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把社会体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物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一观点出自哪本著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3 16:20:34
马克思把社会体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物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一观点出自哪本著作.
越具体越好,论文引用.
越具体越好,论文引用.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按照通常理解,这种“历史观”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在1859年的《卡尔·马克思》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8页)在1870年《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同上,第623页)1877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5页)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61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参见同上,第692页)接着,恩格斯在1892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98、704页)不过在该书正文中,恩格斯还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同上,第740页)1893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信中又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问题.(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1页)
从上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而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恩格斯直到晚年才开始启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他的心目中,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确实是同义语,所以他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序言和正文中,同时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不仅如此,恩格斯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仍然继续沿用唯物史观的称呼.1894年,他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3页)这样,到了19世纪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用法被融合在一起,并广泛地传播开来,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20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普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直到列宁,才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分开,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列宁选集》第3卷,第443页)斯大林则给历史唯物主义下了一个广泛流行的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从此,历史唯物主义就转而与辩证唯物主义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完整的世界观.由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的巨大影响,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逐渐凸显:除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特定领域中还出现唯物史观的表述外,在一般场合中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有取代唯物史观的趋势了.
2.历史唯物主义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其次,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正视时代条件提出的挑战,努力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在现阶段中国有其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经济决定作用的正确性.但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如果听任市场经济主体根据其直接的利益要求去交换和竞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无助于公平的体现,而且最终也必然会带来对效率的破坏.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会带来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严重后果.应该看到,就用了短短20余年,生产盲目性和生产过剩现象的恶性发展、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拜金主义思潮的恶性泛滥、社会腐败的逐渐蔓延、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扩散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而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条件所决定,我国目前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政策的积极鼓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一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将会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该注意到,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重要意义决非停留在经济意义的层次上,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由此,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成为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的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正风起云涌,逐渐加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全球化一方面是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企图,后者体现了全球化的实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其中包含有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在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政治和文化发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必然会因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而逐渐增加和扩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突出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科学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从未曾提供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的答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简单地套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所要遵循的应该是唯物史观所倡导的最根本的思想认识路线,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在对当代社会实际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我们相信,只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科学地坚持、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作 者】马理文 【作者简介】马理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
三中全会以来唯物史观的学术危机与转机 作者:周绍强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刘森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空间的当代拓展(专题讨论)——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从上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在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而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恩格斯直到晚年才开始启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他的心目中,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确实是同义语,所以他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序言和正文中,同时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不仅如此,恩格斯在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后,仍然继续沿用唯物史观的称呼.1894年,他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3页)这样,到了19世纪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用法被融合在一起,并广泛地传播开来,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20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普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直到列宁,才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分开,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列宁选集》第3卷,第443页)斯大林则给历史唯物主义下了一个广泛流行的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从此,历史唯物主义就转而与辩证唯物主义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或无产阶级的完整的世界观.由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的巨大影响,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逐渐凸显:除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特定领域中还出现唯物史观的表述外,在一般场合中历史唯物主义已经有取代唯物史观的趋势了.
2.历史唯物主义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之中岿然不动,带着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又开始了新世纪的长征.这一景象与发生在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它们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是否坚持和全面准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能否正确坚持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面对新的世纪,首先需要科学总结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尤其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确立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个总的经验性的结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果.而诸如搞个人迷信、忽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错误、片面否定市场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奉为唯一经济体制的错误,还有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绝对平均从而导致平均主义和贫穷普遍化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产生则是偏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
其次,科学地运用唯物史观,正视时代条件提出的挑战,努力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在现阶段中国有其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经济决定作用的正确性.但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以及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如果听任市场经济主体根据其直接的利益要求去交换和竞争,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无助于公平的体现,而且最终也必然会带来对效率的破坏.如果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会带来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严重后果.应该看到,就用了短短20余年,生产盲目性和生产过剩现象的恶性发展、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拜金主义思潮的恶性泛滥、社会腐败的逐渐蔓延、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扩散等等市场经济的负面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而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条件所决定,我国目前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政策的积极鼓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这一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将会进一步提高.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该注意到,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重要意义决非停留在经济意义的层次上,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由此,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成为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
新的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正风起云涌,逐渐加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全球化一方面是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的企图,后者体现了全球化的实质.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其中包含有众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在对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政治和文化发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必然会因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而逐渐增加和扩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突出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
如何科学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从未曾提供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的答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简单地套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我们所要遵循的应该是唯物史观所倡导的最根本的思想认识路线,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相反,在对当代社会实际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我们相信,只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科学地坚持、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作 者】马理文 【作者简介】马理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
三中全会以来唯物史观的学术危机与转机 作者:周绍强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刘森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空间的当代拓展(专题讨论)——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马克思把社会体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物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这一观点出自哪本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上有哪些反映
制约课程改革的三大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知识、儿童?
叙述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进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
高中政治教科书说社会的基本领域是经济、政治、文化.那么还包括哪些呢?
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上秦国是如何应对社会变革
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
马克思把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状态的依据是?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它们分别是
写论文要用到,请问分析一个项目利弊,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划分?还是自然、社会、技术划分?就是想知道怎么划分才
阐述理论创新对实践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有哪些理论创新?请各举一例说明.请注意是
征文 围绕当代社会、政治 经济等领域中的新变化和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