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一语文人教版三四单元的练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20:02:30
希望老师给我发几套高一语文三四单元必修二的练习题来,人教版的,我们要考试了,接近考试的水平最好了,要附带答案哦。。谢谢!
高一语文人教版三四单元的练习题
解题思路: 按照每册训练重点,合理训练答题技巧。
解题过程:
必修2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第1卷(选择题 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任何语言都存在着歧义现象,汉语也不例外。比如在汉语中,“生意”一词就至少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趣”,如“雪中红梅”“雨后春笋”,都可说是生意盎然的象征。另一种是指“买卖”,亦即“商业经营”,如“摆摊设点”“长途贩运”“炒股放债”,都叫做“生意”。
文人们历来看重的是前一种“生意”。明代学者张岱曾说,弹琴拨阮①,蹴鞠②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凡诸百项,皆借此一口“生鲜之气”,得此生意者,自至清虚;失此生意者,终成渣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生意,便自有灵通之句。由此看来,无论文化体育活动,还是写作,都缺少不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
商人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望文生义,即“以物生物”。做生意就像饲养母鸡一样,抛出的是麸糠,获得的是鸡蛋甚至金蛋。就其手段而言,无论是精打细算还是巧取豪夺,无论是倒买倒卖还是囤积居奇,生意的好坏,全是以赚钱的多少为尺度的。
对于人类现实生活而言,这两种“生意”,自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从目前的行情看,后一种“生意”正在酿成热门,聚成大湖,甚至连“文人下海”也似乎成了一种时髦。这就不免令人有些担心。因为随着“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两种生意就可能渐渐地只剩下一种生意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目的,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现实的生活生态,鼓荡起一股更为饱满丰沛的生意,倘若把文学艺术的创造也看成是一种纯粹的“以物生物”的商业经营活动,那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文学艺术的固有意义。
[注]①阮,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即古琵琶;②鞠,古代的一种皮球。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雪中红梅”“雨后春笋”形象地说明了汉语存在着歧义现象。
B.清代学者王夫之对“生意”作用的评价,是就写作而言的。
C.商人看重的“生意”是以赚钱的多少为评价尺度的。
D.文中两种“生意”,书写形式相同,但实质意义不同。
2.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如果缺少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就会把文学艺术看成商业经营。
B.《史记》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由此可知司马迁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
C.“文人下海”似乎成了一种时髦,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生意”只剩一种了。
D.“文学艺术商品化”愈演愈烈,可能导致文学艺术充满铜臭,缺少社会使命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5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响声
B.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称
C.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D.自以为得其实 其实:它的真相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夷以近,则游者众
B.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石之铿然有声者
向之所欣
D.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B.第二段中写绝壁下的情景,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C.作者在对苏迈的谈话中,“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文章结尾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很自然地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否定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第Ⅱ卷(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⑴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3分)
译:
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3分)
译:
⑵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发现孔子是怎样求学的?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识怎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3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6)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9、下列关于中外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英国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B、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她们虽然性格不同,但社会地位与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C、《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把主持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虽然动机善良,但由于方法不对常得到相反的结果,这使他成为一个夸张的喜剧性角色。
D、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受了他的利诱,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故意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患,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就乘曹操熟睡时逃走。
E、我好像心头挖掉了一块肉,她就补在那块地方,我的心又长好了,把她包在里面了。
这里的“她”是大卫·科波菲尔的保姆佩葛蒂,大卫受继父毒打,母亲只能掩面而泣,不敢来解救他。只有佩葛蒂在半夜时分偷偷前来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她将永远爱他。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
10、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红楼梦》前80回,作者几乎没有一句对宝玉正面的好话,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贬低宝玉。例如第三十五回写傅家两个婆子在场看到的情景,出来议论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玉钏)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还借大观园婆子之口,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请说说你对作者的手法和用意的认识。
(2)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 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林黛玉进贾府,上至贾母下至丫环,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表情——笑,请谈谈你对文中黛玉的笑是如何理解的。
第( )题
  
四、(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灯笼红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1、(1)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
  
(2)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3分)
  
1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曾祖母的性格特征。(6分)
  
1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6分)
  
五、(16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近年人们对塑料袋的指责不绝于耳的原因有哪些?(2分)
(2)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
15、熟语往往体现一定的文化心理,中外有许多含有“狗”字的熟语,请看下面两组熟语,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3分)
中国:狗仗人势 偷鸡摸狗 狗眼看人低 挂羊头,买狗肉
外国:狗有幸运时,人有得意日 吠犬胜于睡狮
狗不嫌家贫 老狗当益壮
1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是非分明,见解独到,不超过60字。(3分)
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群,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精美的壁画,悠久的历史,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参观。近年来,景区却增添了一处“新景观”:在石窟内壁画旁或石窟外的墙壁上,出现了不少“大手印”。据介绍,目前整个石窟群多处都发现有“大手印”,其中最严重的编号为27号的洞窟里,正中心支撑柱两边的“大手印”居然达7个之多。这些手印竟然都是游客长期触摸而成!新疆某旅行社导游说,有些游客为了沾一些佛气以求得保佑,就在壁画旁边或者墙壁上摸一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手印。















17、某中学成立了一个文学社,拟创办一个社刊,取名为《流年》,请你将    青春、文学等内容同刊名联系起来,写几句刊首语。(要求:不超过50字,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六、(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墙,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③我的心慢慢地筑起一道墙//才能够坚强的没有破绽//我将记忆全阻挡成遗忘//等待有一天能不再设防。(歌曲《心墙》词)
墙,可以组成很多的词语,也曾有过很多的故事;关于墙,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见解或感慨。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展开自己的思考或想象,构思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1.A(A项中,“雪中红梅”“雨后春笋”说明的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趣”。)
2.D(A项应为:如果缺少了一股勃然于体内飘然于体外的生意,文学艺术就无法“自至清虚”。B项单凭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经商活动称作“货殖”,无法得知他是否看重的是后一种“生意”。C项应为:随着“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两种“生意”就可能渐渐地只剩下一种“生意”了。)
3、B.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4、D,连词 ,表转折 。A,介词,把;而,表并列。B,指示代词,其中的;代词,自己。C,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
5.D,应是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
附:译文新课标第一网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6、答案:(1)①(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为什么要有一定的教师呢?
②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2)①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学无常师),时时处处都注意向人(百姓)学习。
②子贡认为孔子学识高深,是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与掌握的。
7、(1)“网”即网住,丝丝小雨像一张网似的想要网住春天, “网” 字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想把春天留住的心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答对一点给2分)
附赏析: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象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没能答出政治失意,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句的分析中看出政治失意的,从三四句中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给3分)
8、(1) 群贤毕至 (2)齐彭殇为妄作 (3)舞幽壑之潜蛟
(4) 横槊赋诗  (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9、(①三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是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梅是贵族小姐,瑞珏是长孙媳,鸣凤是贫贱丫鬟。)
(①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②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10、(1)答题要点:一是从婆子的眼光看宝玉,说明宝玉的言行不合乎世俗的眼光,不为世人所理解,更不要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婆子们了;二是明贬实褒,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他不认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因而无人可言(黛玉除外,只有她是唯一的知己),只好与动物交谈,对星月长叹。(意对即可。其它答案如果确有道理的也认可,比如能说出作者为什么不怕读者误解他呕心沥血创造的主人公形象的道理,就应视为答对了一层意思)
11、(1)【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答对一点得一分)。联系第4和6小节作答。】
(2)【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Xkb1.com
(2分)。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1分)注意抓住“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
12、①历尽艰难,心灵却“又红又甜”。( 平凡淳朴善良)
②对晚辈充满了无限的慈爱。她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③年轻时刚烈,晚年却异常温厚、仁慈、安静。
(意近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
13、①含义:因为“灯笼红”香瓜和曾祖母有共同的特点:“灯笼红”香瓜外表粗糙,可瓜瓤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同样,曾祖母外表黧黑苍老,可经历艰难的她却拥有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作用: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答到“灯笼红”香瓜与曾祖母的相似点给4分,揭示出题目的象征义给2分,共6分)
14、(1)①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1分)
②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1分)
(2)第一问:
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1分)
第二问:
①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1分)
②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1分)
③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1分)
15、在中国的许多熟语中狗是卑贱的,而在外国的熟语中,狗常代表正面的事物,这反映出中外不同的文化心理。
16、答案示例:摸石窟祈福,不但是一种迷信行为,而且损害了文物,反映出游客旅游文明意识的缺失。景区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4分)
17、示例:流年似水,青春如歌,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我们的青春,还流淌着我们不灭的文学梦。(内容扣住“流年”、“青春”、“文学等给2分;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文采,符合字数要求给2分)(4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三四单元检测试题
本试题共五大题23小题。试题满分150分,检测用时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炮烙luò 嫉恨jì 形骸hái 平仄zè
B.肄业yì 颤动chàn 袅娜nuó 愆期yǎn
C.驰骋chěng 愀然qiǎo 歆羡xīn 磐石pán
D.伶俜pīng 卓越zhuō 蕈菌xùn 数载zài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没精打采 游目骋怀 安之若素 沧海一栗
B.揠苗助长 浅尝辄止 消声匿迹 敷衍塞责
C.骇人听闻 义愤填膺 责无旁贷 开诚布公
D.杯盘狼藉 同流和污 不绝如缕 心急如焚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最近一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B. 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C. 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它堪称不易之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写人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一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写人散文中的事情大多零碎而分散,在时间上、空间上和逻辑关系上有较大的跳跃性。
B.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C.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D.科学家发现,每个人体内部都存在着癌基因或叫肿瘤因子,它们往往是潜在的,并不威胁人的健康。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A.“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而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还有《悲惨世界》《笑面人》。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2011年天津卷)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选自201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B.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C.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D.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然视其左右 ②然力不足者
D.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详细记述登山游赏华山前洞和后洞的过程,目的是以记游为载体,为下文因事说理,生发议论作铺垫。
B.作者认为,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C.文章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告诉我们,不只是治学,做任何事情都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D.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主旨鲜明,前后照应。
四、(27分)
12、给上面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明断句处)(3分)
距 洞 百 余 步 有 碑 仆 道 其 文 漫 灭 独 其 为文 犹 可 识 曰 “花山”。
13.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3分)
⑵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分)
⑶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②后主:先主刘备之子刘禅。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甫吟》。
⑴请分析首联中“伤”字的作用。(4分)
⑵任选一联,对其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作简要分析。(4分)
15.名言名句或文学常识填空(6分)
⑴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氓》)
⑵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苏轼《赤壁赋》)
⑶ ,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兰序集序》是他的一篇著名序文。
⑷巴金的《家》《春》《秋》被称为 《 三部曲》。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囚绿记
陆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16.结合课文,简要阐述课文标题中“囚绿”一词的含义。(4分)
17.请分析“绿”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8.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试举一例说明。(4分)
19.阅读《囚绿记》后,你有哪些感悟?(6分)
六、(12分)
20.我国每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仿照示例,从我国传统节日中再选两个,各用一句话阐述它们的特点。(4分)
示例 植树节:植一株树,增一抹绿色,添一份期待。
⑴ : 。
⑵ : 。
21.请仿照示例,根据下面每组姓氏的特点,推断姓氏的来源。(4分)
示例 伯、仲、叔、季:以“兄弟排行”为姓。
⑴齐、楚、燕、赵:以 为姓。
⑵卜、巫、陶、索:以 为姓。
⑶王、公、侯、伯:以 为姓。
⑷司马、司寇、司空、司徒:以 为姓。
22. 请根据下列数字的排列特点,补写出相关的成语。(4分)
⑴12345609 ⑵125678
⑶333 555 ⑷5 10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罗兰在《写给秋天》中开篇直接讴歌秋天:“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凝的神韵。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走过四季,燃起我们的思索;品位自然,丰富我们的情感。
请以“写给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A嫉jí,B愆qiān,D卓zhuó,载zǎi)
2、C (A栗—粟,B消—销,D和—合)
3、D (A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机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B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C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D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和意见非常正确。)
4、B。(A成分残缺,在“决定”前加上主语“这”。C结构混乱, 删去“应该以……为根本”或“关键在于”。D搭配不当,“每个”不能修饰“人体”,在“人”后加上“的”,同时删去“部”。)
5、C (应为“浪漫主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6、A(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里以偏概全。)
7、B(B 原文是“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就推崇德性”、第三段对中国之道核心的概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等),均可以看出,德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A 选项是以偏概全。原文“用筷子……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影响”,表明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命运是有影响的。C 选项是无中生有。原文中的具体信息为“中国之道……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 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人类和平、平等生活。D选项是以偏概全。原文中的信息是“中国之道……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 “许多”并不代表“全部”。)
8、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的说法过于绝对。)
三、(9分,每小题3分)
9、B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10、C (A表修饰,不译/表目的,“用来”。B表远指,“那”/表人称,“我”。C都表转折,“然而”。D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A (A项中游赏华山后洞是详写,作者对前洞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详写。)
四、(27分)
1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错一处扣1分。)
13、⑴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这山麓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舍”、“卒”各1分,语意1分) ⑵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能讥笑他吗?(“至”、“其”各1分,语意1分。) ⑶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谬”、“名”、“胜道”各1分,语意1分。)
14、⑴“伤”造成强烈的悬念,引领下文(2分),点染一种悲怆的气氛,奠写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⑵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或以乐景写哀情)(1分)。借写春色,春花(1分),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危难,无心赏花的忧虑之情(1分)和漂泊异乡、空怀壮志的悲伤的之情(1分)。颈联运用了比喻(1分)。希望朝廷像北极星一样,永不改易(1分),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久远的坚定信念(1分)和对敌人的蔑视(1分)。尾联用典(或借古讽今)(1分),借所见古迹,想起后主宠幸宦官,昏庸亡国的历史教训(1分),并以诸葛亮自喻,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1分)和壮志难酬的愤慨(1分)。
15.⑴无食桑葚/无与士耽 ⑵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 ⑶王羲之 ⑷激流
五、(18分)
16、第一,“囚绿”是指囚系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2分);第二,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已赋予了“绿”以生命的意义,“囚绿”就是囚系生命,囚系人(包括作者自己),乃至囚系一个民族(2分)。(意思对即可)
17、首先,全文围绕“绿”展开故事,铺设线索(1分)。作者叙述了一个“囚绿”的小故事,按照“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顺序来组织材料(1分)。其次,作者借对“绿”描写和吟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平的人生(1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与美好的追求(1分)。
18、特点:优美而柔弱(1分),执著而坚贞(1分)。例如:“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1分)这句话通过描写,表现了“绿枝条”倔强、坚贞的特点(1分)。(任举一例,说明其中一种性格特点即可。)
19、⑴人和自然要平等相处;⑵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权;⑶追求自由是一切事物和人的天性。(每点2分。如答为其它内容,只要与课文内容相关,且言之成理即可。)
六、(12分)
20、⑴中秋节: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菊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⑵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龙舟竞发千帆舞,屈原精神万古传。(每题2分)
21、⑴封国之号 ⑵职业 ⑶爵位 ⑷官职(每空1分)
22、⑴七零八落 ⑵丢三落四 ⑶三五成群 ⑷一五一十(每题1分)
七、作文(60分) 评分标准:见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而最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讲,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不平坦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