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墨家学派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19:37:29
墨子的墨家学派事迹
墨家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也!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全文
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楚国鲁阳(今鲁山县)人.墨子的主要著述是《墨经》一书,现存53篇.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并称显学.
墨子天资聪慧,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即现代风筝与飞机的雏形;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墨子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http://www.daqindiguo.com/zimulu/jdxs/2-2-1/zzml.htm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一书,便是《墨子》.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第》、《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怡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怡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第五类是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丘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一开始是以孔丘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到了西汉中期,墨家由战国时的“显学”地位,逐渐湮没不闻,成为绝学.
《墨子》一书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亦有丰富的政治、伦理、逻辑思想.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书说:“当(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弃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假如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子》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因而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墨子不了解这种阶级之间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
政治思想占《墨子》思想的绝大部分.其政治思想,主要的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里面也包含着宗教、伦理的思想.
《墨子》书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其大意是,贵族阶级昏庸腐朽,就需要提拔贤才治国;国家贫困,就要节省浪费,禁止厚葬;贵族阶级淫乱享乐,就要反对音乐酒色,反对迷信天命;贵族阶级暴虐无道,就要以天、鬼来加以警示;贵族阶级穷兵黩武,就要提倡互爱、反对攻伐.
墨家的“十论”,以“尚贤”、“尚同”为首.“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此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这样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上),使那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权的愿望.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尚同》上).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墨子》认识论的观点是唯物的经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墨子》肯定了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的客观实际.《墨子》写到:“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下)《墨子》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其反对主张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但《墨子》的经验论仅仅从现象上来看事物,它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是《墨子》以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墨子》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正确的认识不在于是否能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而要看他选取黑白之物之时是否选对了.
三是《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又称“三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墨子》书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厚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第一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第二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非命》上),第三要“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这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墨学在秦统一之前是与儒学相抗衡的“显学”,相当强盛.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阶级的有识之志纷纷发表政治主张,要求参与政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的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所以能成为与儒家对等的学派.
但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墨学开始走入低潮.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荀子,还是法家的韩非、李斯,都要求统一思想,以便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因此,秦统一后,墨家学说是当时最突出的“私学”,在统一思想的政策下,它自然是首先被禁止的对象.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儒家的一套逐渐被整个封建地主阶级所接受,成为支配的思想形态.特别是西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墨子》一书自然成为禁毁之书.墨学的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从清初开始,墨学开始复兴.主要是由于《墨子》中的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引起了开禁后的清朝学者们的注意.
《墨子》的思想有其局限,但他的中心思想,如“兼爱”、“尚贤”、“非命”、“节用”和“宽”、“惠”等,都反映了进步阶级的时代要求.《墨子》中的墨辩独具一格,在中国逻辑思想史占有很高的地位.《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也!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全文
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楚国鲁阳(今鲁山县)人.墨子的主要著述是《墨经》一书,现存53篇.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并称显学.
墨子天资聪慧,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即现代风筝与飞机的雏形;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墨子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http://www.daqindiguo.com/zimulu/jdxs/2-2-1/zzml.htm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一书,便是《墨子》.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第》、《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怡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怡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第五类是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丘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一开始是以孔丘和儒家的反对派的姿态出现的,儒墨两家相互驳难,揭开了先秦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序幕.到了西汉中期,墨家由战国时的“显学”地位,逐渐湮没不闻,成为绝学.
《墨子》一书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亦有丰富的政治、伦理、逻辑思想.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书说:“当(尝)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弃相恶则乱.”(《兼爱》上)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假如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天下就太平了.《墨子》认为儒家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因而大力提倡“爱人犹己”,但这只能是一种幻想.因为在阶级社会,阶级利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墨子不了解这种阶级之间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而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一种口号,一种幻想.
政治思想占《墨子》思想的绝大部分.其政治思想,主要的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里面也包含着宗教、伦理的思想.
《墨子》书载:“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则)语之兼爱、非攻.”
其大意是,贵族阶级昏庸腐朽,就需要提拔贤才治国;国家贫困,就要节省浪费,禁止厚葬;贵族阶级淫乱享乐,就要反对音乐酒色,反对迷信天命;贵族阶级暴虐无道,就要以天、鬼来加以警示;贵族阶级穷兵黩武,就要提倡互爱、反对攻伐.
墨家的“十论”,以“尚贤”、“尚同”为首.“尚贤”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主张改变“无故富贵”的世卿世禄制度,让那此出身微贱,但有才华智慧的人参与政治.这样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尚贤》上),使那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参加政权的愿望.
“尚同”就是统一政权.《墨子》提出百姓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尚同》上).在人间“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所以“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尚同》上)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这种民上同于天子,天子上同于天的逐层上同的思想,也是《墨子》的宗教思想的表现.《墨子》认识论的观点是唯物的经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墨子》肯定了人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的客观实际.《墨子》写到:“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无)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下)《墨子》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其反对主张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但《墨子》的经验论仅仅从现象上来看事物,它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是《墨子》以唯物主义认识论论证了“名”与“实”的关系.《墨子》说:“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贵义》).正确的认识不在于是否能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而要看他选取黑白之物之时是否选对了.
三是《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又称“三法”)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墨子》书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厚之者,有用之者.”(《非命》上)《墨子》认为判断事物的真假是非,第一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非命》上),第二要根据“百姓耳目之实”(《非命》上),第三要“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这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墨学在秦统一之前是与儒学相抗衡的“显学”,相当强盛.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阶级的有识之志纷纷发表政治主张,要求参与政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的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了优势,所以能成为与儒家对等的学派.
但在秦统一六国以后,墨学开始走入低潮.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荀子,还是法家的韩非、李斯,都要求统一思想,以便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因此,秦统一后,墨家学说是当时最突出的“私学”,在统一思想的政策下,它自然是首先被禁止的对象.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儒家的一套逐渐被整个封建地主阶级所接受,成为支配的思想形态.特别是西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墨子》一书自然成为禁毁之书.墨学的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从清初开始,墨学开始复兴.主要是由于《墨子》中的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引起了开禁后的清朝学者们的注意.
《墨子》的思想有其局限,但他的中心思想,如“兼爱”、“尚贤”、“非命”、“节用”和“宽”、“惠”等,都反映了进步阶级的时代要求.《墨子》中的墨辩独具一格,在中国逻辑思想史占有很高的地位.《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