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重阳节来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4:44:54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来历
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编辑本段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附原文如下: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