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付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神马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11/10 12:41:22
可付费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大都冠以“课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 活动化教学 动点 动法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1 寻找“动点”
2.1.1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1.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2.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2.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2.2.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2.2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2.2.3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3.存在问题
3.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3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参考资料:
1、《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惠青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二
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笔者不以好坏来论断,而是依据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结果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分析、比较、筛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验结果来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制作.其制作结果当然再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了!通过探究活动,最终得出池塘水和自来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碱溶液抑制了细菌的繁殖),白玉兰叶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法并通过摸索进行制作兴趣十足,对做成的标本欢喜有余.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的工艺品.这样经过多次活动以后,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甜头,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逐步养成了善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叶脉书签、叶脉画框、叶脉花、叶脉灯罩、叶脉生肖等多种叶脉标本的工艺品应运而生,《探究用简便方法制作叶脉标本的实验》荣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2、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1 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柑桔皮来喷杀蚂蚁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戏,在辅导科技活动时,有位同学突发奇想:能否用大剂量的柑桔油来喷杀蟑螂?在这种探究性思维的驱使下,我因势利导,先讲述柑桔油致死昆虫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同学们分别用类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葱等来喷杀蟑螂,一个个兴致勃勃,没有被从书上找不到答案所吓倒.几经周折、几经苦难,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诞生”了,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一次次的探究实验,还把环保型灭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以防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最后在家庭中试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完全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对科学家那种严谨致学的态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探究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
2、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笔者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于野外捕捉昆虫用的帽子,要求该帽子集捕虫用具于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体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自定,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装饰,外观大方,帽的上方装有捕虫网,捕虫网的柄还可当拐杖用,帽的下方连有雨衣,随时装卸,帽的边缘缝有五个带有拉链的口袋,内装放大镜、手电筒、指南针、地图、笔、笔记本、口罩和白纸等一些捕虫用的辅助用具,并取名为《神奇的捕虫帽》(获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样,学生通过用脑—动手—再用脑—再动手反复交替,体会到有时想来很容易的操作问题,实际做起来不简单;反之,有的思考时很复杂的步骤,在实际应用熟练后,跳跃几步即可到位.强调动脑又动手、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但灵活了学生们的双手,还活跃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思维的体验,为日后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发扬光大
要:“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大都冠以“课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 活动化教学 动点 动法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1 寻找“动点”
2.1.1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1.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2.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2.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2.2.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2.2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2.2.3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3.存在问题
3.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3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参考资料:
1、《我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代序)》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惠青
2、《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3、《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二
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的应用
新一轮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的简单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学了无用处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浓重,学习被动,充满了只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笔者不以好坏来论断,而是依据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结果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分析、比较、筛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验结果来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制作.其制作结果当然再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了!通过探究活动,最终得出池塘水和自来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碱溶液抑制了细菌的繁殖),白玉兰叶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法并通过摸索进行制作兴趣十足,对做成的标本欢喜有余.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的工艺品.这样经过多次活动以后,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甜头,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逐步养成了善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叶脉书签、叶脉画框、叶脉花、叶脉灯罩、叶脉生肖等多种叶脉标本的工艺品应运而生,《探究用简便方法制作叶脉标本的实验》荣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2、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1 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柑桔皮来喷杀蚂蚁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戏,在辅导科技活动时,有位同学突发奇想:能否用大剂量的柑桔油来喷杀蟑螂?在这种探究性思维的驱使下,我因势利导,先讲述柑桔油致死昆虫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探究.同学们分别用类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葱等来喷杀蟑螂,一个个兴致勃勃,没有被从书上找不到答案所吓倒.几经周折、几经苦难,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诞生”了,在此过程中,不仅有一次次的探究实验,还把环保型灭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以防对人体有毒害作用),最后在家庭中试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完全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学们的科学意识提高了,对科学家那种严谨致学的态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探究消灭蟑螂的环保型材料》获第21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
2、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笔者在生物科技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于野外捕捉昆虫用的帽子,要求该帽子集捕虫用具于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体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自定,其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设计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装饰,外观大方,帽的上方装有捕虫网,捕虫网的柄还可当拐杖用,帽的下方连有雨衣,随时装卸,帽的边缘缝有五个带有拉链的口袋,内装放大镜、手电筒、指南针、地图、笔、笔记本、口罩和白纸等一些捕虫用的辅助用具,并取名为《神奇的捕虫帽》(获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这样,学生通过用脑—动手—再用脑—再动手反复交替,体会到有时想来很容易的操作问题,实际做起来不简单;反之,有的思考时很复杂的步骤,在实际应用熟练后,跳跃几步即可到位.强调动脑又动手、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方法,其结果不但灵活了学生们的双手,还活跃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思维的体验,为日后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认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道理和重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学习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发扬光大
可付费
对方付费电话 英语表达方式
恢复GRE成绩如何付费?
英语翻译话告:“话告”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立一对一直接沟通,对客户按效果付费、可衡量效果的一种广告的创新模式.话告
求英语作文(高二)120个词,就“游客可付费在仿造长城上涂写留言”这一事件发表你的看法,包括以下要点:(1)以你的实际或
甲乙丙三人同乘汽车外出,三人的行李重量都超过了可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需另付费,三人共付4元而三人行李
英语翻译150PCS 样品是需要付费的,公司规定样品最多只能提供20PCS,如果您需要150PCS,那你需要给我PO才可
英语翻译你的付费方式是什么
使用手机的GPS功能付费吗?
使用手机gps功能要付费吗?
污染者付费原则包括有哪些
用英语翻译这句话...我在是这儿付费还是在那个地方付费呢?