文襄
墓葬
南皮县双庙北,原墓已毁于文革
籍贯
直隶省南皮县
主要成就
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名作刊布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4 情感生活
5 生平经历
6 人物评价
7 身后之事
8 人物轶事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名作刊布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3.1 刁难孙中山
3.2 刁难梁启超
4 情感生活
4.1 石氏
4.2 唐氏
4.3 王氏
5 生平经历
6 人物评价
7 身后之事
8 人物轶事
8.1 工作狂
8.2 爱猫
8.3 大度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其名字或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2 名作刊布 编辑本段
1898年7月25日,清廷将张之洞所著《劝学篇》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令其广为刊布,努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劝学篇》标“中体西用”之旨.当变法维新之时,清廷颁发此书,意在强调维新变法将坚持维护封建制度之基本立场.不过,变法运动的实际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此种限制.[1]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编辑本段
清末洋务重臣张之洞,是同治二年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自然是才华横溢.张之洞性情乖僻,其言其行多与常人迥异.他常自鸣不凡,爱作诗出联,在湖广总督任上曾写过一首七绝,其诗曰: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
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诗中说的是南宋的皇帝们常不愿启用南方人做宰相,但南宋几个著名忠臣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却都是南方人.张之洞以此影射清廷的满汉畛域之分,表达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怨忿之情.他自感个人功绩在当朝无人可出其右.
张之洞常以长者自居,虽礼贤下士,但初见那些后生辈时,爱卖弄自己的文采,时而出个上联加以刁难.
3.1 刁难孙中山
早年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也曾去拜会张之洞.孙中山当时递呈了一张“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帖.张之洞见后很不高兴,心里直嘀咕:“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便在那帖子背面写了一个上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
然后叫门房把名帖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便知这位张大人瞧不起自己,便讨来笔墨,对了一个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孙中山的下联可谓针尖对麦芒,说得直截了当.张之洞看后一惊,心想此人不仅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豪迈之气,日后定当有大作为,便马上礼请入衙.
3.2 刁难梁启超
相传,当年梁启超先生到武昌讲学时,曾慕名拜访张之洞.一见对方乳腥未干,这位晚清“探花”便开始倚老卖老,他缓缓道:“听说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老夫倒想请教请教.我出过一上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想请你对个下联.”张之洞的上联是: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联中的“四水”是指“江淮河汉”这四条中国的大江大河.而“江”按传统惯例专指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故言“四水江第一”.“四时”则指“四季”,夏在四季中排序第二,所以说“四时夏第二”.同时它们又构成“江夏”二字.因而上联寓意是:你这小子来江夏拜见我老人家,咱们两人在当今中国,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潜台词自然是“老夫第一”.
此联出得很刁,但梁启超何许人也,转个背即念念有词地对出一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这里的“三教”即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儒人”则指读书人.梁启超说的是:我这个读书人尚知晓尊敬前辈,是故“何敢在前?”但以真才实学来看,我小子可能还略高于你老人家,所以只有当仁不让地“何敢在后?”
梁启超巧避锋芒,不卑不亢,不失分寸,对得既工仗又得体.一向清高的张之洞碰了一个软钉子,便连声叫绝,执礼甚恭.[2]
4 情感生活 编辑本段
4.1 石氏
咸丰四年(1854年)冬天,张之洞收获了一份爱情,他的另一半是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石氏.张之洞虽说还未成年,但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要求晚婚晚育,所以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石氏温柔贤淑,她身上不仅有着母亲朱氏身上的优良品质,还继承了朱氏的琴艺.婚后,夫妻俩经常在一起弹琴、唱歌,一起走过了11年的风风雨雨,直到同治四年5月,石氏忽然病故.石氏算得上张之洞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在过去的11年里,石氏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尽情尽责地做他的知音和贤内助.
4.2 唐氏
同治9年春天,张之洞迎娶了二房夫人——湖北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的长官,正三品)唐树义的女儿唐氏.好景不长,这段婚姻只有两年多,同治11年年底,唐氏病故,给张之洞留下了一个一岁半的儿子.
4.3 王氏
光绪二年(1876年)冬,张之洞的四川学政任期结束.有意思的是,这次回京他又带回了他的第三任老婆——好友王懿荣的妹妹、四川龙安知府王祖源的女儿王氏.
六年前,张之洞从湖北任职期满回京,与王懿荣成了好友和邻居,当时,王氏也随哥哥住在北京,是张之洞名副其实的“邻家小妹”.王氏温文贤淑,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她和张之洞的第一个老婆石氏有得一拼.张之洞就很喜欢这个邻家小妹,但张之洞刚刚续娶了唐氏,实在不想劈腿,更不想私奔.
光绪二年(1876年)年初,张之洞到四川龙安府主持府考,在王祖源府上见到了四年未见的王氏.他以为王氏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可王氏却是个心高气傲的女生,超级剩女仍然待字闺中.张之洞得知这一情况后怦然心动,向王氏表达了爱慕之情.王氏似乎在等待张之洞呢!在王懿荣的撮合下,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当年八月在成都举办了婚礼.
王氏虽然不会抚琴,但她有一项才艺,完全可以和石氏的琴艺媲美——作画.王氏的画技十分精湛,张之洞十分欣赏.婚后,夫妻俩一个作诗,一个作画,也别有情趣.
王氏绝对是个贤内助,张之洞无论作什么决定,她都力挺.比如,当张之洞决定将自己的工资捐出兴建书院和购买图书,而成为月光一族时,她全然支持;当张之洞将那两万参费银裸捐给贫寒学子时,她也没说出半个不字.如此胸襟,真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张之洞第三次经历了丧妻之痛!和他情投意合的妻子王氏病故,给他留下了女儿张仁准.
王氏死后,后半辈子张之洞再也没有正娶.他虽然娶了李氏、秦氏等作为侧室,都没有把她们扶正.[3]
5 生平经历 编辑本段
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在英国、德国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邀请外国教官训练江南自强军.
1896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军为新式陆军.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德国教官法金汉后来是一次大战时期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1896年请奏创办江南陆师学堂.
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与戊戌变法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戊戌政变后,张之洞以先著《劝学篇》得免议.
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与刘坤一、李鸿章等东南督抚实行东南自保,不理会慈禧太后对联军开战的命令.镇压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邀请日本教官训练湖北新军.
1902年继刘坤一,再度署理两江总督,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强调办学首重师范,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1903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
1906年,湖北新军经清政府中央练兵处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
1907年授大学士,9月4日与袁世凯同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晋太子太保.慈禧临终时受顾命,后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
1909年10月5日在北京白米斜街寓所去世,谥文襄.
再问: 张南皮,袁项城
基本信息
姓名
张之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贵州
出生日期
1837年9月2日
逝世日期
1909年10月4日
职业
政治家
字号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
谥号
文襄
墓葬
南皮县双庙北,原墓已毁于文革
籍贯
直隶省南皮县
主要成就
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名作刊布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4 情感生活
5 生平经历
6 人物评价
7 身后之事
8 人物轶事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名作刊布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3.1 刁难孙中山
3.2 刁难梁启超
4 情感生活
4.1 石氏
4.2 唐氏
4.3 王氏
5 生平经历
6 人物评价
7 身后之事
8 人物轶事
8.1 工作狂
8.2 爱猫
8.3 大度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其名字或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2 名作刊布 编辑本段
1898年7月25日,清廷将张之洞所著《劝学篇》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令其广为刊布,努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劝学篇》标“中体西用”之旨.当变法维新之时,清廷颁发此书,意在强调维新变法将坚持维护封建制度之基本立场.不过,变法运动的实际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此种限制.[1]
3 刁难孙中山、梁启超 编辑本段
清末洋务重臣张之洞,是同治二年慈禧太后钦定的“探花”,自然是才华横溢.张之洞性情乖僻,其言其行多与常人迥异.他常自鸣不凡,爱作诗出联,在湖广总督任上曾写过一首七绝,其诗曰: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警杜鹃.
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诗中说的是南宋的皇帝们常不愿启用南方人做宰相,但南宋几个著名忠臣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却都是南方人.张之洞以此影射清廷的满汉畛域之分,表达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怨忿之情.他自感个人功绩在当朝无人可出其右.
张之洞常以长者自居,虽礼贤下士,但初见那些后生辈时,爱卖弄自己的文采,时而出个上联加以刁难.
3.1 刁难孙中山
早年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也曾去拜会张之洞.孙中山当时递呈了一张“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帖.张之洞见后很不高兴,心里直嘀咕:“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便在那帖子背面写了一个上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
然后叫门房把名帖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便知这位张大人瞧不起自己,便讨来笔墨,对了一个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孙中山的下联可谓针尖对麦芒,说得直截了当.张之洞看后一惊,心想此人不仅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豪迈之气,日后定当有大作为,便马上礼请入衙.
3.2 刁难梁启超
相传,当年梁启超先生到武昌讲学时,曾慕名拜访张之洞.一见对方乳腥未干,这位晚清“探花”便开始倚老卖老,他缓缓道:“听说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老夫倒想请教请教.我出过一上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想请你对个下联.”张之洞的上联是: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联中的“四水”是指“江淮河汉”这四条中国的大江大河.而“江”按传统惯例专指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故言“四水江第一”.“四时”则指“四季”,夏在四季中排序第二,所以说“四时夏第二”.同时它们又构成“江夏”二字.因而上联寓意是:你这小子来江夏拜见我老人家,咱们两人在当今中国,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潜台词自然是“老夫第一”.
此联出得很刁,但梁启超何许人也,转个背即念念有词地对出一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这里的“三教”即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儒人”则指读书人.梁启超说的是:我这个读书人尚知晓尊敬前辈,是故“何敢在前?”但以真才实学来看,我小子可能还略高于你老人家,所以只有当仁不让地“何敢在后?”
梁启超巧避锋芒,不卑不亢,不失分寸,对得既工仗又得体.一向清高的张之洞碰了一个软钉子,便连声叫绝,执礼甚恭.[2]
4 情感生活 编辑本段
4.1 石氏
咸丰四年(1854年)冬天,张之洞收获了一份爱情,他的另一半是贵州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石氏.张之洞虽说还未成年,但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要求晚婚晚育,所以两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石氏温柔贤淑,她身上不仅有着母亲朱氏身上的优良品质,还继承了朱氏的琴艺.婚后,夫妻俩经常在一起弹琴、唱歌,一起走过了11年的风风雨雨,直到同治四年5月,石氏忽然病故.石氏算得上张之洞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在过去的11年里,石氏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尽情尽责地做他的知音和贤内助.
4.2 唐氏
同治9年春天,张之洞迎娶了二房夫人——湖北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的长官,正三品)唐树义的女儿唐氏.好景不长,这段婚姻只有两年多,同治11年年底,唐氏病故,给张之洞留下了一个一岁半的儿子.
4.3 王氏
光绪二年(1876年)冬,张之洞的四川学政任期结束.有意思的是,这次回京他又带回了他的第三任老婆——好友王懿荣的妹妹、四川龙安知府王祖源的女儿王氏.
六年前,张之洞从湖北任职期满回京,与王懿荣成了好友和邻居,当时,王氏也随哥哥住在北京,是张之洞名副其实的“邻家小妹”.王氏温文贤淑,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她和张之洞的第一个老婆石氏有得一拼.张之洞就很喜欢这个邻家小妹,但张之洞刚刚续娶了唐氏,实在不想劈腿,更不想私奔.
光绪二年(1876年)年初,张之洞到四川龙安府主持府考,在王祖源府上见到了四年未见的王氏.他以为王氏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可王氏却是个心高气傲的女生,超级剩女仍然待字闺中.张之洞得知这一情况后怦然心动,向王氏表达了爱慕之情.王氏似乎在等待张之洞呢!在王懿荣的撮合下,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当年八月在成都举办了婚礼.
王氏虽然不会抚琴,但她有一项才艺,完全可以和石氏的琴艺媲美——作画.王氏的画技十分精湛,张之洞十分欣赏.婚后,夫妻俩一个作诗,一个作画,也别有情趣.
王氏绝对是个贤内助,张之洞无论作什么决定,她都力挺.比如,当张之洞决定将自己的工资捐出兴建书院和购买图书,而成为月光一族时,她全然支持;当张之洞将那两万参费银裸捐给贫寒学子时,她也没说出半个不字.如此胸襟,真可不是一般的女人.
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张之洞第三次经历了丧妻之痛!和他情投意合的妻子王氏病故,给他留下了女儿张仁准.
王氏死后,后半辈子张之洞再也没有正娶.他虽然娶了李氏、秦氏等作为侧室,都没有把她们扶正.[3]
5 生平经历 编辑本段
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在英国、德国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邀请外国教官训练江南自强军.
1896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军为新式陆军.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德国教官法金汉后来是一次大战时期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1896年请奏创办江南陆师学堂.
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与戊戌变法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戊戌政变后,张之洞以先著《劝学篇》得免议.
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与刘坤一、李鸿章等东南督抚实行东南自保,不理会慈禧太后对联军开战的命令.镇压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邀请日本教官训练湖北新军.
1902年继刘坤一,再度署理两江总督,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强调办学首重师范,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1903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
1906年,湖北新军经清政府中央练兵处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
1907年授大学士,9月4日与袁世凯同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晋太子太保.慈禧临终时受顾命,后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
1909年10月5日在北京白米斜街寓所去世,谥文襄.
再问: 张南皮,袁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