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简介,谁知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1 00:56:19
柏拉图的简介,谁知道?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一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文师傅:“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你到附近的麦田去,顺着地垄往前走,把你看到的、最大的麦穗摘下,拿回来,我就把答案告诉你.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你只能在前进的途中摘麦穗,不能后退摘取.”
?柏拉图听后就到麦田去,过了一阵子,他空着收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没有麦穗?”
?柏拉图沮丧的说“麦田里都是麦穗,为了摘下最大的,我只有一直往前走,边走边看,结果走到尽头一个也没有摘下.”
?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山望过一山高的游戏,最大的麦穗很有可能在最后出现,这就是爱情心理.”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曾三次去意大利南边的西西里岛一带进行活动,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俄尼悉俄斯父子,实现其理想的贵族奴隶主政治.失败后回到雅典,约于公园前387年创办学园.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哲学王”的理想,把“哲学王”看作天生的统治者、立法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不灭论.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然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宣称辨证法的一个意义就是人们回忆理念的过程.辨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想”,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这也就是宇宙最高的和最终的目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所本,正如太阳是光明和生命所自出.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巨匠”.“巨匠”将理念加之于原始的混沌或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宇宙.在美学上,认为既然个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又“模仿”个别事物,因此是“摹本的摹本”;美是真也是善,纯粹的美是理念,绝不能为艺术所表现出来.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成为“柏拉图路线”,并揭露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荒谬透顶的理念的神秘主义”.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水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19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们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 E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是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 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一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年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著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你.
柏拉图文师傅:“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你到附近的麦田去,顺着地垄往前走,把你看到的、最大的麦穗摘下,拿回来,我就把答案告诉你.但是,有一点你要记住,你只能在前进的途中摘麦穗,不能后退摘取.”
?柏拉图听后就到麦田去,过了一阵子,他空着收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怎么没有麦穗?”
?柏拉图沮丧的说“麦田里都是麦穗,为了摘下最大的,我只有一直往前走,边走边看,结果走到尽头一个也没有摘下.”
?苏格拉底笑了“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山望过一山高的游戏,最大的麦穗很有可能在最后出现,这就是爱情心理.”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曾三次去意大利南边的西西里岛一带进行活动,企图影响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俄尼悉俄斯父子,实现其理想的贵族奴隶主政治.失败后回到雅典,约于公园前387年创办学园.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并提出“哲学王”的理想,把“哲学王”看作天生的统治者、立法者,公开宣扬神秘的理念论和灵魂不灭论.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认识论上,认为感觉是以个别事物为其对象,然而不可能是真实的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宣称辨证法的一个意义就是人们回忆理念的过程.辨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想”,逐步上升到最高的理念,即善的理念,这也就是宇宙最高的和最终的目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所本,正如太阳是光明和生命所自出.但宇宙的原动力是所谓“巨匠”.“巨匠”将理念加之于原始的混沌或物质而构成有秩序的宇宙.在美学上,认为既然个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又“模仿”个别事物,因此是“摹本的摹本”;美是真也是善,纯粹的美是理念,绝不能为艺术所表现出来.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列宁把唯心主义发展路线成为“柏拉图路线”,并揭露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荒谬透顶的理念的神秘主义”.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水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19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们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 E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是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 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