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7 12:13:53
山市赏析
山市
(一)作家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本文《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
(二)题目解说.
这篇文章选自《聊斋志异》,描写了作家家乡淄川县奂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楼变幻莫测,是世间奇景,人鲜领略.作者以变幻之笔写变幻之景.穷形尽相,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三)背景资料.
《淄川县志》记载:奂山“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郭、楼、官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楼的简称.作者34岁游崂山时,曾有幸亲眼见过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出现了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与《山市》中描写的山市幻景的变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故在文中有称此现象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
赏析: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翻译:
网友推荐答案检举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写作特点
1、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2、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3、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4、动静互变.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一)作家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本文《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家号称“累代书香”,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编的《蒲松龄集》.
(二)题目解说.
这篇文章选自《聊斋志异》,描写了作家家乡淄川县奂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楼变幻莫测,是世间奇景,人鲜领略.作者以变幻之笔写变幻之景.穷形尽相,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三)背景资料.
《淄川县志》记载:奂山“有山市,邑人多见之者,城郭、楼、官室、树木、人物之状,类海市云”.海市是海市蜃楼的简称.作者34岁游崂山时,曾有幸亲眼见过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色,在《崂山观海市作歌》一诗里,十分惊异所看见的奇景:在海天之间,忽然出现了楼阁、山水、人物一霎时又“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这种变幻莫测的景象,与《山市》中描写的山市幻景的变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故在文中有称此现象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记载.唐人郑熊《番禺杂记•鬼市》写道:“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写道:“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作者与前人一样不了解这种幻象产生的原因,便认为是鬼怪作崇.
赏析: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翻译:
网友推荐答案检举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写作特点
1、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2、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3、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4、动静互变.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