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的田上和郑谷的滩上渔者的译文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9:48:48
崔道融的田上和郑谷的滩上渔者的译文是什么?
一句一句的翻译.
古诗的内容一句一句的翻译
一句一句的翻译.
古诗的内容一句一句的翻译
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歧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这个大概是最简明的翻译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词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古诗词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词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古诗词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 无那金闺万里愁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③无那:即无奈.
其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
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杜牧《秋夕》原文及赏析
【原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另,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累死我了,多给我点分吧.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歧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这个大概是最简明的翻译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词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古诗词注词释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词今译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古诗词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其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 无那金闺万里愁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③无那:即无奈.
其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
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总是《关山》旧别情”,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杜牧《秋夕》原文及赏析
【原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另,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累死我了,多给我点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