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历史全部重点框图,重要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6:27:20
求历史全部重点框图,重要知识点
201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笔记
专题一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专题二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2、综述:
(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
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
2、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结果及原因.
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
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革之间的比较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性质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点:①、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日本中国
社会背景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专题三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主要内容名称
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
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
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台湾
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台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基本情况:
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1)、长期的战乱纷争,广大人民渴望统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3)、完成统一的一方力量强大,分裂割据的一方衰弱腐朽;(4)、杰出人物采取正确的统一方针策略.
3、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我国古代出现分裂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据的原因之一.
5、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
(2)、分裂时期,历史仍然在发展,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同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
二、朝鲜半岛问题
1、古代:中朝亲善:①、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觐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②、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和议而终;③、唐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有人员、技术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
2、近代:屈辱抗争:①、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四个环节:A、《江华条约》,打开朝鲜的门户;B、甲午战争,控制朝鲜;C、日俄战争,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D、《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②、抗争: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
3、现代:统一曲折:①、朝韩分裂:②、朝鲜内战:③、朝韩会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发表共同宣言,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④、朝鲜统一,一波三折,原因:A、严重的军事对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双方经济实力悬殊;D、双方有效沟通明显不足;⑤、中、日、美、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
三、台湾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
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⑦、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练习] (绵阳市07级市二诊考试题37题)古往今来,反对分裂、消除割据,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追求人民幸福安康,是仁人志士、杰出政治家、普通老百姓共同追求的目标.回答:
①、秦、隋两朝完成大统一相同的历史因素是什么?〔8分〕
②、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成就远远超过了汉唐,但两宋却没有像汉唐一样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分析两宋时期封建国家统一未能完成的原因〔6分〕
③、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时期,归纳分析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8分〕
④、20世纪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从战乱、屈辱、落后,走向了独立、发展、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期,是怎样逐步实现祖国大陆统一的?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提出了什么样的政策?〔10分〕[强调: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
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著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2、德意志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一个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进步作用、局限性.
3、意大利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进步作用、局限性.
4、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
①、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②、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③、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④、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专题一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 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 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专题二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变法与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
(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
(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2、综述:
(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
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变法的原因:
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
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
2、日本明治维新: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结果及原因.
3、美国罗斯福新政: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典型特点、意义.
4、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社会改革:主要内容、取得成功的原因、给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二战前的苏俄(联):A、十月革命后,苏俄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策体制的形成、特点、弊端;
2、二战后的苏联改革:A、赫鲁晓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结果及原因;C、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及其内容、结果及原因.
3、东欧国家的变革:①、原因: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特点: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斯洛伐克:③、结果及原因.
五、重要改革之间的比较
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性质相同;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③、效果不同:前者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相同:都是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点:①、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则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日本中国
社会背景人民反抗持续且猛烈,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较大分化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改革派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较小改良派没有发动群众,而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新法根本无法实行
国际环境西方列强正抓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原料产地和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专题三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时期主要内容名称
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
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
明朝 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
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台湾
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台湾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1、基本情况:
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四次统一(秦、西晋、隋和元)和三次大的统一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2、秦、隋、元三朝能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1)、长期的战乱纷争,广大人民渴望统一;(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3)、完成统一的一方力量强大,分裂割据的一方衰弱腐朽;(4)、杰出人物采取正确的统一方针策略.
3、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国家统一,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我国古代出现分裂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原因;(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4)、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割据的原因之一.
5、分裂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分裂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
(2)、分裂时期,历史仍然在发展,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等,同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诸多统一的因素.
二、朝鲜半岛问题
1、古代:中朝亲善:①、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觐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②、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以和议而终;③、唐朝:与朝鲜关系密切,有人员、技术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
2、近代:屈辱抗争:①、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四个环节:A、《江华条约》,打开朝鲜的门户;B、甲午战争,控制朝鲜;C、日俄战争,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D、《日韩合并条约》,吞并朝鲜.②、抗争:20世纪30年代,反对日本法西斯,最终赢得民族独立.
3、现代:统一曲折:①、朝韩分裂:②、朝鲜内战:③、朝韩会晤,2000年6月,金大中和金正日发表共同宣言,进一步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④、朝鲜统一,一波三折,原因:A、严重的军事对抗的存在;B、政治分歧很大;C、双方经济实力悬殊;D、双方有效沟通明显不足;⑤、中、日、美、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的角逐.
三、台湾问题: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
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⑦、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练习] (绵阳市07级市二诊考试题37题)古往今来,反对分裂、消除割据,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追求人民幸福安康,是仁人志士、杰出政治家、普通老百姓共同追求的目标.回答:
①、秦、隋两朝完成大统一相同的历史因素是什么?〔8分〕
②、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成就远远超过了汉唐,但两宋却没有像汉唐一样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分析两宋时期封建国家统一未能完成的原因〔6分〕
③、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时期,归纳分析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8分〕
④、20世纪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从战乱、屈辱、落后,走向了独立、发展、统一.中国共产党人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期,是怎样逐步实现祖国大陆统一的?为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提出了什么样的政策?〔10分〕[强调: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
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著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2、德意志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一个政策、三次王朝战争、进步作用、局限性.
3、意大利统一:时间、统一中心与人物、进步作用、局限性.
4、美国、德国维护或实现国家统一的共同时代特征:
①、两者都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②、都面临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③、都采取战争方式清除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④、都完成了维护或实现统一的既定目标,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扫除了道路,使两国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