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问题(文学功课)《硕鼠》、《君子於役》、《蒹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2 10:37:28
诗经的问题(文学功课)《硕鼠》、《君子於役》、《蒹葭》
用以下三首诗做对比
《蒹葭》
《君子于役》
《硕鼠》
第一题
以上三首诗出於【国风】,请分述其题材之不同
第二题
以上三首诗居句式结构相同,请举出相同之处
第三题
汉代《毛诗序》和宋代朱熹的《诗六义》所解释的【风】有所不同
请分别说明
另外,《毛诗序》对【风】的理解能否套入《硕鼠》和《君子於役》当中
请尽量答长一点
一题大约要三四百字左右
明天就要交了
这是香港的功课
请尽量的快
用以下三首诗做对比
《蒹葭》
《君子于役》
《硕鼠》
第一题
以上三首诗出於【国风】,请分述其题材之不同
第二题
以上三首诗居句式结构相同,请举出相同之处
第三题
汉代《毛诗序》和宋代朱熹的《诗六义》所解释的【风】有所不同
请分别说明
另外,《毛诗序》对【风】的理解能否套入《硕鼠》和《君子於役》当中
请尽量答长一点
一题大约要三四百字左右
明天就要交了
这是香港的功课
请尽量的快
第一题:《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伐檀》只有愤怒,没有反抗,而《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第二题:《蒹葭》《君子于役》《硕鼠》都是采用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第三题:《毛诗序》中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而《诗六义》中“风”本是乐曲的统称.《国风》 即各地区的民歌——地方风土之音.一共有15组,但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最后一小问个人认为不能)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伐檀》只有愤怒,没有反抗,而《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第二题:《蒹葭》《君子于役》《硕鼠》都是采用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第三题:《毛诗序》中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风: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而《诗六义》中“风”本是乐曲的统称.《国风》 即各地区的民歌——地方风土之音.一共有15组,但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最后一小问个人认为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