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书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00:15:01
非文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书的读后感
3000字左右就行~答的好会给加分哦.
3000字左右就行~答的好会给加分哦.
1、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2、安静给我睿智——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3、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 7 25
当世上能怀念的只有诗人死去的姐姐时,诗人的怀念已不是常人的怀念了.
写作情怀篇——《另一种存在》
1.小说的智慧
“道路在雾中”——这是昆得拉用来反对批判精神的伟大命题.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楚自己将来走向何方.
——P30
关于这种存在性的苦恼,昆得拉有一段诗意的表达:“令人震惊的陌生性并非表现在 我们追嬉的女人身上,而是在一个过去曾经属于我们的女人身上.只有在长时间远走后重返故乡,才能揭示世界与存在的根本陌生性.”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常常会有陌生的感觉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调情,在陌生国度观光,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新奇的刺激,这种感觉无关乎存在的本质.相反,当我们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人,一片熟门熟路的故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为熟 的人与事,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的时候,我们便瞥见了存在的令人震惊的本质了.此时此刻,我们一向籍之生存的根源突然瓦解了,存在想我们展现了它的可怕的虚无本相.不过,这种感觉的产生无须借助于远走和重反,尽管距离的间隔往往促成疏远化眼光的形成.
对于移民作家来说,最深层的痛苦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故乡时会产生的这种陌生感,而且这种陌生感一旦产生就不只是针对故乡,也是针对世界和存在的.
——P31
2.文学的安静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
——P32
当你告诉别人,你即将有一件作品出现,便抹杀了创作的安静.创作的种子,便被磨成了面粉.
3.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三、残缺与爱情
残缺即残疾,史铁生是把他们用作同意词的.有形的残疾仅是残缺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而已.生命的本身是不圆满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幸免.史铁生把残缺分成两类:一是个体的残缺,指孤独;另一种是社会化的残缺,指来自他者审视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别、隔离、恐惧和伤害.我们一出生,残缺便已经在我们生命中隐藏着,只是必需通过某种契机才能暴露出来,被我们意识到.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那个因某种契机而意识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独,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离的时刻是重要的,其深远影响可能将贯穿终生.在《务虚笔记》中,作者在探寻每个人物的命运之路的源头时,实际上都是追溯了他们生命中的这个时刻.人的“生日”各异,却都是某种创伤经验,此种安排显然出于作者的自觉.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有残缺便要寻求 弥补“恰是对残缺的意识,对弥补的近乎宗教般痴迷的祈祷”,才使爱情呈现.因此,在残缺与爱情两者中,残缺是根源,它造就了爱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运.
所谓寻求祢补,并非通常所说的在性格上互补.这里谈论的是另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残缺不指缺少某种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从对方身上去长补短.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摆脱孤独了吗?有两种不同的孤独.一种是形而上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间没有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这种孤独当然不是任何人间之爱能够解除的.另一种是社会性的孤独,它驱使人们寻求人间之爱.然而,正如史铁生指出的,寻求爱就是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还是判定了你的残缺.因此,“海誓山盟仅具现在表现性,这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 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的消除.由此可见,残缺是绝对的,爱情是相对的.孤独之不可消除,残缺之不可最终弥补,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条无尽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的爱,而达于无爱.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另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着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显出人生的缺陷.反之,不 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 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孤独创造了爱情,多向的爱情则使孤独的背景消失,从而使爱情的原因消失.
——P59
世界上没有东西会是永远存在的.
人们因孤独而寻求爱情的同时,爱情又是由性欲发动的异性的爱慕.
记忆中第一次性冲动是在北方5岁小学的时候,一个人看见了学校的人体标本,然后就有了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感觉.当时也搞不清那标本是男的还是女的,好象是男女通用的,塑料做的有横截面的.从此发现女孩的不同,开始注意女孩.不过直到现在现在我也不明白爱情对我究竟是什么,心理?生理?或许是两样都有吧.
4.活着写作是多么好
活着是多么好.过去经历的孤独在当时让我盼望解脱,自杀或被杀.但是当苦痛的时光流去后,日子中的绝望开始淡化,新的烦恼、苦痛成为重生的契机,反复繁荣绝望让我们学会平静.在这个灾难重生的世界中,我们脆弱的肉体还活着,我们的精神依然清醒,活着多么珍贵,多么美好.新的精神成长,是干枯的种子,等待生命契机的来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着,我们还活着.
好的作家文论能唤起创作欲.
然后是少年时代,情心初萌,醉意荡漾,沉浸于一种微妙的心态,觉得每一个萍水相逢的少女都是那么美丽.羞怯而又专注的眼波,淡淡的发香,微启的双唇中牙齿的闪光,无意间碰到的冰凉的手指,这一切都令人憧憬的爱情,让人感到一阵甜蜜的惆怅.
还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触到女孩子手臂的感觉,的确是冰冷的,但除了冰冷之外那种感觉一辈子只有那一次,而且是令人倒气的,像一支柔软的针刺进了你的脑袋.兴奋而不安,那中唯一的感觉将会回忆一生,甚过许多其他的第一次.刚刚发育前几年,害怕异性的眼神,甚至是母亲的,害怕她们看透你的充满生命力的想象.性欲的出现伴随着肉体的饥渴和心理的自责,世界开始长出黑色的体毛,幼年结束了,种子走向更猛烈的阳光.
哲学家园篇——《无用之学》
1.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寻求绝对本体的努力.
—— P1
在个人身上,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总是同时觉醒并且成正比发展.当自我的边缘从浑浊中清晰地分离出来时,自我花为乌有的前景就显得触目惊心了.反过来说,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
追求绝对,原是一种根植于人性之中不同寻常的激情,哲学家把这种激情转变成深沉的思考
——P4
4岁左右有将近一年的寄居生活,住在一户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学老师家里,在南方的母亲给他们寄去每月几乎所有的工资.我经常被迫弹琴、写字还有跪北方的撮衣板,经常哭得很累.每个星期六下午都趴在楼道的阳台上等啊舅、舅妈接我去他们那里住住,有的时候在阳台从黄昏一直等到了晚上天黑,就知道他们不会来了.有一天晚上大家(我的寄主)都睡了,我睡不着而且想起了厨房里的刀,于是我便一个人悄悄摸黑地来到厨房.那天晚上月光很亮,像一颗遥远的日光灯.望了望对面漆黑的住宅楼,听了听身后很安静确定不会被发现后,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把很小的不锈钢水果刀.月光把刀面照的像面镜子,刀面磨过的痕迹清晰可见,然后我开始幻想我的血在流,流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了我的尸体都哭得要死,并且后悔没有好好待我.幻想够了,我把刀刃放在了自己的肚子上准备让他们后悔,就在即将用力的时候提前预感到了没在幻想范围内的疼痛,于是仔细审视轻轻触摸刀刃,最后把刀放了回去走回房间盖上厚厚的被子,那天晚上好象睡得特别香,因为幻想中他们都哭了.那是第一次我意识到死亡的疼痛,第一次意识到我要活着.
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战胜生命的苦恼的途径既不是宗教的解脱,也不是长寿的诀窍,而是文化和艺术的创造.
——P8
宗教和伦理用虚假的绝对(神和善的观念)来抹杀自我,通过否定生命本身来解脱生命的苦恼.科学和政治既不关心绝对也不关心自我,无视生命的苦恼.
艺术和审美,便是他(尼采)心目中唯一足以战胜生命的苦恼的力,便是他珍视的文化.他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
——P11
艺术比爱情更能胜任作为人的终生伴侣.但当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已不能打动人的内心,那么是生命幸运还是不幸呢?
4、读《周国平散文精选》
在博友《妞妞》的读后感中,我知道了这是一本令每一位读者啜泣的好书,更知道了作者是一个挚爱女儿胜过一切的好父亲.感动的泪光中,我记下了周国平这三个字.于是买下了他的一些书.随着点点滴滴的阅读,周国平的形象渐次清晰了起来:一个好作家,一个哲学家.
《周国平散文精选》是我深深喜欢的一本,文章按年代顺序分为四辑:“只有一个人生”(1983——1989),“今天我活着”(1990——1992),“守望的距离”(1993——1995),“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
博学多才,深刻俊美,思辨清晰是我最直观的感受.每读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些句子撬动心脉蹦跳不已,然后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犹如陈年好酒,纯真的、醇香的、淳厚的、沉醉的……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沉睡的感觉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是周国平说的,也正是我阅读他的某些感受.只是,自我体验的单一,知识积淀的浅薄,思考角度的机械,我的思想少得可怜又可怜.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此书的喜爱和痴迷.相反的,我更愿意走进其中,以一份《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等的滋味》是《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平淡的境界》是《习惯于失去》,《永远未完成》的是《人不只属于历史》的撰写.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发现《世上本无奇迹》,而且《生命本来没有名字》.顺着一条《侯家路》,我看见了《都市里的外乡人》,我看见了《临终的苏格拉底》,我看见了《哲学家和他的妻子》,我看见了《从一而终的女人》,我看见了《被废黜的国王》……夜已深沉,心儿依然和作者《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寻觅着《流浪者和他的影子》,我独享着《文学的安静》,我仰望着《白兔和月亮》,我见识着《名人和明星》,我醒悟着《爱情不风流》……为了《心疼这个家》,为了《救世和自救》,我愿意读《永恒的书》,我愿意质疑《消费=享受?》,我愿意以《勇气证明信仰》,我更愿意于《有所敬畏》中作出《抉择》.是啊,我多么希望在《失去的岁月》中捞取《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在《困惑与坦然》中明白《沉默的价值》,在《诗人的花园》中弹奏《自我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论》中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人与书之间》《与上帝邂逅》,在《义与利之外》《探究存在之谜》,《在沉默中面对》《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曾记得“沉默是金”,今又得到了周国平的诠释:“智者的沉默好似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深的智慧.”
本性好怀旧,所以喜欢这样的话语:“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因自己是一个女人,当然更加的欣赏“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世上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
一直习惯于单纯,怯弱于周旋,所以一见钟情于它——“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
“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这不正是常常面对时间的追问和苦思吗?
……
如此丰富深厚的内涵,如此绚烂芬芳的思想,如此抵达心灵的叩问,教我怎能不留连忘返呢?
令我惊异和钦佩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几乎荟萃在这一本精选之中.苏东坡、罗曼.罗兰、拜伦、佛洛依德、尼采、爱默生……仿佛这些名人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在他的邀请下聚会在这里,相谈人生,相谈爱情,相谈婚姻,相谈幸福,相谈友谊,相谈写作,相谈成功,相谈女人……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哲学家应该是博学多才的,应该是与历史文化相通的,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创新的,应该是在悄然无声中挽起了读者的手臂轻舞飞扬于一个纯粹的时空,或者一个缤纷的天地……很庆幸,我在《周国平散文精选》中,已经见识到了!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2、安静给我睿智——周国平《安静》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独的价值》、《智慧和信仰》、《诗人的花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都是我赞赏的篇目.虽不是通篇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周国平在这本书中一贯的人文追求.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
关于“安静”,周国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想来,真是至理名言.
其实,无论世界,无论我们生活的周围变得如何的喧嚣与躁动,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静的角落呢?关键还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去寻找,或者说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这一份宁静?即使我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安静,至少我们还能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还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倘若这一方领地也终失守,人生真的会充满痛苦与无奈.
我会再读周国平的《安静》.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3、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 7 25
当世上能怀念的只有诗人死去的姐姐时,诗人的怀念已不是常人的怀念了.
写作情怀篇——《另一种存在》
1.小说的智慧
“道路在雾中”——这是昆得拉用来反对批判精神的伟大命题.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楚自己将来走向何方.
——P30
关于这种存在性的苦恼,昆得拉有一段诗意的表达:“令人震惊的陌生性并非表现在 我们追嬉的女人身上,而是在一个过去曾经属于我们的女人身上.只有在长时间远走后重返故乡,才能揭示世界与存在的根本陌生性.”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常常会有陌生的感觉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调情,在陌生国度观光,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新奇的刺激,这种感觉无关乎存在的本质.相反,当我们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人,一片熟门熟路的故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为熟 的人与事,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的时候,我们便瞥见了存在的令人震惊的本质了.此时此刻,我们一向籍之生存的根源突然瓦解了,存在想我们展现了它的可怕的虚无本相.不过,这种感觉的产生无须借助于远走和重反,尽管距离的间隔往往促成疏远化眼光的形成.
对于移民作家来说,最深层的痛苦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故乡时会产生的这种陌生感,而且这种陌生感一旦产生就不只是针对故乡,也是针对世界和存在的.
——P31
2.文学的安静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
——P32
当你告诉别人,你即将有一件作品出现,便抹杀了创作的安静.创作的种子,便被磨成了面粉.
3.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三、残缺与爱情
残缺即残疾,史铁生是把他们用作同意词的.有形的残疾仅是残缺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而已.生命的本身是不圆满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幸免.史铁生把残缺分成两类:一是个体的残缺,指孤独;另一种是社会化的残缺,指来自他者审视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别、隔离、恐惧和伤害.我们一出生,残缺便已经在我们生命中隐藏着,只是必需通过某种契机才能暴露出来,被我们意识到.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那个因某种契机而意识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独,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离的时刻是重要的,其深远影响可能将贯穿终生.在《务虚笔记》中,作者在探寻每个人物的命运之路的源头时,实际上都是追溯了他们生命中的这个时刻.人的“生日”各异,却都是某种创伤经验,此种安排显然出于作者的自觉.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有残缺便要寻求 弥补“恰是对残缺的意识,对弥补的近乎宗教般痴迷的祈祷”,才使爱情呈现.因此,在残缺与爱情两者中,残缺是根源,它造就了爱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运.
所谓寻求祢补,并非通常所说的在性格上互补.这里谈论的是另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残缺不指缺少某种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从对方身上去长补短.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摆脱孤独了吗?有两种不同的孤独.一种是形而上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间没有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这种孤独当然不是任何人间之爱能够解除的.另一种是社会性的孤独,它驱使人们寻求人间之爱.然而,正如史铁生指出的,寻求爱就是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还是判定了你的残缺.因此,“海誓山盟仅具现在表现性,这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 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的消除.由此可见,残缺是绝对的,爱情是相对的.孤独之不可消除,残缺之不可最终弥补,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条无尽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的爱,而达于无爱.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另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着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显出人生的缺陷.反之,不 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 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孤独创造了爱情,多向的爱情则使孤独的背景消失,从而使爱情的原因消失.
——P59
世界上没有东西会是永远存在的.
人们因孤独而寻求爱情的同时,爱情又是由性欲发动的异性的爱慕.
记忆中第一次性冲动是在北方5岁小学的时候,一个人看见了学校的人体标本,然后就有了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感觉.当时也搞不清那标本是男的还是女的,好象是男女通用的,塑料做的有横截面的.从此发现女孩的不同,开始注意女孩.不过直到现在现在我也不明白爱情对我究竟是什么,心理?生理?或许是两样都有吧.
4.活着写作是多么好
活着是多么好.过去经历的孤独在当时让我盼望解脱,自杀或被杀.但是当苦痛的时光流去后,日子中的绝望开始淡化,新的烦恼、苦痛成为重生的契机,反复繁荣绝望让我们学会平静.在这个灾难重生的世界中,我们脆弱的肉体还活着,我们的精神依然清醒,活着多么珍贵,多么美好.新的精神成长,是干枯的种子,等待生命契机的来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着,我们还活着.
好的作家文论能唤起创作欲.
然后是少年时代,情心初萌,醉意荡漾,沉浸于一种微妙的心态,觉得每一个萍水相逢的少女都是那么美丽.羞怯而又专注的眼波,淡淡的发香,微启的双唇中牙齿的闪光,无意间碰到的冰凉的手指,这一切都令人憧憬的爱情,让人感到一阵甜蜜的惆怅.
还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触到女孩子手臂的感觉,的确是冰冷的,但除了冰冷之外那种感觉一辈子只有那一次,而且是令人倒气的,像一支柔软的针刺进了你的脑袋.兴奋而不安,那中唯一的感觉将会回忆一生,甚过许多其他的第一次.刚刚发育前几年,害怕异性的眼神,甚至是母亲的,害怕她们看透你的充满生命力的想象.性欲的出现伴随着肉体的饥渴和心理的自责,世界开始长出黑色的体毛,幼年结束了,种子走向更猛烈的阳光.
哲学家园篇——《无用之学》
1.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寻求绝对本体的努力.
—— P1
在个人身上,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总是同时觉醒并且成正比发展.当自我的边缘从浑浊中清晰地分离出来时,自我花为乌有的前景就显得触目惊心了.反过来说,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
追求绝对,原是一种根植于人性之中不同寻常的激情,哲学家把这种激情转变成深沉的思考
——P4
4岁左右有将近一年的寄居生活,住在一户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学老师家里,在南方的母亲给他们寄去每月几乎所有的工资.我经常被迫弹琴、写字还有跪北方的撮衣板,经常哭得很累.每个星期六下午都趴在楼道的阳台上等啊舅、舅妈接我去他们那里住住,有的时候在阳台从黄昏一直等到了晚上天黑,就知道他们不会来了.有一天晚上大家(我的寄主)都睡了,我睡不着而且想起了厨房里的刀,于是我便一个人悄悄摸黑地来到厨房.那天晚上月光很亮,像一颗遥远的日光灯.望了望对面漆黑的住宅楼,听了听身后很安静确定不会被发现后,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把很小的不锈钢水果刀.月光把刀面照的像面镜子,刀面磨过的痕迹清晰可见,然后我开始幻想我的血在流,流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了我的尸体都哭得要死,并且后悔没有好好待我.幻想够了,我把刀刃放在了自己的肚子上准备让他们后悔,就在即将用力的时候提前预感到了没在幻想范围内的疼痛,于是仔细审视轻轻触摸刀刃,最后把刀放了回去走回房间盖上厚厚的被子,那天晚上好象睡得特别香,因为幻想中他们都哭了.那是第一次我意识到死亡的疼痛,第一次意识到我要活着.
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战胜生命的苦恼的途径既不是宗教的解脱,也不是长寿的诀窍,而是文化和艺术的创造.
——P8
宗教和伦理用虚假的绝对(神和善的观念)来抹杀自我,通过否定生命本身来解脱生命的苦恼.科学和政治既不关心绝对也不关心自我,无视生命的苦恼.
艺术和审美,便是他(尼采)心目中唯一足以战胜生命的苦恼的力,便是他珍视的文化.他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
——P11
艺术比爱情更能胜任作为人的终生伴侣.但当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已不能打动人的内心,那么是生命幸运还是不幸呢?
4、读《周国平散文精选》
在博友《妞妞》的读后感中,我知道了这是一本令每一位读者啜泣的好书,更知道了作者是一个挚爱女儿胜过一切的好父亲.感动的泪光中,我记下了周国平这三个字.于是买下了他的一些书.随着点点滴滴的阅读,周国平的形象渐次清晰了起来:一个好作家,一个哲学家.
《周国平散文精选》是我深深喜欢的一本,文章按年代顺序分为四辑:“只有一个人生”(1983——1989),“今天我活着”(1990——1992),“守望的距离”(1993——1995),“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
博学多才,深刻俊美,思辨清晰是我最直观的感受.每读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些句子撬动心脉蹦跳不已,然后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犹如陈年好酒,纯真的、醇香的、淳厚的、沉醉的……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沉睡的感觉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是周国平说的,也正是我阅读他的某些感受.只是,自我体验的单一,知识积淀的浅薄,思考角度的机械,我的思想少得可怜又可怜.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此书的喜爱和痴迷.相反的,我更愿意走进其中,以一份《闲适:享受生命本身》.
《等的滋味》是《诗人的执著和超脱》,《平淡的境界》是《习惯于失去》,《永远未完成》的是《人不只属于历史》的撰写.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发现《世上本无奇迹》,而且《生命本来没有名字》.顺着一条《侯家路》,我看见了《都市里的外乡人》,我看见了《临终的苏格拉底》,我看见了《哲学家和他的妻子》,我看见了《从一而终的女人》,我看见了《被废黜的国王》……夜已深沉,心儿依然和作者《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寻觅着《流浪者和他的影子》,我独享着《文学的安静》,我仰望着《白兔和月亮》,我见识着《名人和明星》,我醒悟着《爱情不风流》……为了《心疼这个家》,为了《救世和自救》,我愿意读《永恒的书》,我愿意质疑《消费=享受?》,我愿意以《勇气证明信仰》,我更愿意于《有所敬畏》中作出《抉择》.是啊,我多么希望在《失去的岁月》中捞取《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在《困惑与坦然》中明白《沉默的价值》,在《诗人的花园》中弹奏《自我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论》中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人与书之间》《与上帝邂逅》,在《义与利之外》《探究存在之谜》,《在沉默中面对》《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曾记得“沉默是金”,今又得到了周国平的诠释:“智者的沉默好似一口很深的泉源,从中汲出的语言之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必含有很深的智慧.”
本性好怀旧,所以喜欢这样的话语:“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
因自己是一个女人,当然更加的欣赏“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世上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
一直习惯于单纯,怯弱于周旋,所以一见钟情于它——“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这不正是自己的写照吗?
“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在它宽大无边的手掌里,我们短暂的一生同时呈现,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和死、幸福和灾祸早已记录在案.”这不正是常常面对时间的追问和苦思吗?
……
如此丰富深厚的内涵,如此绚烂芬芳的思想,如此抵达心灵的叩问,教我怎能不留连忘返呢?
令我惊异和钦佩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几乎荟萃在这一本精选之中.苏东坡、罗曼.罗兰、拜伦、佛洛依德、尼采、爱默生……仿佛这些名人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在他的邀请下聚会在这里,相谈人生,相谈爱情,相谈婚姻,相谈幸福,相谈友谊,相谈写作,相谈成功,相谈女人……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哲学家应该是博学多才的,应该是与历史文化相通的,应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创新的,应该是在悄然无声中挽起了读者的手臂轻舞飞扬于一个纯粹的时空,或者一个缤纷的天地……很庆幸,我在《周国平散文精选》中,已经见识到了!
非文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书的读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区别
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如何认识和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我所理解的人文科学
试述科技进步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是“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吗?
人文社会科学 含义是什么?自然科学的含义又是什么?谁知道..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体是指哪些方面的知识?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一部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文社会科学逐步满足( )需要的历史
自然科学类2/15,社会科学类4/15,文艺类7/15,其他2/15.①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图书本数共占图书总数的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