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05:02:55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
新音乐品种的形成和声乐器乐的全面发展(公元960—公元1911)
  宋元时期音乐发展特点: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声乐和器乐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基础.
  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唱.到宋代以后,进一步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工商业发展,都市繁荣,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当时称之为“瓦市”、“勾栏”,“瓦市”“勾栏”在都市之中,既经营贸易,也进行平民艺术的演出活动.如果说宋代以前的音乐几乎都是以宫廷演出为代表的话,那么,宋代以后的音乐就要以这些“瓦市”、“勾栏”,还有其后的“戏楼”、“茶馆”等的演出为代表;对于历史来说,宫廷音乐已无足轻重.所以,宋代前的中国音乐史几乎是宫廷音乐史,宋以后事实上已是市民(或平民)的音乐史.
  山西繁峙县岩上寺演唱壁画(插入图37):宋元时期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了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寺中壁画有佛教故事,也有有依照社会生活描绘的宫廷城阙,楼台亭榭、民宅村舍、茶楼酒肆等.这是绘在西壁上的一座酒楼,楼上有品茶饮酒者数人,左侧有两女子,一人拴手执槌击一支架上的扁鼓,一人击拍板,是卖唱的女艺人.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当时城市中多有用鼓、拍板等乐器伴奏唱小曲者:“街市有乐人三、五为队,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或于酒楼,或花街柳巷妓馆家袛应,但犒钱不多,谓之‘荒鼓板’”.此画即艺人在酒楼演唱的情景.
  (二)
  “瓦市”又称“瓦舍”、“瓦子”,实指在城市的旷场(一般为瓦砾场)上形成的交易市场,“瓦市”中设有为数不等的“看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有些“看棚”中心设低矮栏干,将观众与表演者分开,这种看棚就称为“勾栏”(“勾栏”是栏干的别名).宋代已有以在路边场地表演各种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也藉“看棚”表演.“看棚”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故又称“邀棚”),一个节目结束或演至要紧关头时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看棚”(“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
  嘌唱和唱赚是艺术歌曲.嘌唱是取现成的令曲小词,经过变奏、变调处理而进行演唱的音乐品种.唱赚则选择一些流行的歌曲,组织在同一宫调内,前加引子,后有尾声,歌词从头到底只用一韵.也就是说,唱赚所唱,是一宫、一韵、多曲外加头(引子)尾(尾声)的歌曲.唱赚所选用的曲调,有大曲、(宋大曲.其歌词是长短句,与唐大曲歌词为五、七言不同;曲调也应有变化,不可能是唐时旧貌)、曲破(宋大曲与曲破是分成两类的)、嘌唱、番曲(外族音乐)等,这些曲调也就成了曲牌.唱赚的伴奏乐器有笛(指横笛,下同)、鼓、板.唱赚首先将曲牌联缀组合,并由此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曲式结构.
  鼓子词和诸宫调都是说唱,其说和唱都得围绕一定的故事内容展开.但鼓子词音乐较简单,往往反复演唱同一曲调,不过它有伴唱,可以减少一些单调之感.诸宫调比鼓子词前进了一大步,它是11世纪时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瓦子勾栏内卖艺的泽州(今河北平泉附近)人孔三传首创的.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的主要特色在于结构,它把同一宫调(调高)的一些曲调(即曲牌)联合成一组;而各组之间的宫调却不相同(所以叫做“诸宫调”).其曲牌来源于唱赚(包括宋大曲)、词曲及当时的民歌.显然,诸宫调是在唱赚基础上的再创造.诸宫调的伴奏乐器也与唱赚相同,是笛、鼓、板.比较晚些的《西厢记》诸宫调(比孔三传约晚一个世纪),已经用到14个宫调,基本曲牌达151个.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些曲牌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往往会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在不同的方面作出突破,例如变奏,变更句式等等,这就是基本曲牌的变体.《西厢记》在这151个基本曲牌的基础上,共产生了293个变体.诸宫调在曲牌组合、宫调转换、体式变化等多方面作出的总体性创造,为中国音乐发展史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宋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说唱场面(插入图38),《清明》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清明节一天,从较为到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广阔的展示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面貌河生活.全图为一长画卷,这一局部画面是市中心十字路口,街道宽阔,路旁有售物小贩,路上有往来的马车.在一店铺门前,簇拥的人群众,立一老者正在说书或演唱.
  (三)
  “杂剧”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 杂剧的音乐,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则来源于民间小曲.但宋大曲一般只取唐大曲的一部分,称为“摘遍”;宋大曲的结构也已远较唐大曲简单.
  南宋杂剧人物组画(插入图39、40):一幅是两人对面作揖,所演剧目不明,画面右侧摆一平面鼓,鼓面上置鼓箭和甩子,帅子是用四、五个竹片系绳制作,常与竹板合用,是北方常用的民间乐器.平面鼓和帅子都用于杂剧伴奏.另一幅是表演剧目《眼药酸》,剧情似乎是左方一人扮作眼科医生,正给右方一人看病.
  北宋以后,杂剧既有随南宋南迁的,也有为金所继承的,金继承的宋杂剧也称院本,性质上与宋杂剧却没有区别.
  北宋末南宋初,也就是12世纪,南方也产生了一种与宋杂剧不同的戏曲南戏,又叫戏文,又因为产生地在浙江温州,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戏完全表演故事,结构可随故事变化,不象宋杂剧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音乐以南方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大概后来受到宋杂剧的影响,也采用唱赚、词调和大曲的部分曲调.南戏虽不讲究宫调,时间久了却也自然形成了集曲成套的规律,曲牌联接已有一定次序.在南戏的舞台上,一般角色也可歌唱,因此便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音乐的路子显得开阔了.
  江西鄱阳南戏人物瓷俑(插入图42-47),南宋洪子成墓出土.资额写瓷俑姿态生动,表情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可能石几出南戏中的角色,这些瓷俑反映了南戏早期的表演形态.
  (四)
  南宋时,北方和南戏对峙的最初是金院本(杂剧),1234年金亡于元,便形成元杂剧和南戏并行发展的格局.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和诸宫调基础上兴起的新杂剧,它既与宋杂剧不同,也与南戏不一样.元杂剧的结构,在音乐上以“套”为单位(其戏剧结构则以“折”为单位;每“折”戏用一“套”曲),所谓一“套”,与诸宫调的一组相象,都是把为数不等的不同曲调编集在同一宫调内而形成的.一“套”的唱词也一韵到底,而且几乎每句押韵,不押韵的较少.元杂剧一般由四“折”加一“楔子”构成一本连贯的戏.四折也就有四“套”曲调.“楔子”插在一二套或三四套之间,或加在套前,但楔子不用长套曲调,一般用[仙吕·赏花时]一曲(“仙吕”指其宫调属“仙吕调”,“赏花时”为曲牌名.不少曲牌名来源于其最初取作曲牌时唱词的前几个字,故曲牌名一般只有相区别的意义,与标题音乐的标题不同),或者加上一首[么篇].(“么篇”的“么”,有人说是前后的“后”字繁写体的省写,若按其说,则“么篇”等于“后篇”.但按音乐内容而言,“么篇”实即前曲的变体.)元杂剧的曲牌来源很广泛,有唐宋词调、诸宫调和一些外民族歌曲.相对于南戏所用为“南曲”,元杂剧的曲调便通称为“北曲”.前面说过,诸宫调《西厢记》(插入图41)曾用到14个宫调.到元代,元人写的《唱论》列了17宫调,但同是元人写的《中原音韵》只列了12宫调,实际上元杂剧所用宫调更少,仅9个而已(常用的只7个).即使这9个宫调,相传至今,在实际使用时也因角色不同而可隶入不同调高.
  (五)
  燕乐的宫调本来应有其音高和音列方面的限定意义的,至元杂剧,这些意义已经基本失掉了,这可能与主要伴奏乐器由唐的琵琶到宋的筚篥再到元杂剧的笛的变化,(元杂剧的伴奏乐器也用笛、板、鼓.)以及杂剧曲调必须适应单独演唱者的嗓音条件等原因有关.
  元杂剧和南戏不同之处,不但在结构上前者为“四折一楔子”,后者以“出”为单位,普通一戏即有二、三十出之多;音乐分类上前者所用为“北曲”,后者为“南曲”,而且在于前者四折始终由一个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唱,其他角色只能说话不能唱,即使唱,也只能唱与主角的套曲无关的短小曲调,而南戏如前所述,却是一般角色都能唱,也没有宫调限制.显然,南戏较元杂剧可塑性强些,因此就更有发展的潜力.可是元灭宋以后,南北一统,元杂剧随其政治、军事势力进入南方,南戏一时几被遮没.但元代中期,形式比较自由的南戏首先采北曲与南曲共同构成“套数”(即套曲),称为“南北合套”,使戏剧的音乐兼具南北之长.一般说来,北曲雄健刚劲,南曲平和柔美.中国音乐的风格历来以南北的区别最显著,自《诗经》--《楚辞》,至《相和歌》--《吴歌》、《西曲》,莫不说明了这一点,但至今依然存在的北方音乐刚劲,南方音乐平和的风格差异,恐怕是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的.元杂剧后来也用“南北合套”,不过那时杂剧已开始走向衰落.上述唱赚、诸宫调、南北曲的音乐,在后来的昆曲中都有某种程度的保留.说唱音乐
  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出现,宋元说唱音乐得以继续发展,这种长篇说唱音乐的出现是我国说唱音乐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
  诸宫调在唐代原本只是在寺院中表演的说唱艺术,在宋元已经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表演,如城市的瓦子勾栏、茶楼、酒肆等处是表演说唱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城市里,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人民群众创造的曲子、唱赚、诸宫调、杂剧以及器乐独奏与合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发展特点及成就有哪些: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创建了一系列制度.在音乐方面,将“六国之乐”集中于咸阳宫中,大力提倡百戏与传统巫乐,并为此设立专门机构“乐府”,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然而秦始皇和秦二世都是暴虐的君王,对人民极端残酷,所以仅存在十五个春秋,就被秦末农民革命的洪流所淹没.
  继秦而起的西汉王朝,接受了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财富,至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年代.
  灿烂的汉文化——以乐府为代表的汉代音乐就孕育成长在这个时代.在乐府里,既有浪漫、神奇的传统巫乐——郊祀乐、房中乐;又有洋溢着现实情志,来自各地的相和歌、鼓吹、百戏和西南、西北各地、各族民间音乐,它们得到广泛交流与提高,并在相和歌基础上产生了艺术性很高的大型乐曲——相和大曲与但曲.
  从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以哀帝罢乐府(前6年)与白虎观经学会议(公元79年)为标志,正统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他们片面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把它等同于谶纬迷信;亟力否定乐府的作为,认为“皆以郑声施于朝廷”.
  我国音乐迎来新的春天大概在东汉后期至三国魏晋之际.走入谶纬魔经的正统儒学开始崩溃,对美的追求和对“郑声”的肯定成为时代的潮流.原来西汉乐府中的民间音乐——相和歌、鼓吹等等有了新的发展,琴的演奏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广陵散》、《胡前十八拍》等著名乐曲.
  公元三一七年,晋室被迫南迁,史称东晋.东晋亡后,在南方依次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方十几个小国家经过长期混战,最后由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一时期史称南北朝.前后三百六十多年,直至公元五八九年才统一于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
  这个时期,我国音乐酝酿着巨大的变革.龟(qiū音丘)兹(新疆库车)、西凉(甘肃武威)、疏勒(新疆疏勒)、鲜卑等少数民族音乐和高丽(朝鲜)、天竺(印度)等各国音乐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南北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交融.
  汉魏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大为盛行.最初的佛教音乐“法乐”,大都来自西域的龟兹或天竺等国.到南朝的齐、梁两代,开始利用“清商乐”为佛教服务.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唐代的“法曲”.
  随着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曲项琵琶、筚篥(bìlì音毕立)、羯(jié音节)鼓等乐器得到广泛应用.在乐律理论上,琴应用了纯律.晋荀勖(xù音绪)应用“管口校正”法.宋何承天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作为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否定,出现了杰出的音乐美学论著——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著名的音乐通史——齐梁间沈约的《宋书·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