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历史上最节约的皇帝是哪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4:13:46
中国历史上最节约的皇帝是哪位?
中国历史上最节约的皇帝是哪位?
绝对是道光!
经典节约: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烧饼就热茶,摸黑就睡觉
看看具体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以天子之尊崇尚节俭,而且毕其生如一日,道光皇帝堪称首屈一指.这位自幼生长于挥金如土的乾隆盛世的君主能做到这样,实在难得.
但是,史学家论起道光皇帝的节俭,往往带些揶揄的色彩.因为他节俭得过分了,显得吝啬了.所以,说他“抠门儿”并不过分.
道光帝的节俭,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那是嘉庆二十三年(公历1818年)的九月,道光随父亲嘉庆皇帝前往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祭奠先祖.晚上就住在沈阳故宫里,虽说是宫廷,但实际上相当局促简陋,不要说无法与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就是山西晋商的王家大院,也不知比沈阳故宫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把道光领到了清宁宫东暖阁,又叫人从仓库里拿来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用过的遗物:已经没人会用的糠灯、牛皮制成的蠢笨的乌拉、不施油彩、不加雕琢的拐杖.看着这些简陋的物品,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立志要节俭律己.
回京后,道光与妻子一说,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找人搬走了房间里除了床铺桌椅以外的家具陈设.此后,每日下午四点前后打发太监出宫买烧饼.来回路远,太监怀里揣着烧饼,一路小跑,烧饼仍不免冰凉坚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沏上一壶热茶,啃完烧饼,立即上床睡觉,这样,连灯都不用点了.
发表节俭宣言书
道光皇帝登上皇位之后,迅即倡导节俭之风,并推而广之.
道光元年,皇帝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表达了节俭的理想: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要为国家省,为天下省,为百姓省.他引用古人的话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是说,百姓不穷,我这个皇帝能穷吗?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但是,怎样才能使百姓富起来呢?他说,我给你们省.
第二,停止各省进贡.道光认为各省进贡的多是些土特产,比如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等,地方官每每谄媚地说非珠玉可比,原不值多少钱.但一点一滴,都是民脂民膏,省一点儿,百姓就少一点儿负担.而且,不远千里,送到北京,运费太贵,浪费更大.
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经过康雍乾几代经营,皇室居所已经尽善尽美,除了日常维护外,不必再修.今后那些想拿工程回扣,想讨好皇帝的人再打增建这个主意,花言巧语,蛊惑圣听,就是大清万世的罪人,将立即追究他的刑事责任.
《御制声色货利谕》颁发全国,各级官员认真学习,热烈讨论,深入领会,一片颂扬之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
道光帝说停止进贡,但各省官员谁也拿不准能不能当真,何况进贡本身对地方官来说也是有利可图.于是,心照不宣,宁左勿右,照常进贡.道光皇帝为难了,处分送孝敬品的各省官员?古语说得好,伸手不打送礼的,而且法不责众;如果将这些孝敬退回各省,运费就会翻番,想想都心疼;但如果接受了孝敬,岂不是出尔反尔.
送孝敬品的官员不厌其烦地劝说皇上,这些东西本是生活必需品,您不收,内务府也得到市场上去买.不成想,一提内务府却立竿见影,道光帝马上下令“赏收”.各省的差官欢天喜地,忙不迭地叩头谢恩.
为什么一提内务府就立竿见影呢?内务府主持皇室家务,事涉宫闱,国家监察体制对其不予监管,由皇帝直接监管内务府.而皇帝根本管不了内务府,一来是要倚赖他们,不得不迁就着点儿;二来以主子之尊,与奴才们斤斤计较,开不了口.而且皇上也算计不过内务府.于是皇帝一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道光皇帝厉行节俭,内务府阳奉阴违,所以,一提起内务府就头疼.
一碗打卤面为皇后祝寿
收下了各省送来的“孝敬”,道光帝感觉这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折中办理,删改则例,减少贡品数量、种类,并强调按此落实,各省不得自行其是,擅自增减.
因为削减了贡品,而道光帝又将宫廷每年经费降到二十万两.事实上,偌大一个宫廷每年最少需要四十万两才能支应得开,于是宫廷生活艰难起来.
道光皇帝带头过紧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
《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么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个月,可见,他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说明衣服不多.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多亏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办法,平衡多方利益,协调各面关系,才把皇家的日子对付着过下去.
道光帝对皇后的贤惠十分满意,逢皇后生日,决定为皇后祝寿.满朝亲贵重臣献上寿礼,拜完寿,自然留下赴宴.众多文武百官心想皇家御宴将是何等排场,不料开宴才见一人一碗打卤面,后来听说,为此次寿筵,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而皇后更是高兴,因为道光帝曾明确规定:万寿节(皇帝生日)、皇后千秋节(皇后生日)及除夕、元旦、上元(元宵节)、冬至的庆贺礼仪筵宴停止举行,这回算是破了例了.
成天与内务府“斗智斗勇”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以此转变官场奢侈腐化的风气.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对于不能节俭的官员,他能加以处分.道光十年(公历1830年),有人举报盛京将军经常在家里演戏宴乐,道光帝立即革了他的职务.
在道光帝的影响下,官场风气有所转变,至少北京如此.几天过后,官员们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衣服.议事结束,红日东升,乾清门内外光明一片,只见满朝文武个个灰头土脸,虽不至于衣衫褴褛,但当时的一般中产阶层也不致于这副打扮.临散朝,彼此之间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穷,或者交流节俭经验,比如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等等.
身居宫禁,不了解民间物价,道光经常向大臣打听宫外的物价情况,如一斤肉要多少钱,一斤菜要多少钱,等等.无奈众臣也不知其详,本想缄口不言,无奈皇帝一再追问,逼急了就信口胡诌.
道光皇帝厉行节俭,成天与内务府斗智斗勇.有这样一件事儿,道光帝就没让内务府得逞.
根据《春冰室野乘》这部书记载:有一天,道光突然想吃“片儿汤”,这是民间一种最普通的面食,派太监跑去跟御膳房一说,不料厨师一口回绝,不会做.
御膳房的厨师怎么这么大的谱儿?原来,皇帝谁都敢处罚,唯独对厨师客气一些.为什么?怕厨师挨完处罚以后记仇,报复皇帝——下毒.因此,皇帝的厨师很少挨罚,而且都是终身制加世袭罔替,没办法,这是皇家传统.
道光没吃上片儿汤,也没当回事儿.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请见皇帝,说有重要事情请示,道光帝赶紧召见,一问,原来是内务府奏请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
道光帝说前门外饭馆一碗片儿汤不过四十文制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必增设专门的膳房.那就让太监去买吧!碰了一鼻子灰的内务府大臣扔下一句不阴不阳的话,灰溜溜地走了.下午,去买片儿汤的太监拎着空食盒回来了,报告皇帝前门外饭馆倒闭的倒闭,没倒闭的也不卖片儿汤了.不知这话是真是假,但高价“片儿汤膳房”最终没开成.
一提拨款,道光即不悦
道光不仅在生活细节上吝啬、抠门,在为政治国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数万清军万里远行,征战数年,终于平定了叛乱.
道光八年(公历1828年)夏,清政府在午门举行献俘礼,现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壮举”——宴请平叛有功的将士.
几天之后,宴会在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玉澜堂举行.将军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立即见底,吃又没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后来,在探讨新疆设防方案时,将军们提出的布防方案就是通不过.本来,将军们已经考虑到了道光帝的吝啬,准备上奏仅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六千人.
将军们愤然回击,提出专守新疆东部,西部自治,不予设防的方案.道光帝又大骂他们放弃新疆防守,指责其居心叵测.
经过几年的争执,根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于“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饷”,方案才得以通过.此后,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急于妥协,也不能不说与吝啬的个性有关.总之,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大臣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道光皇帝崇尚节俭,一则是生性吝啬,视节俭为理想、乐趣;再则,是以此作为挽救财政危机的一种对策.
那么,道光帝的“节俭”有助于解决国家的经济危机吗?尽管道光皇帝为国家节省了一些经费,却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财政状况也未见彻底好转,反而每况愈下.以至有的大臣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这个疑问何尝不同样困扰着道光帝呢.总之,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地开源兴利,而在一饭一衣上锱铢必较,这就不是节俭,而是舍本逐末的抠门儿、吝啬了.
不过,道光皇帝为政初期也不能说一无作为.道光初年,新疆爆发张格尔叛乱,道光帝指挥数万大军,平定叛乱,在维护中国统一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道光陵一拆一建
耗资二百万两白银
道光死后,咸丰帝确定道光帝庙号“宣宗”,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于清西陵,陵名为慕陵.慕陵的选址和建造,颇多波澜,与道光帝严守祖制、崇尚节俭的初衷大相径庭.
道光初年,探陵队伍开赴东陵,在宝华峪选中了一块“吉壤”.陵寝工程于道光元年冬开工,道光七年(公历1827年)九月竣工,工程造价二百万两白银.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此处地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负责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前功尽弃,前期大笔投资全部泡汤,而且涉及风水问题与皇家忌讳,道光帝肯定会怪罪下来,难脱干系,所以,他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
陵寝竣工后,道光帝亲临现场验收,可他对工程验收一点不懂,看到陵寝气势恢宏,就很满意,并主持了孝穆皇后钮祜禄氏的棺椁迁葬一事.
道光八年秋,道光帝前往东陵谒陵,突发奇想,决定到自己的陵上去看一看.这一看非同小可,“豆腐渣”工程已经漏洞百出,地宫成了“积水潭”,“孝穆皇后”的棺木如水中孤舟,下半截泡在水里,霉湿得不成样子.道光帝赶紧命人将棺木起出,然后哭着向死者致歉.
回到北京后,道光大骂修陵大臣“丧尽天良”,下旨严办.当年负责选陵址和主持施工的大臣全部被捕下狱,查抄家产.
之后,道光帝派人到易县的清西陵选择陵寝之地,最后选定龙泉峪为新陵址,开工建设.一个人总不能有两处陵寝,英和等人搞的这个“豆腐渣”工程还得拆掉.仅拆除工程就历时两年.道光帝陵寝的这一拆一建,花费在清朝诸陵之首,甚至超过了乾隆帝陵寝的造价,这真是对道光帝崇尚节俭纯朴的绝大讽刺.
咸丰二年(公历1852年)春,慕陵地宫最后一次开启,臣子们将道光帝的灵柩安置于宝床之上……于是,历时达30年的道光王朝就此结束.就时间之长而论,这个朝代仅次于康熙、乾隆和后来的光绪.但道光的是非功过,已深深地刻在千年不遇的大变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