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简短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00:05:31
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简短点,
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简短点,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作为节庆的传统,年糕与饺子,各占半壁江山.大抵是南方人习惯吃年糕,北方人更讲究吃饺子.年糕也渗透到北方,但比较单调,只有南方人才能将其做出众多的花样.至于饺子,很明显属于北方的产物,南方也开饺子馆,一般都要打出“北方水饺”的幌子,以示正宗.这犹如某些店铺强调“手工饺子”,与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饺子”相区别.古典的食物,制作方法愈原始愈好,仿佛这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在江南一带,卖年糕,包装纸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样.
虽然中国早就大一统,饮食风俗,还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演绎,说南有年糕、北有饺子,不能算错吧.尤其过大年之际,它们都是象征意味浓郁的符号化食品,堪称餐桌上的吉祥的经典.即使现有生活条件好了,山珍海味常常喧宾夺主,但因为年糕与饺子对节庆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滋味,仍无法废黜.想一想,祖宗八代都是借助这古朴的食物过年的,后人也就不太敢或太愿意叛逆了.哪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皆以“新人类”自命.估计全家老幼去肯德基、麦当劳吃年夜饭以庆团圆的,应该比较少见.像年糕、饺子这样的“文化遗产”越多越好,已彻底变成中国人的传家宝,不至于失传的.
年糕的名字起得好,喻示着“年年高升”.似乎多念叨几遍,以诚则灵.不仅听起来顺耳,吃起来,味道也不赖.唇齿之间,能咀嚼出南方稻米天然的醇香.而且因其黏性大,口感独特.江浙人家,大年三十晚上总要在八仙桌上摆一盘年糕,作为供品.我小时候,经常把蒸熟后又冷透变硬的糖年糕,切成片,放进嘴里,当时香糖来嚼着玩.奶奶说:“小耗子”又在磨牙齿了.甜年糕,以及一种荤油年糕,可当零食吃;做菜,一般选用清水年糕,无色无味的.吾乡人办酒席,最后和盘托出一道炒年糕,既是下酒菜,又作为主食.用黄芽菜炒,用雪里蕻炒,如果再加上肉丝,更棒了.上海人把这道菜做到了“顶级”:螃蟹炒年糕.用螃蟹作配料,年糕够荣耀的.螃蟹的鲜香,通过滚烫的汤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说: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会放下.不信试试?
旧日北京春节风俗,也有热气腾腾蒸年糕的,呼应着包饺子,以示米面充足、家有余粮.我想,这作为陪衬的蒸年糕,恐怕是南方人带来的习性.那时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们不会因为饺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会因为来到天子脚下,就忘掉故乡.
包饺子,是惟一一处显示出北方人灵巧、南方人笨拙的地方.我指的是手工方面.即使苏州姑娘,能在丝绸上刺绣工笔的花鸟,也不见得包得好饺子.北方人,却能将饺子捏合得天衣无缝,有款有型,用熨斗熨过一般挺括饺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为“硬通货”的元宝;吃饺子,近似于仪式,象征性地在“招财进宝”.另一方面,借饺子的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寓意.
中国人相信饺子能带来财气,带来好运.如果这算作迷信,也是一种很美好、很积极的迷信.人生甘苦,总应该有一点点精神寄托的,如果它兼而给你带来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坏事.人们还将抽签的习俗引进饮食中,包饺子时于馅里埋藏铜钱、银币、宝石、珍珠之类小小的吉祥物,占卜各自的时运.吃饺子的过程,跟抽彩票一样激动.瞧瞧谁能中大奖?更使通俗的饮食多了一份浪漫的憧憬.这才是最好的调味品呢.
在清朝乃至民国,水饺又叫“煮饽饽”.“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这是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一书中收录的民歌.看来包饺子有助于融合婆媳关系.一笑!
北方还有谚语:“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以示亲密无间.可见饺子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庆团圆的必备之物.我的朋友伊沙,写过一篇针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酷评”:《这锅饺子怎么煮》.他把老牌的春节联欢晚会,比喻为一锅“文化饺子”,是否有新意,关键还看包的什么馅儿.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正如现在的中国人,假如不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定很空虚.
在节奏慢的时代,全家人围坐一桌包饺子,东聊西扯,是一项很有情趣的集体劳动.包似乎比吃还过瘾.尤其春节,家庭成员悉数在场,其乐融融;谁若缺席,会让大伙儿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与思念.哥们姐们,新年钟声敲响之前,一定要赶回家里吃一碗饺子哟.这样的习俗很有人情味的.能遵守的话一定要遵守.
不仅平民百姓,连清代的慈禧太后,都把三十晚上包饺子,当成不可省略的礼仪.叶赫颜礼·仪民,写过一遍《清末宫廷过新年》,回忆前朝旧事.“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点将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众人一齐下手做素馅都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时叮儿叮儿乱响.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天到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煮饽饽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
慈禧太后吃饺子时,确实挺虔诚的:谢天,谢地,谢祖宗.她恐怕想不到:大清帝国,这只包了两百多年的大“饺子”,捉襟见肘,不久就要“漏馅”了.一旦“漏馅”,再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