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中各五名主要人物典型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0:52:58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中各五名主要人物典型事例
重要人物
魏
曹操
曹丕
郭嘉
荀彧
程昱
司马朗
司马懿
司马孚
司马昭
夏侯渊
夏侯敦
张辽
于禁
张郃
李典
乐进
荀攸
曹仁
曹洪
曹真
曹休
曹纯
曹爽
诸葛诞
许褚
典韦
毋丘俭
文鸯
蜀
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黄忠
马超
赵云
庞统
法正
李严
魏延
黄权
杨仪
马良
马谡
姜维
蒋琬
费祎
董允
王平
马岱
郭攸之
诸葛瞻
向宠
刘禅
张翼
张嶷
廖化
罗宪
郄正
谯周
吴
孙坚
孙策
孙权
孙登
孙虑
孙和
孙霸
孙奋
孙休
孙亮
周瑜
黄盖
周泰
鲁肃
吕蒙
陆逊
陆抗
张昭
诸葛谨
诸葛恪
孙峻
孙綝
顾雍
虞翻
凌统
甘宁
太史慈
张温
张纮
朱据
吕岱
汉末
汉灵帝
汉献帝
皇甫嵩
卢植
张角
张宝
张梁
董承
丁原
何进
董卓
袁绍
袁术
吕布
孔融
刘表
刘璋
李傕
郭汜
公孙瓒
张鲁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婚姻. 智激周瑜是纯粹捏造的事情,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有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地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魏
曹操
曹丕
郭嘉
荀彧
程昱
司马朗
司马懿
司马孚
司马昭
夏侯渊
夏侯敦
张辽
于禁
张郃
李典
乐进
荀攸
曹仁
曹洪
曹真
曹休
曹纯
曹爽
诸葛诞
许褚
典韦
毋丘俭
文鸯
蜀
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黄忠
马超
赵云
庞统
法正
李严
魏延
黄权
杨仪
马良
马谡
姜维
蒋琬
费祎
董允
王平
马岱
郭攸之
诸葛瞻
向宠
刘禅
张翼
张嶷
廖化
罗宪
郄正
谯周
吴
孙坚
孙策
孙权
孙登
孙虑
孙和
孙霸
孙奋
孙休
孙亮
周瑜
黄盖
周泰
鲁肃
吕蒙
陆逊
陆抗
张昭
诸葛谨
诸葛恪
孙峻
孙綝
顾雍
虞翻
凌统
甘宁
太史慈
张温
张纮
朱据
吕岱
汉末
汉灵帝
汉献帝
皇甫嵩
卢植
张角
张宝
张梁
董承
丁原
何进
董卓
袁绍
袁术
吕布
孔融
刘表
刘璋
李傕
郭汜
公孙瓒
张鲁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上周瑜气量宽宏,三气之说为无稽之谈,周瑜与诸葛亮身为东吴蜀汉两集团臣子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做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这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婚姻. 智激周瑜是纯粹捏造的事情,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继而有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诸葛亮并未参与指挥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他人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地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