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利与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6:30:50
长江三峡利与弊
利方面: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除此以外还有水产养殖、供水、灌溉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率.
弊方面:
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 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陆生植物 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珍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 3川明参 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水生生物 白鱀豚 白鱀(ji 四声)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鱀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鱀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鱀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鱀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华鲟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3、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为第四期. 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明,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人,占规划总人口的62%,其中外迁移民14.2万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线下的38.25万移民,已经全部按时搬迁.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
4、地质灾害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
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除此以外还有水产养殖、供水、灌溉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率.
弊方面:
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 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气候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 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米/秒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陆生植物 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至于造成物种的灭绝但其中三种珍惜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想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保护措施为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 3川明参 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水生生物 白鱀豚 白鱀(ji 四声)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鱀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鱀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鱀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鱀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华鲟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为此国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将幼鲟放流如长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达400万尾.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3、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为第四期. 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明,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人,占规划总人口的62%,其中外迁移民14.2万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线下的38.25万移民,已经全部按时搬迁.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
4、地质灾害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