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苏东坡诗词意境鉴赏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20:16:16
谁有苏东坡诗词意境鉴赏的文章?
宋词鉴赏之苏轼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是在于: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他的词题材丰富,有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抒情、咏物等等,古人云:“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二、提高了了词境,词风多样化,有婉约柔美,亦有奔放豪迈、倾荡磊落之作,这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他始创了豪放词风;
三、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以诗为词,这是一大变革,这又主要表现在他用题序和用典故;
四、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词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与音乐的关系历来也是词家研究的重点,词起源于唐代的燕乐、敦煌曲子词,本事和歌而唱的,自宋以降,士大夫文人视词为小道,也是因为这不过是人们闲暇之余消遣而填的音乐小调,苏轼的这一尝试是个很大的创新.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 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
送梅庭老 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苏轼词作鉴赏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苏轼词作鉴赏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婉转言情,以铺叙手法写相思.这是苏东坡学柳永作词的一个明征,当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这首词善铺叙,常常有条理、有层次的铺陈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错落多致之意韵,婉转传情.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你可以看一下这个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25bca0100rk3p.html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是在于: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他的词题材丰富,有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抒情、咏物等等,古人云:“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二、提高了了词境,词风多样化,有婉约柔美,亦有奔放豪迈、倾荡磊落之作,这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他始创了豪放词风;
三、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以诗为词,这是一大变革,这又主要表现在他用题序和用典故;
四、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词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与音乐的关系历来也是词家研究的重点,词起源于唐代的燕乐、敦煌曲子词,本事和歌而唱的,自宋以降,士大夫文人视词为小道,也是因为这不过是人们闲暇之余消遣而填的音乐小调,苏轼的这一尝试是个很大的创新.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 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
送梅庭老 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苏轼词作鉴赏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苏轼词作鉴赏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婉转言情,以铺叙手法写相思.这是苏东坡学柳永作词的一个明征,当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情”、此“恨”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也”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瘦”与“愁”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情”与“恨”.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的“好事”就是“前欢”与“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情”与“恨”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密”,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料”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这首词善铺叙,常常有条理、有层次的铺陈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错落多致之意韵,婉转传情.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你可以看一下这个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25bca0100rk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